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

參加完半期考家長會的家長,

很多都在轉一位校長的一段話:

沒有讀書資質的同學,

是來報父母恩的!

別羨慕別人家

有什麼樣的兒子或女兒,

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

從消息來源看,

應該是江浙那帶的校長說的。

↓↓↓

校長的這段話瞬間火了!

觀點

01

有人贊成:反正寬慰到了我

微博上,

主持人@孟非也轉發了校長的這席話。

家長中,有不少人同意這一觀點。

@萱草忘憂7603 :保存下來,每次輔導作業之前讀三遍!

@世界盡頭姐獨行 :是的,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人生,不一定非要成功,生活快樂很重要,每天享受自己的工作,生活、家人能陪伴左右,生活不是給別人看的。

@Tulip99113:已轉發到朋友圈.今天公佈期中成績,孟爺爺這簡直就是給我一顆救心丸

@雲淡風清-1788:謝謝,同樣寬慰到我了

@彭于晏的私人小號:尊重差異

@泡棗子還放紅糖:這一波強行自我安慰真是讓人落淚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and樹:好想給樓上的那位大姐看看,每天聽她打罵孩子寫作業,真是太可憐那個孩子了。

@趙樣好:孩子才幼兒園,也在想象她以後各種的可能,看到別人送孩子學這學那,就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看到這裏,淡然一笑

@生活本色出演:我一歲半的孩子的夢想是長大了要開挖掘機,聽了他的想法我感覺好輕鬆,瞬間壓力全無。

@JOJO32363:給作爲學渣的自己傲嬌一下,的確,我姐姐就是學霸,現在在外地,學渣我留在爸媽身邊,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收音機之戀lx:其實挺對的,優秀的子女固然值得驕傲,但是如果就一個獨生子女還在國外,一年也見不到一次,想想也是有點心酸的。

@秋的意象:這樣想也對。是真的安慰到我了,但是也同樣要祈禱,願我老了時,沒有去成美國加拿大的孩子知道載我去喫牛肉丸。

@暱稱均被搶:鄰居家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後都留在大城市沒回來,還好小閨女成績平平,爸媽從不操心,後來初中畢業,在爸爸單位供電局找了個工作安定下來,那個時代挺好。

@小豆芽等閒:嗯嗯,娃兒能考幾分就考幾分,作業不工整就不工整,統統接納,反正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裏的美。

@Gnana:下班前看到這條,再想想拿回來的卷子,我試試能不能把戒尺放下去。

@河邊上的小溪:我是來報父母恩的。

觀點

02

有人反對:孝順和成績好壞沒關係

如果從小沒有教育好

長大後遊手好閒

就算在一個城市

也不一定常回來看父母

反對這種觀點的也不少。反對者提出最大質疑是:讀書沒有資質,海鮮牛肉丸的錢哪裏來?

@紅色滴蘿蔔綠色滴纓:沒有讀書的資質也可以有賺錢的資質,沒有賺錢的資質也可以有上進的資質,就是別養個啃老族和懶惰鬼出來,否則別說海鮮牛肉丸了,連饅頭都不會給你買一個

@笑個花枝亂顫:這種寬慰的話激勵不了父母們一輩子,他們隨時會被周圍的各種氛圍給帶跑,只有那種內心極其強大和堅定的人才會始終堅持自己的路

@不二究竟懂不懂安東尼:讀書沒資質的可能在辛苦地謀生,即使相隔不遠也沒有時間常伴左右

觀點

03

還有人站在中間

@djidi

對於有娃的家長來說,在上學階段,成績就是一切。身在那個環境中,沒辦法完全脫離出來,對成績的那種焦慮也是真的。

@雯雯媽

其實吧,那些不孝順的孩子不是說不聰明,也許是他從小生活的環境教給他的。就是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啊,沒有道德觀念啊,說到底,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

鼓勵孩子做個幸福的普通人?

這位校長的話,

讓招考君想起兩件事。

01

第一件事是本市一所重點學校老師寫的一篇反思,她班上有兩位女生,兢兢業業地在學習,但是,成績就是不理想。她給他們開小竈,但是,往往當面會了,考試又不會了。她把自己的苦惱向同事傾訴,同事說了她從前的一個學生。她說那個孩子以前在學校也是,怎麼認真學習都是沒辦法考得好。但是後來畢業了,工作了,她踏踏實實的在一個公司上班,自己經營一家網店,幫別人從臺灣代購商品。據說現在也過得很幸福。

這位女教師突然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她關注點的問題,她說,我每一次描述起她們來,總是說“學習很認真,但是成績不好”。這是一個轉折句,語義重心落在了轉折的這一部分:“成績不好”。 她反思道:我爲什麼不換一個說法呢?“她們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學習很認真”!

這位老師寫了一段讓招考君記了好久的話:在今後的生活裏,一顆善良細膩的心,一種認真踏實的態度,一股樂觀向上的衝勁,一種堅持不懈的耐力,我覺得這些纔是幸福的源泉,創造人生價值的基礎。所以,我爲什麼糾結於當下她的成績呢?

02

第二件事是有次參加一所城郊學校的校慶,整個校慶,相當一部分是校友在操辦。學校的老師,看着他的學生們忙碌的樣子,和招考君感慨:他們讀書時,成績都平平,但是,看看他們現在,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是,也都事業有成,爲人正直,爭着爲學校添磚加瓦,雖然並不多,家庭也美滿幸福。

他說,他現在回過頭去看,成績真的不是唯一。

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有篇雞湯文,流傳很廣,呼籲家長: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我們今天摘抄幾段給大家看看。

今天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我們開始做家長之後我們很多的夢想、很多的關注是一生不可能實現的,是虛幻縹緲的。

我們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不同點就是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就是現實。

於是,我們爲了追求那些我認爲虛幻縹緲的目標,就產生了許許多多我們今天看起來本不應該產生的現象。

大家可能聽說過現在奧數已經開到了幼兒園,幼兒園已經開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們社會上有更多的現象說明,我們更加看重的是"搶跑"。

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可能都看過馬拉松比賽的場景,其實起跑的時候誰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甚至跑完了一萬米誰在第一、誰在第二也不能決定哪一個就是最先達到終點的。

但是,今天許許多多的家長都在拼命地“搶跑”。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家長,像今天中國學生的家長如此的熱衷於“搶跑”。

回想起來我們30多年來靠搶跑培養了這麼多尖子學生、競賽的獲獎者、金牌得主,可我們並沒有看到當初我們期望的從他們之中產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在還沒有。

所以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孩子都有這樣的過程,開始出生的時候有很多夢想,希望孩子上一個好學校、有一個好成績,慢慢我們的期望逐漸降溫。我們期望這個孩子能夠正常畢業、升學、就業、將來能夠成家、生兒育女、生活穩定、工作穩定、別下崗。能夠在三、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家庭和諧、進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順,最後你不能動的時候,所有最初的夢想都沒有了,那時候的夢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邊給我倒一杯水。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路都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最開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後當我們已經垂老的時候,才真正明白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的培養都是不正確的。

當然,

達到這樣境界的老師、學校和家長,

並不多!

一旦和周圍的人一對比,

大多數人還是慌了神。

孩子的培養,

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也沒有哪條路一定是對的,

父母們也都有自己主張,

而且都認爲自己是對的。

只是,

您怎麼看待校長那段話?

歡迎在文末留言和我們討論~

來源:廈門招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