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9年9月浦東機場通航之前,虹橋機場“不堪重負”,排隊值機的旅客直接排到了航站樓外面的停車場;即便是浦東機場通航初期的2000年春運,還是出現了虹橋機場喫不消、浦東機場閒得慌的“一頭熱、一頭冷”的窘境。

如今,自浦東機場一期工程投運以來,上海空港又經歷了浦東T2、虹橋T2啓用,虹橋T1改造等大事,如今上海已擁有兩座機場4座航站樓、6條跑道、5個貨運區,設計保障能力增加到旅客1億人次和貨郵520萬噸。2016年12月12日,上海兩大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單就“量”而言,浦東機場也早就超越了虹橋機場。

1999年上半年,浦東機場一期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這一年的5月20日,新民晚報在頭版頭條刊發消息《大鵬展翅指日飛》,並配以“浦東國際機場登機長廊雄姿”照片。

近20年時光如白駒過隙,寫這篇消息的本報記者劉珍華回憶道,浦東機場一期工程投用前,上海只有虹橋機場的一個航站樓、一條跑道,年設計旅客吞吐量只有980萬人次,但最多一年虹橋迎來送往2374萬人次,當時排隊值機的隊伍排到了現在虹橋T1的停車場。

1996年,爲加快浦東開發開放、帶動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發揮上海在長三角的龍頭作用,代表國家競爭亞太航空樞紐港地位,黨中央、國務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興建浦東機場的戰略決策。1997年,浦東機場一期工程全面開工。1999年9月16日,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建成通航,上海航空公司上海至昆明FM451航班執行首航任務,260人登上波音767客機,成爲從浦東機場啓程的首批旅客。劉珍華說:“上海總是領風氣之先,空港建設亦如此。上海是中國大陸首個‘一市兩場’的城市,規劃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

《大鵬展翅指日飛》中曾寫道,“預計明年(2000年)浦東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將達690萬至760萬人次,在其通航的首年便達到目前虹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的一半。”但通航初期,在2000年春運最繁忙的時候,還是出現了“東冷西熱”的窘境。當時,記者跑了兩大機場後發現,雖然浦東機場在硬件設施上要比虹橋機場更“佔據優勢地位”,但由於浦東機場容納的航班數量較少,且存在交通不便等配套服務的影響,導致虹橋機場依然勇挑重擔、“喫得過飽”,而浦東機場卻有點清閒、甚至“餓着肚子”。

如今這一情況早已得到改觀,尤其是2002年“航班東移”之後,兩大機場作爲一個整體來構建上海航空樞紐,浦東機場要建設成爲複合型國際航空樞紐,虹橋機場則要建設成爲大型國內精品機場。2016年12月12日,上海浦東和虹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上海成爲繼英國倫敦、美國紐約和亞特蘭大、日本東京之後,全球第5個年航空旅客吞吐量過億的城市。這一年,浦東機場全年旅客吞吐量6600萬人次,單從旅客吞吐量而言,浦東機場早已超越了虹橋機場。

事實上,上海機場“成長”的腳步從來都沒有停歇過,也不會停歇。現在,浦東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正在進行中,預計2019年下半年投用的主體工程——衛星廳總建築面積爲62.2萬平方米,比浦東機場T2(48.55萬平方米)還大近14萬平方米。這一建築由兩座相連的衛星廳S1和S2組成,形成“工”字形整體構型,並通過旅客捷運系統與現有T1、T2航站樓連接。

待明年衛星廳投用後,上海兩場規劃設計容量將達到1.2億人次,其中浦東機場8000萬人次,虹橋機場4000萬人次。同時,上海機場將從“擴大規模”向“打造品質”轉型,致力打造更安全、更智慧、更低碳、更高效的機場。

新民晚報記者 金志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