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清乾隆时期最著名的权臣,其职业生涯可以用传奇二字来形容。

和珅出身微寒,却年纪轻轻就得到乾隆赏识,从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成为乾隆中后期能在朝廷中一手遮天的重量级人物。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乾隆晚年时,和珅的权力甚至盖过了新任皇帝嘉庆帝,朝中一度有大臣只知和珅,而不知嘉庆的怪现象。

和珅的权势,来自于乾隆的赏识与信任。乾隆一死,和珅失去了庇护伞,也开始迅速败亡。《清史稿》记载:

“四年正月,高宗崩,给事中王念孙首劾其不法状,仁宗即以宣遗诏日传旨逮治,命王大臣会,俱得实。诏宣布和珅罪状。……内外诸臣疏言和珅罪当以大逆论,上犹以和珅尝任首辅,不忍令肆市,赐自尽。”

乾隆皇帝是在嘉庆四年(1799年)的正月初三去世的,到正月十一,和珅就被逮捕入狱,正月十八被赐令自尽,前后不过半个月时间。

像和珅这么大的官,却似乎没有一点防备就被嘉庆迅速扳倒,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民间流传着一种解释,说和珅之所以对嘉庆没有防备,是因为乾隆生前曾赐给他一个锦囊,让他在遇到生命危险时打开。谁知和珅入狱后打开锦囊一看,纸条上只写着“留全尸”三个字,方知乾隆的真实目的,这才从容赴死。

不过,上面这种说法毕竟是小说家言,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则可,但没有确切的史料佐证。

也有人提出别的解释,比如说嘉庆在乾隆生前一直韬光养晦,表现得非常平庸,从不展露锋芒,于是和珅认为新皇帝没有才能,放松了警惕。

也有人说,因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最宠爱的固伦和孝公主,和珅作为皇亲国戚,嘉庆也不能轻易动他。

上面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没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事实上,在政治权力斗争中,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表象,最为关键的,乃是手上握有兵权,此乃千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和珅之所以料定嘉庆不敢动他,是因为他手上握有整个皇城的兵力。

我们看和珅身上的头衔,最高级别的为殿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但能保和珅身家性命安全的,却是领侍卫内大臣和步兵统领这两个职位。

在核心权力斗争中,掌兵不在多,而在于近。如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十四阿哥虽然手握数十万大军,但却因康熙去世时,雍亲王依靠步兵统领隆科多掌控了皇城的守备,导致十四阿哥最终在夺嫡斗争中败下阵来。

而领侍卫内大臣和步兵统领这两个职位,前者负责调度皇帝身边的警备,后者负责掌管整个京师的守卫,可以说是完全掌握了皇城的“枪杆子”。连皇帝的人身安全都在和珅的控制之下,这才是和珅对嘉庆放下戒心的真正原因。

那么嘉庆是如何在和珅掌握皇城兵权的情况下,将他迅速扳倒的呢?

从后来处置和珅的效率之高来看,嘉庆应该对此事谋划已久,其中有一神来之笔的妙计,让和珅短暂地失去了掌控兵权的优势。那就是在乾隆去世后,嘉庆任命和珅为治丧大臣,全权负责处理乾隆皇帝的后事。

和珅是乾隆生前最宠信的臣子,让他负责处理乾隆的后事合情合理,和珅即便权势熏天,也提不出任何反对的意见。嘉庆趁和珅为乾隆守灵期间分身乏术,无法与外界沟通时,迅速召集大臣给和珅定罪,才兵不血刃地扳倒了这一多年来的心腹大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