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史話》靖遠馬韃子傳說

《靖遠史話》是2008年5月在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元將擴廓帖木耳率領着潰敗下來的元軍,在西安與尾追的明軍勁旅徐達部再戰失利,爲保存實力,東山再起,便收拾殘部,繼續向西北退卻。

《靖遠史話》靖遠馬韃子傳說

正是天高氣爽的深秋季節,枯枝在金風中搖曳,敗葉敲打着擴廓帖木耳的中軍帳房。他悲嘆道:“自祖宗成吉思汗建國以來,我們蒙古族東征西討,所向披靡,想不到今天竟敗在南蠻子之手,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見成吉思汗!”言迄淚如雨下,在座的將士們無不掩面而泣。

《靖遠史話》靖遠馬韃子傳說

正當擴廓帖木耳悲嘆之時,忽然天空火光沖天,鼓角齊鳴。一時三刻,他的部隊已被徐達的勁旅全部包圍,糧草和水源全部被切斷。

擴廓帖木耳的兒子坎達帖木耳和骨朵帖木耳是帳前的兩員大將。他倆的營寨沒有和父王在一起。此時,他倆營寨裏的糧草業已用盡,不得不宰殺戰馬來充飢。帖木耳的部隊被徐達圍困後,兄弟二人不知如何是好。他們想起父王臨行前面授的那個錦囊,父王曾囑咐,不到萬不得已不得開啓,現在已是緊要關頭,只好打開錦囊了。錦囊中原來是父親留給他們兄弟二人的一道手諭,內容是:若大勢已去,切不可戀戰,更不能束手就擒,應保護好自己的家小,向今靖遠、會寧一帶方向突圍,從那裏渡河北上,方可有生路。

《靖遠史話》靖遠馬韃子傳說

兄弟二人決定在徐達軍隊尚未進攻之前,趁黑夜突圍逃生。他們宰殺了所有負傷的戰馬,讓全體將士飽餐一頓。待夜幕降臨,弟兄二人兵分兩路,悄悄地向東北方向行動。二更左右與明軍遭遇,展開激戰。弟兄二人拼力殺出一條血路,向東北方向落荒而走。

兄弟二人帶着隨從將士和家小向會川方向跑去。約莫黎明時分,前方不遠處傳來連續不斷的流水聲,他們知道黃河已近在眼前。立即派人前去打探,如果能找到黃河渡口和船隻,那就應了父王的囑咐,越過黃河將有生存之地。

《靖遠史話》靖遠馬韃子傳說

坎達帖木耳的妻子是一位漢人,出自名門,乳名小麗,模樣極好,文才精湛,人稱“三極”才女。她爲坎達生一男孩,嬰兒尚在哺乳的年齡,隨軍奔波。

一對探馬來報:“前面就是黃河,但黃河水漲,附近的渡口全部淹沒,皮筏木船蹤影全無。”坎達帖木耳聞訊大驚,命令親兵道:“什麼沒有渡口,快領路渡河!”

《靖遠史話》靖遠馬韃子傳說

兩個親兵見主帥急昏了頭腦,如若分辨,定要殺頭。眼看明軍又要追了上來,反正左右是一死,唯有前進,別無選擇,只得領着坎達帖木耳的殘部和家眷,順流而下碰運氣。說來也奇,他們剛轉過一個山腳,突然發現滾滾的黃河上出現了一條橫貫兩岸的黑線,像繩索,更像浮橋,在激流裏搖擺起伏。衆人看時,卻原來是一道“浪柴橋”。寬處一丈有餘,窄處也有五六尺,彎彎曲曲,宛如黑色的大蟒直達彼岸。原來,這黃河在雨季,兩岸山坡的支流將大量樹枝草屑等雜物衝入黃河,漂浮水面,隨波逐流,流待到河水流速變緩時就會在河面上積聚下來,而且越積越多,形成“浪柴橋”。

正當坎達帖木耳驚慌之際,他的戰馬突然嘶鳴着直立起來。他放放轡頭,那馬馱着他像箭一般衝上了浪橋,其餘的馬匹也緊隨其後,魚貫而上。部隊通過這道“浪柴橋”渡過黃河,登上了彼岸。當他回頭向對岸觀望時,明軍已到達他們剛纔他渡河的地方,但那“浪柴橋”已斷爲幾節,順流而下。一位明軍將領望着洶湧的大河感嘆道:真是天不滅韃子!

《靖遠史話》靖遠馬韃子傳說

坎達帖木耳一行徹底擺脫了追殺的明軍,在會川的古道上迤邐前行。從道旁的告示牌得知會川已叛元歸明。他們決定放棄大道而從烏蘭山下掉頭向南。

坎達帖木耳帶領隨行人馬穿過一段深谷,爬上一個山頭,只見草木茂密。大家都說是個好去處,與其往前奔波,不如在這塊地方上安家落戶。當他們落馬紮營,正準備造飯安歇時,忽然從樹林裏衝出一夥人來,個個手持刀槍,兇狠狠地圍了上來。坎達帖木耳的人急忙縮成一個圓圈,男的肩並肩站在外層,保護着家小。只聽這夥人中喊道:“本方聖土不許韃子停留,若不快離開,別怪我們的刀槍不認人。”坎達·帖木耳到了此時,確實是人困馬乏,加上攜帶家小,更無力抗爭,只好軟着口氣說:“我們上敗兵,實在無處可投,看在這些老人婦女的面上,就讓我們一塊地方吧!”那人冷笑說:“想留可以,但你們要親手殺死你們夥裏的一個孩子,血染之處就是你們韃子的地方,若不然就讓你們一個個喫板刀麪”。

《靖遠史話》靖遠馬韃子傳說

坎達帖木耳望着弟兄們,望着家小們,眉宇間擰起一個疙瘩。忽然,他從妻子小麗懷中一把舉起自己的親生兒子,刀光一閃,鮮血四濺。爲了一營人馬的生命,他舍了兒子保護了將士們的生命。坎達一行在灑着小兒鮮血的這塊土地上定居了下來。這個被嬰兒鮮血染過的地方,就是位於今靖遠烏蘭鎮營防村黃河南岸的一所古老村落,它的名字叫做營兒門。爲了安全,他們又改姓馬,或許是馬踏浪柴橋的緣故,仰或是對曾經騎馬馳騁草原的生活的紀念。現今,馬氏家族已成爲靖遠一大姓氏,其後裔遍佈全縣各地。他們每每提起上輩祖先,都說自己是沈兒峪戰役敗北後,馬踏浪橋,灑血西源倖免於難的元代帖木耳家族的後代,自稱馬韃子,這就是所謂靖遠馬韃子的來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在此致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