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聲承載記憶,讓經典帶來啓迪。作爲“1978-2018:上海市民的生活記憶”展覽的一個部分,我們有幸受邀舉辦這場“1978-2018歲月如歌”演唱會。一個時代的流行音樂是人們生活記憶中更爲親切和難忘的部分,這些音樂融入了我們的潛意識,塑造了我們對美的感知,甚至影響着我們的集體人格。

在演唱會上,我們精選了10首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的流行金曲,重新進行編排,呈現給大家。一些關於時代和音樂的故事,能幫助大家更好地通過音樂回味那個流金歲月。

我們選擇的第一首歌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我只在乎你》。在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的歌聲伴隨着被翻錄過數遍的卡帶傳到了大陸,告訴人們音樂可以這樣溫柔治癒,愛情原來如此令人神往。她的歌聲撫平了人們內心的疲憊與傷痕,告訴人們人和人之間可以不是隻有冰冷的防備和隔膜,還可以有這樣直指人心的溫柔。

在改革開放初期那一段特殊歲月裏,鄧麗君的歌曲雖然存在着巨大的爭議,但她實際上成爲了大陸流行音樂的啓蒙者,流行歌曲又成爲了思想解放的重要載體。有中國老百姓說起改革開放,便調侃說“老鄧和小鄧一樣功不可沒”——老鄧是鄧小平,小鄧就是鄧麗君。

《我只在乎你》(主唱:吳曦煜,小提琴:陳曦,吉他:肖凱文、胡卉汶,手鼓:李慶泉)

第二首歌講述的,是那個時代大陸歌手通過音樂衝破思想禁錮的故事。這首歌叫做《鄉戀》,演唱者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她被稱爲“新中國通俗唱法第一人”,她的另一首代表作品《難忘今宵》作爲歷年春晚的片尾曲陪伴了幾代人。在1983年的第一屆春晚,李谷一老師一個人唱了9首歌,最後一首就是《鄉戀》。經歷過那個時代前輩都知道,這首歌的意義非比尋常。

這首歌是1979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當時一經播出,馬上就得到了觀衆的喜愛,成爲了人們排隊買東西的時候都會哼唱的歌。但是這首歌在一些人的眼中卻成了批判的對象。《中國青年報》記者馬立誠在《交鋒》一書中記錄了關於李谷一和《鄉戀》的爭議。當時就有官員點名批評李谷一“現在大陸有個‘李麗君’”,有報紙稱這首歌是“毫無價值的模仿品”,“嗲聲嗲氣,矯揉造作”,媒體對李谷一和《鄉戀》的圍剿可謂“殺氣騰騰”。李谷一由“歌壇新秀”變成了“黃色歌女”,成了“腐蝕青年人的罪人”,《鄉戀》一度成爲“禁歌”。也有人爲《鄉戀》說公道話,《讓我們蕩起雙槳》的詞作者喬羽說:“《鄉戀》這首歌曲的爭論,實際是文藝戰線‘凡是派’和改革派的爭論。”李谷一最大的支持來自觀衆的喜愛。當時她收到了一千多封聽衆來信,都是支持她的聲音。她到全國各地去演出,觀衆只要一看到李谷一馬上就喊“《鄉戀》!《鄉戀》!”

《鄉戀》的解禁一直等到1983年第一屆春晚。當時的春晚設立了4部觀衆點播的電話,算是很時髦了。從晚會一開始,就有觀衆點《鄉戀》,春晚總導演黃一鶴很爲難,在春晚上唱禁歌,是要影響政治生命的大事啊。導演就讓工作人員拿着觀衆的點歌單去給坐鎮現場的廣播電視部吳冷西部長看。吳冷西看到《鄉戀》,搖了搖頭。過了一會,工作人員又端來一盤,還是《鄉戀》,連續來了五六盤。吳冷西坐不住了,在後臺走來走去,做思想鬥爭。導演一看,領導猶豫了,趕緊趁機吹風說:“電視點播,點了不播,這不是欺騙羣衆嗎?”吳冷西一跺腳,說:“黃一鶴,播!”

可是禁了好幾年,現場沒有伴奏帶,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現場的技術員家裏有。伴奏帶取回來的時候,李谷一已經唱了8首歌了。這時候,她突然聽到主持人姜昆拿着點歌單說觀衆點播了《鄉戀》,現場馬上響起了叫好聲。李谷一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裏就一個念頭:“解禁了!”

這就是文藝作品在那個年代解放思想的大潮中發揮的作用。

《鄉戀》(主唱:周紫薇,吉他:羅浩、湯景韜, 鍵盤:王越)

1985年,北京歌舞團的小號演員崔建由於經常混跡於地下搖滾圈被領導約談。“你們要麼在團里老老實實幹,要麼退團。”“你們搞這種音樂,要幹什麼?”

當時的崔健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屌絲”,離了每月40塊的工資無法生存,可以說真的是“一無所有”。但他顯然很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麼。當時的地下音樂界有不少人在玩搖滾,但大多都是翻唱外國歌星的歌曲,崔健則一門心思搞原創。他還抽空去中央音樂學院旁聽音樂理論,堅持自學似乎沒有什麼用處的英語。

1986年5月9號,崔健終於獲得了冒頭的機會。幸得東方歌舞團王昆團長點頭,他在“百名歌星演唱會”上演唱了傳世名作《一無所有》。據當時崔健的鍵盤手梁和平回憶,當崔健唱出第一句“我曾經問個不休”時,他驟然感覺“渾身的汗毛都豎起來了”。正是憑藉這首歌,崔健讓自己從一場演唱會的配角,變成了一個時代的主角。那天崔健說了一句話:“我恨不得管王昆叫媽媽。”可以想見當時的搖滾青年被壓抑的太久了,中國的聽衆對這種音樂的渴望也太久了。

從那天起,《一無所有》開始在社會上以野火之勢蔓延,當時對未來滿懷期望但其實一無所有的年輕人的心聲被喊出來了。崔健紅了,搖滾火了。1980年代後期,“黑豹、唐朝、呼吸、狀態”等衆多搖滾樂隊進入了公衆的視線,搖滾成爲了時代精神的代言,成爲了那一代年輕人的精神圖騰。

我們爲大家選取第三首歌,是竇唯主唱時期黑豹樂隊的代表作品《Don’t break my heart》。

《Don’t break my heart》(神經元樂隊,主唱:郎朗,主音吉他:孟凡珂,節奏吉他:胡葉辰,貝斯:蘇怡靜,鼓:黃小雨, 鍵盤:宋琨鵬)

我是1989年生人。在我的記憶裏的第一首歌是《小芳》。在我從小生活的那個國企的家屬院裏有一個廣播喇叭,每天五點下班的時候都會準時播放這首歌,並且一播就是好幾年。

《小芳》的流行在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史上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因爲1993年,中國大陸出現了第一批“包裝”出來的明星,大陸流行音樂開始了工業化的潮流。在這之前,歌舞團、文工團占主導地位,從那之後,明星的個人價值開始凸顯出來了。中國流行音樂產業的格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這個潮流出現在引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省並非偶然。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爲改革開放打了一針強心劑,改革開放的熱情再一次噴薄而出。廣東省思想本就相對自由前衛,同時又深受到港臺以及海外流行音樂產業的影響,此時音樂界的氛圍更是空前活躍。李春波回憶說:“1993、1994年是廣州樂壇輝煌的時期,圈裏常常舉辦新歌試聽會——就是許多音樂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展示、切磋音樂作品。大家會很中肯地給予評論,提出建議。那時候,音樂人跟媒體人的關係也特別融洽,像朋友一樣推心置腹。”

正是在這種環境中,廣東流行音樂迎來了大爆發。唱片公司最早引入了歌手簽約制度,最早開始主動“推歌”“推人”,打造出了一批明星,我們熟悉的除了李春波,還有當時的“金童玉女”毛寧和楊鈺瑩。《小芳》《濤聲依舊》《心雨》成爲了傳唱一時的流行金曲。

我們爲大家選取的第四首歌,是李春波的另外一首最重要的作品《一封家書》,這首歌在1994年一經推出便成爲了各大排行榜的冠軍。和《小芳》一樣,這首歌也飽含着“知青情結”。要知道在那個“知青歲月”,家書幾乎是年輕人唯一可以與親人取得聯絡的方式,這首歌把離家的知青對父母的深沉的愛唱了出來,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雖然時代在變化,但是這種對父母的愛卻是永不過時的。這首歌也被一再改編,傳唱在各個時代的舞臺。今天我們選用的是“好妹妹”改編的版本。用這個時代的歌詞,唱出了雋永不變的親情。

《一封家書》(主唱:梁育銓、趙業, 吉他:李佳寧、宋培東,口琴:李佳寧)

我在13歲時有過一個非常特別的記憶。當時父母帶我回山東濟寧農村的外婆家過年,有一天晚上我的表哥突然神祕兮兮地跟我說,帶你去一個地方。我們穿過了一片荒涼的農田,來到了一個用磚頭砌成的小平房門口。這裏方圓兩百米內沒有人住,旁邊的乾草垛許久沒人打理,我當時以爲這間屋子應該是用來堆放農具的。但是當我走進去的時候我驚呆了,裏面竟然有一整套的搖滾音樂設備,包括電吉他、貝斯、架子鼓、鍵盤、音箱、調音臺……有幾個比我大一點的農村青年在極爲專注地排練,唱的是我從來沒聽過的粵語歌。我問他們,你們唱的是什麼歌,他們說:“我們在唱黃家駒的歌”。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黃家駒的名字,也是我第一次親身感受到搖滾帶來的震撼,第一次體會到了流行音樂對年輕人的感召力。我想這些農村青年大概從來沒有機會在一個像樣的舞臺上表演,他們現在很可能在哪個工地上打工,只有偶爾跟工友和孩子吹牛的時候纔會提起當年自己還組過樂隊。但我想他們的青春無疑是精彩的,因爲陪伴他們青春的歌曲,唱的是對偉大母愛的深情詠歎,是爲民族平等的不懈鬥爭,是對世界和平的高歌祈願,是“問句天幾高心中志比天更高”,是“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Beyond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搖滾啓蒙者。很多年輕人是因爲Beyond開始學吉他、玩搖滾。Beyond的歌曲,是我們學吉他的必練曲目。我們選擇的第五首歌曲,便是Beyond代表作《光輝歲月》。

《光輝歲月》(“紅不了”組合,主唱、節奏吉他:李明,和聲、手鼓:孫夢,主音吉他:鮑曉)

接下來這一段故事的主角,是李克勤。

看過上一期《我是歌手》的觀衆都有印象,李克勤的唱功很過硬。在林俊杰出現之前,“行走的CD”說的就是李克勤,他被稱爲“零瑕疵歌手”。但李克勤的藝術生涯有一個特點,就是永遠當不了一哥。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汪峯,永遠上不了頭條。

李克勤1985年出道。當時候香港樂壇的主題是“譚張爭霸”。主角是譚校長詠麟和張哥哥國榮。兩人在當時的香港歌壇難分高下,兩派粉絲也是暗暗角力,甚至發生了兩派粉絲之間的肢體衝突。唱片公司刻意營造的這一局面給兩位當事人帶來了不小的壓力。1988年,譚詠麟在頒獎典禮上宣佈從此以後再也不接受任何競爭性獎項,激流勇退。一年之後,張國榮也宣佈退出歌壇。“譚張爭霸”的時代落下了帷幕。書裏介紹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會提一句:當時比較優秀的歌手還有梅豔芳、李克勤等。李克勤是第二梯隊明星。

現在譚張淡出了舞臺中心,可輪到李克勤做一哥了吧?萬萬沒想到,跟他同一個唱片公司的一位師兄閃耀登場,登上了一哥寶座,他的名字叫張學友。同時期有一個既能唱歌還能演電影的,叫劉德華。從北京來到香港的白面書生黎明也紅了。還有一個唱歌跑調的郭富城,居然靠跳舞成爲一線明星。好不容易盼走了“譚張爭霸”,沒想到迎來了“四大天王”。書裏介紹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會提一句:當時比較優秀的歌手還有王菲、李克勤等。李克勤是還是第二梯隊明星。

但好在,經典不一定是最暢銷,時代評價歌手,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對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留下了哪些經過歲月洗練的作品。崔健大概從來沒當過當紅歌星,但是中國人認爲他是“中國搖滾之父”,爲中國流行音樂引入了全新的概念與創作方式。Beyond也從未當紅,但他們是80後搖滾的啓蒙者,他們豪氣干雲的詞曲閃耀至今。

李克勤雖沒有當過“一哥”,但也留下了一些好作品,比如《紅日》、《月半小夜曲》等。我們選擇的第六首歌曲,是當年風靡一時的勁歌金曲《護花使者》。對以抒情歌見長的李克勤來說,這首歌曲象徵着他嘗試不同音樂範式的開始,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的快歌風格。前段熱映的電影《西虹市首富》就採用了這首歌作爲插曲,讓這首歌又回到了公衆視野。我們專門按照當時的風格排練了舞蹈,不知會不會讓你找回記憶中那些熟悉的畫面呢?

《護花使者》(主唱:孫夢,吉他:小勇,貝斯:楊德麒,鼓:李東旭)

1990年代的華語樂壇是一個巔峯時期。除了香港“四大天王”,臺灣也有不少優秀歌手湧現。周華健推出了新專輯《讓我歡喜讓我憂》,由李宗盛填詞的同名歌曲大火;勵志歌手鄭智化在這一年唱出了《星星點燈》,延續了《水手》的熱潮;小虎隊這一年還未解散,靠《蝴蝶飛呀》延續着他們的神話。在大陸,流行音樂也來到了一個高點,除了我們已經提到過的李春波等“93新生代”,還有魔巖三傑、鄭鈞爲代表的搖滾新勢力。1994年,魔巖三傑竇唯、張楚、何勇和唐朝樂隊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的“搖滾中國樂勢力”演唱會,給當時如日中天的香港樂壇也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也就是在同一年,大地唱片的黃小茂製作了《校園民謠I》,掀起了一股以校園民謠爲代表的懷舊思潮。

當時的清華校園,音樂氛圍非常濃厚。上世紀的校園樂隊,沒有經費,條件艱苦,鼓棒用槌子代替,吉他貝斯全是二手貨。最棘手的是音箱,是用電子管收音機改裝的,不是突然沒聲了,就是自動放起央視廣播。大家沒錢買音響,結果樂隊一成員女朋友宿舍全體湊了400塊錢,贊助了一個音箱。買到音箱後,男孩們覺得打車運回去太奢侈了,就推着自行車,把100多公斤的音箱拖回去。走到中關村,實在走不動了,自行車開始搖搖晃晃,音箱馬上要掉下來了,樂隊一成員蔣濤直接拿腳擋住了,差點腳殘廢了。黃小茂找到了高曉松,說要把高曉松的兩個作品《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收入這張專輯。高曉松說,用我的歌可以,但是一定要由老狼來唱。

這張專輯發行之後,“校園民謠”的概念被社會廣泛接受。這一方面是因爲已經在各個崗位上開始有話語權的三十多歲的同齡人對這首歌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是因爲卡拉OK的普及。在我小時候,每一家有點檔次的飯店都會在包房裏安裝一臺卡拉OK唱機,供人們飯後娛樂。大人們的歌單裏,老狼的歌肯定是首選。

我們選擇的第七首作品是高曉松與老狼的經典之作《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主唱:魏孔三,吉他:張霆軒,貝斯:陳澤宇,手風琴:蘇煜程,鼓:王子實)

經過1990年代上半葉的輝煌之後,90年代末的華語樂壇稍顯沉寂。大陸的“93新生代”逐漸淡出了舞臺中央,“搖滾新勢力”風格已經逐漸定型。在香港,四大天王仍然當紅,少有新人走到舞臺中央。

但是沉寂中也孕育着突破的種子。山谷之後,是一座更高的山峯。

2000年,臺北阿爾發唱片公司簽約了兩個不起眼的年輕人,一個負責作詞,一個負責作曲。兩個人都心高氣傲,彼此還看不慣,作詞認爲作曲的曲子一般,作曲認爲作詞的詞作太怪。後來他們發現對方都蠻努力的,接觸一下發現對方也沒那麼討厭,於是他們開始合作,沒想到,這一合作開創華語樂壇的新紀元。這個寫詞的年輕人叫方文山,作曲的年輕人叫周杰倫。

周杰倫給我們這一代人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他的歌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發現原來歌可以這樣寫、這樣唱,他開創了“華語樂壇R&B時代”與“流行樂中國風”的先河。

周杰倫像一個自由穿梭在各個次元中的中二少年,完美地融入了歌詞的任何一個情境之中,從青年武術家到黑手黨頭目,從士兵到牛仔。可以說,在華語樂壇,有周杰倫和沒有周杰倫,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時代。對我來說,周杰倫就是我的整個青春。

我們選擇的第八首歌是周杰倫的《晴天》。這首歌在網易雲音樂創造了一個記錄,它是評論數最多的一首歌,評論總數達到了188萬條。

《晴天》(主唱:柳雨萌,和聲:孫夢,吉他:馬子逸、袁弋,鼓:李東旭)

時間進入21世紀,華語音樂達到了新的高峯,巨星層出不窮,不少人今天還活躍在舞臺上。周杰倫、陳奕迅、王力宏、林俊杰、孫燕姿、蔡依林、莫文蔚、蔡健雅、S.H.E、五月天、蘇打綠……等等,你還可以補充很多很多。好的作品更是層出不窮,現在我們在KTV裏唱的最多的還是他們的歌。

華語樂壇這種井噴式的爆發,一方面得益於華語音樂長期的人才積累,特別是詞作者和製作人這個隊伍已經相當壯大。第二就是音樂作爲一個產業也已經比較成熟,受到西方以及日韓流行音樂產業的影響,臺灣的滾石、飛碟唱片,香港的金寶麗唱片都已經輝煌多時,華語唱片公司對歌星的挖掘、包裝、推廣都已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各種排行榜已經深入人心。只等待有天賦有想法的原創歌手在已經鋪設好的跑道上飛奔了。

這個時代的歌是最難選的,因爲好歌太多。最終,我們選擇的是孫燕姿的《遇見》。這首歌的旋律簡直是神來之筆,相信20年後,它還會印在你的腦海中。

《遇見》(主唱:陳愷寧,鍵盤:張馨元,吉他:肖凱文)

21世紀的頭十年,是華語音樂的最高峯,但也是最後的高峯。進入2010年代,華語樂壇格局又出現了顛覆式的變化。全民偶像的時代結束了。

在2010年代之前,音樂的發售渠道是各類音像店、廣播電臺、電視這樣的大衆媒體,不論你什麼口味,什麼年齡,你總歸能通過大衆傳媒聽到當時的流行歌曲。但進入2010年代以後,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了,手機APP成爲了音樂分銷的主流渠道,聽什麼音樂突然變得個人化,大衆媒體的影響力急劇下降。

於是我們都發現,這個時代,再也難以找出哪個歌手、哪個作品可以代表這個時代了。音樂的欣賞變得圈層化,在一個圈子裏面已經封神的歌手,圈子外面完全無感,甚至沒人認識。我們在KTV如果不想冷場,還是隻能點2010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歌。現在拿金曲獎的,還是活躍在2010年前的老幾位。

今天的音樂產業是相對扁平化的,一方面難以生產出特別有影響力的音樂人;但是另一方面,給了草根音樂人出頭的機會。只要有網易雲音樂賬號、抖音賬號,誰都可以當歌星,創作能力強便有可能被唱片公司發掘。我們熟悉的毛不易、謝春花、宋冬野、趙雷都是起步很低,但是靠才華被髮掘的歌手。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對民謠最有利的時代,不需要華麗的編曲,不需要天王級的唱功,只要有創作能力,就有自己的舞臺。

這個年代選個比上個年代還要難,因爲選什麼歌都有人沒聽過。於是我們就選我們最擅長的民謠曲風,這首歌是來自陳粒的《走馬》。

《走馬》(主唱:陳愷寧,吉他:宋培東,鍵盤:常晴)

在“歲月如歌”演唱會的現場,我們重溫了改革開放四十年間的音樂記憶,也回顧了華語樂壇中的精彩瞬間。但是我們不能就這麼結束。一定有那麼一首歌,凝結了我們全場觀衆的共同回憶,只要音樂響起,每個人都會和我們一起唱起來。讓我們就用這麼一首歌作爲演唱會的結尾吧。希望在唱的每一位都能和我們一起唱——《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紅不了組合:李明、孫夢、鮑曉。現場調度:徐滔鍇,攝影:常涵熙、陳曦、方純涵、陳雨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