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實做強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持續推進19個國家級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4個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牀協作攻關項目、2個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峯計劃”入選中醫院以及中醫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形成中醫藥傳承創新高地,建成匹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高水平中醫醫院羣。深圳市衛健委中醫處處長劉冬雲表示,加強與港澳中醫藥機構學術交流和科研協作,深圳市中醫院、龍崗區創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臨牀傳承創新中心,和順堂與澳門科技大學簽約共建“深澳中醫藥創新研究院”,共建國際認可中醫藥檢測標準。

原標題:整合三地資源優勢 粵港澳打造大灣區中醫藥高地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打造“中醫藥高地”,粵港澳大灣區正在發力!此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爲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產業發展明確定位。

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表示,廣東省將全方位激發中醫藥作爲獨特的衛生健康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等各方面潛能。抓好中醫藥傳承,大力推進創新發展,加快中醫藥產業優化升級,着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推動嶺南中醫藥走向世界。

粵港澳大灣區資源優勢明顯

廣東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表示,在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融合,促進中醫藥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促進中醫藥國際化。

徐慶鋒說,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從培養體系到物質基礎再到社會認同,廣東省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至2018年末,廣東省有中醫院184家,其中三級甲等中醫醫院34家、二級甲等中醫醫院71家。中醫醫療機構牀位數5.6萬張。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43467人。

基層中醫藥服務方面,廣東省建設1715個基層中醫館,實現了粵東西北地區全覆蓋,100%的鄉鎮衛生院、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7.88%的社區衛生服務站、88.6%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診療量約佔其總診療量的34%。

中醫預防保健方面,全省共有184個醫療機構建立了治未病科。2018年全省65歲以上老年人和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率分別爲48.47%和60.68%。

中醫藥產業方面,廣東省中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57.1億元。其中廣東中成藥企業銷售額334.3億元,佔全國比重超過11%,位居全國第一。具體來看,廣東省規模以上中藥生產企業達到170家,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9家,有全國最大中成藥生產企業廣藥集團,全國最大的中藥配方顆粒生產企業一方製藥,全國最大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康美藥業,全國銷量第一的飲料品牌廣東涼茶。全國中藥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中,廣東企業白雲山華潤三九等進入前十。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人才資源方面優勢明顯。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肖煒表示,打造中醫藥高地,必然需要高水平的中醫藥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撐;高層次中醫藥研究和人才培育,必然需要一批高水平的開設中醫藥學科專業的高校作爲支撐。

肖煒介紹,粵港澳大灣區是全世界範圍內中醫藥學科和人才最集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水平也相對較高的區域,可以爲大灣區中醫藥發展提供大量高素質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擁有包括廣州中醫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暨南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東藥科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均開設中醫藥的高水平大學集羣。

三地共同打造現代化、國際化中醫藥事業

以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合作爲重點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中醫科主管、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張樟進表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建設中醫科以來,醫療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並將服務範圍輻射到香港。看到相關前景,香港大學正在籌備香港中醫院。

“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優勢,建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臨牀聯盟。”張樟進表示,從疑難雜症中醫治療網絡到養老服務網絡,從數字、網絡和遠程中醫臨牀服務到中醫健康旅遊,從臨牀試驗合作到數據共享,從學術交流到人員培訓,粵港澳大灣區中醫服務合作前景廣闊。

事實上,粵港澳三地中醫藥資源正加速整合。近日,粵港澳三地政府主管部門共同簽署《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合作備忘錄》,支持港澳中醫醫療機構加入珠三角醫療體系,建設大灣區醫療聯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平臺,推動粵港澳三地中醫藥重點實驗室、科研機構資源共享,推動落實涉港澳中醫醫療機構和中醫師准入政策等。

廣東省衛健委主任段宇飛認爲,粵港澳三地中醫藥交流應更全面、更深入,將支持港澳醫務人員到廣東開展學術交流和私人執業、短期執業,尤其是在中醫藥、醫養結合等領域,廣東將爲港澳醫務人員“北上”開闢更多“方便之門”。

深圳市衛健委中醫處處長劉冬雲表示,加強與港澳中醫藥機構學術交流和科研協作,深圳市中醫院、龍崗區創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臨牀傳承創新中心,和順堂與澳門科技大學簽約共建“深澳中醫藥創新研究院”,共建國際認可中醫藥檢測標準。

珠海方面,打造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目前,產業園的GMP中試生產平臺已通過中國GMP認證現場檢查、正在籌備歐盟GMP現場檢查等相關事宜。中醫藥產品海外註冊公共服務平臺已經啓用,截至2019年10月,累計註冊企業147家,其中中醫藥企業51家,佔34.69%。依託產業園輻射和帶動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的規劃設想已經初顯成效,產業園註冊的147家企業中,澳門企業36家、佔24.49%。簽約入駐產業園的澳門企業12家、佔17.39%。通過產業園平臺培育的澳門企業共27家,其中中醫藥企業14家、佔51.85%。

此外,珠海加強區域中醫藥產、學、研合作,推動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與澳門科技大學共建“澳門科技大學臨牀教研中心”,在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設立300平方米的臨牀教研中心,共同開展中醫藥治療2型糖尿病臨牀研究、婦科腫瘤臨牀研究和中藥新藥開發研究等領域的合作。

廣東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劉軍介紹,目前廣東省中醫院2018年啓動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和廣東國際傳統醫學臨牀指南研究院建設。同時,由廣東省中醫院牽頭,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等港澳高校參與,共建中醫藥防治免疫疾病國際創新基地。

打造中醫藥產業高地

徐慶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將發揮三地優勢,建設面向世界,集學術交流、國際合作、人才培養,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爲一體的中醫藥文化交流中心,打造中醫藥國際交流平臺。整合粵港澳三地一流高校資源、一流臨牀醫療資源、一流藥企業資源,一流國際化人才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產出一批重大成果;探索構建覆蓋粵港澳三地的中醫藥“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爭取在大灣區內設置國家級別、國際水準的區域中醫醫療中心。

徐慶鋒表示,下一步將着力建設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匹配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定位的中醫醫療和科研區域中心。做實做強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持續推進19個國家級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4個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牀協作攻關項目、2個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峯計劃”入選中醫院以及中醫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形成中醫藥傳承創新高地,建成匹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高水平中醫醫院羣。

徐慶鋒說,將着力補短板。積極進行中醫藥綜合改革的先行先試,率先探索全面完善中醫藥管理體系。探索粵港澳三地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融合發展,打造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示範地。同時,加快產學研一體化,加強國家中醫臨牀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廣東省中醫藥創新研究中心、中醫藥科技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推進廣東省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和醫院中藥製劑項目,培育中藥新藥。

此外,大力發展中醫藥特色醫療養老、旅遊產業。支持互聯網+中醫藥發展,支持健康產品研發、製造和應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着力保健康,發揮中醫藥在疾病治療和預防中的特殊作用,實施中醫治未病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完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推進中醫治未病服務質量控制中心建設。構建粵港澳三地共建共享的中醫醫療與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完善優化覆蓋全生命週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記者 梁倩 王小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