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再生材料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主要用于治疗、修复和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等,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产品,涉及材料、生物和医学等相关学科。由于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原因,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损伤等功能缺失或残障的人口数量与日俱增,对包括生物再生材料在内的医疗器械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据统计,2018年国内生物再生材料的需求大概510平方米,而市场的产量仅为260平方米,处于极度的供需不平衡。

目前国内主要的生物再生材料公司有冠昊生物、正海生物、田新福等,今天要讲的是正海生物。

一、公司的经营状况

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要经营生物再生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2018年财报显示,公司口腔修复膜的收入为1.05亿,占比49%;生物膜的收入为0.96亿,占比45%;骨修复材料收入为0.11亿,占比5%;其他收入仅占1%。

目前公司的产品线比较单一,主要有四种产品:口腔修复膜、生物膜、皮肤修复膜、骨修复材料。

公司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口腔修复膜和生物膜,近三年来,公司的在这两款产品上收入稳定增长,骨修复材料和其他产品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处于快速发展期。

公司最近几年的经营状况比较出色。公司在2019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2.01亿元,净利润为0.8亿元。公司近几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保持较为快速、稳定的增长,2018年公司营收2.16亿元,净利润为0.86,近两年来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保持在37%以上,净利润增长率保持在18%以上。而且由于行业属于低原材料消耗、低能耗、高技术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行业的毛利率比较高,正海生物近几年的的毛利率保持在92%以上。

作为公司营业收入双子星之一,公司在口腔修复膜的收入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在2018年公司口腔修复膜产品创收1.05亿元,近三年的增长率保持在18%以上。

公司营业收入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生物膜,生物膜产品的收入仅次于口腔修复膜,它的创造的营业收入也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截止到2018年年末,公司的生物膜产品收入为0.96亿,2018年的增长率为11.7%。近几年来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变化较大,显示面临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二、公司的研发状况

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在生物科技公司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缓慢,研发投入在数据上保持较为稳定的状况。截止到2018年年末,公司研发投入为166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7.72%;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为47人,研发人员占比为18.36%,研发人员数量增长不明显。

目前公司在研产品数目有9个,最近几年内将会不断有新产品推出。其中,正海生物活性生物骨预计将在明年推出。该产品的要追溯到2005年,2005年该产品的研发开始,2009年到2015年是该产品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阶段,2018年开始做材料总结并向CFDA申报 ,近期刚刚完成了药理毒理、临床、医学三个专业的审评工作,下一步报药监局审批后,新药上市就在眼前了。历时14年,即将推出这么一款产品。据公司方面所说,目前,国内尚未有卖家售卖活性生物骨产品。国外企业美敦力和史塞克有生产,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但未在中国上市,可以说这款产品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三、对标冠昊生物

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来对比冠昊生物、正海生物的差距。2019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冠昊生物营业收入为3.18亿元,正海生物营业收入为2.01亿元;冠昊生物的净利润为0.14亿元,而正海生物的净利润为0.8亿元。可以看出冠昊生物的体量更大,但是营业利润却不如正海生物,从增长性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正海生物经营稳健,业务增长速度更快。

从毛利率、净利率上来比较正海生物和冠昊生物之间的差距。近四年来正海生物的毛利率保持在92%以上,而冠昊生物的毛利率仅为70-80%,冠昊生物面临较大竞争。从净利率上来看,正海生物的净利率近四年来保持30%以上,保持继续增长状态,而冠昊生物的净利率却在不断的下滑,2018年甚至跌到了7.66%。

四、总结

生物再生材料属于蓝海市场,未来的需求还会保持高速增加,主打产品属于三类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技术密集大、壁垒相对较高,公司具备比较优势,行业进口替代趋势显现,发展前景良好。

正海生物的经营稳健,业绩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研发投入较高,在研发产品丰富,明年还会有新产品推出,形成新的增长点。但是需要注意,公司主打产品较为单一,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很高,销售费用已经达到了研发支出的5倍之多,在研产品较多,非常耗时且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文末划重点:有趣又有料的干货财经,“小北读财报”与您共同学习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