你可知耻?李鸿章舌战日本驻清公使

  公元1875年,年仅28岁的森有礼出任日本驻清公使,与52岁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会晤,围绕东方国家如何学习西方,二人有过一段非常有趣的交流时局。亦可谓激烈舌战——

  李:“森大人到过西洋?”

  森:“自幼出外国周流,在英国学堂三年,环地球走过两周。”

  李:“中西学问如何?”

  森:“西国所学十分有用,中国学问只有三分可取,其余七分仍系旧样,已无用了。”

  李:“日本西学有七分吗?”

  森:“五分尚没有。”

  李:“日本衣冠都变了,怎么说没有五分?”

  森有礼则强调,日本现在还处于学习、模仿阶段,还未像西方那样能自己创造。然后,两人自然谈起明治维新后日本的一系列改革。

  李鸿章表示,自己对日本的改革很是佩服,但“独有对贵国改革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

  对此,森有礼回答说,日本传统和服过于宽大,“所以它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服装改革,使日本获益不少。

  李鸿章反驳说:

  衣服旧制体现对祖先的追怀,“子孙应该珍重,万世保存才是”。

  森有礼回答:

  如果我国的祖先至今尚存的话,无疑也会做与我们同样的事情。一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看到中国服装的优长之处就改穿中国服装,“不论何事,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是我国的好传统”。

  李鸿章立刻十分尖锐地问道:

  “话虽如此,阁下对贵国舍旧服仿欧俗,抛弃独立精神而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吗?”

  森有礼马上理直气壮地回答说:

  “毫无可耻之处,我们还以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决不是受外力强迫的,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取之于我国。”

  李鸿章则明确表示:

  “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才不得不采之外国。”

  森有礼反驳说:

  对将来之事,谁也不能确定其好坏。

  或许是为了“回报”李鸿章刚才问他对日本改着西装是否感到“羞耻”这样不客气的质问,他紧接着也非常不客气地说:

  中国现在的装束发辫不也是几百年前满人入关后才改变的吗?

  李鸿章则以此系内政答道:

  “这是我国国内的变革,决不用欧俗。”

  森有礼仍不依不饶地说:

  但变革总是变革,当时满人强迫做此种变革时,还是引起了“贵国人民的忌嫌”。

  这场论战,与其说是清国洋务与日本维新的不同,不如说是日本近代新士人与中国旧人的根本差距。森有礼年纪轻轻却如此咄咄逼人,象征着年轻的日本即将超过老迈的大清国。

  论战十年后,1885年,日本宣布立宪。当年成立了第一届责任内阁。38岁的森有礼出任文部大臣。文部大臣集文化教育大权于一身,森有礼要大干一番。他认为,日本人与欧美国家的人没什么不同,差别只在于教育程度。

  “西洋人勉有形之理学,东洋人务无形之理学……”。“有形之理学”指与工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知识,“无形之理学”则指儒家的经学。

  于是他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称如果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造,就培养不出堪当重任的人才。作为文教长官,森有礼上台后,迅速颁行了一系列的法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实业教育令》,这些通称 《学校令》,取代了过去的教育法令。

  在短短的时间内,森有礼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包括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完整的教育系统,从而确立了日本现代教育体制。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和工商管理人才,对日本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难以估量,是日本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因此,森有礼被誉为“明治教育的中兴之祖”。

  又过了十年,结束清日口舌之争的甲午战争结果。大清一败涂地,日本一鸣惊人。近代东方 一老一少命运至此尘埃落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