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餐,相信很多人不约而同想到“满汉全席”四个字,到底满汉全席是什么,有多丰盛,想必也有人为之思考过。

相传满汉全席起源于乾隆年间,但实则后世文献并无详细记载却有此事。末代皇帝溥仪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详细写了自己没有的用膳情况,但却只字未提满汉全席,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大清一朝真的出现过这种集聚天下奢华的盛宴。

满人入关之后,满汉之间存在隔阂,皇帝的起居饮食虽然渐渐汉化,但是在饮食方面依旧以满人口味为主。在正式皇家宴会之上,更是要做到泾渭分明,以免让满族大臣不高兴,直到慈禧时期,宫内御膳房所制作的菜肴、糕点、面点依旧大多数是满族风格,就算有汉人菜品也多是北方风味,以鲁菜为主,几乎没有南方菜。慈禧牝鸡司晨代皇帝执政期间穷奢极欲,以她的性格,不可能不操办满汉全席的事儿。但是慈禧从入宫到殡天,一直没有任何记载她办过满汉全席。也就是说这种跨越满汉界限的事情也许只是个传说罢了。

既如此,那么满汉全席的的神话究竟从何而来?实则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清末文献《海上花列传》中,这部书是晚清时节松江文人韩邦庆的一部讲述上海滩风月场的小说,最早于光绪十八年刊行,在书中第十八回,出现了“中饭吃大菜,夜饭满汉全席”这句话。所谓“大菜”指的是吴语中的西餐,当时这是时髦的餐点,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配得上享用。草民只能空想,而不得见。既然西餐如此难得,那么能与之相比的也就只有“满汉全席”了。不过这部书虽然出现这个词汇,但是并没有讲述其中有哪些菜肴,只不过是用此形容丰富罢了。

在《海上花列传》之前的《扬州画舫录》中(清代中期作品),曾出现过“满、汉席”的说法,其中讲述了很多丰盛的菜系,这段文字是讲乾隆帝南巡驻跸扬州天宁寺行宫时,地方官为皇帝随行官员准备的招待宴食。但是这些菜系并没有出现在皇宫御膳档中,也就是说很可能作者为了彰显皇家气派凭空杜撰出来的。乾隆是个喜欢摆谱的皇帝,他看着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在他一生之中开过多次盛宴,后期主要由和珅安排。乾隆喜欢摆谱,和珅也会拍马屁,但恰恰在他的筵席菜肴记录中都不曾出现《扬州画舫录》中记载的菜系,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怀疑。

至于为什么人们迷恋于满汉全席这个名字,其实也不难解释。清王朝覆灭后,特别是1924年,逊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内务府膳房的厨役也全数被遣散出宫,他们为求生计,大多数人流向了酒楼饭庄,重操旧业。在一部分人对皇家宫廷文化的向往和好奇心,以及夸富心理的共同驱使下,从未在清宫档案中出现的“满汉全席”便横空出世了。譬如流行于民国初年京津地区的大满汉全席菜点108品,通常要用两天四餐吃完。到了二战结束后,南洋华人开设酒楼,经常打出满汉全席的口号,国外游客对中华传统饮食又十分仰慕,因此越传越神。1965年,香港金龙酒家应日本旅游团的要求,第一次尝试用传统方式制作“满汉全席”,最终制作出菜品72道,而后报纸大肆宣传,满汉全席一时间遍布香港,每一家都打出“正宗”的旗号。实则没有一家是正宗的。

在张大声誉的竞争中,所谓的满汉全席花样越来越多,选料也越来越精奇,席面更是越来越奢华……而消费者也只是将满汉全席作为一种宫廷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只为追求一种体验或满足夸富的心理,至于正宗的满汉全席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