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清乾隆時期最著名的權臣,其職業生涯可以用傳奇二字來形容。

和珅出身微寒,卻年紀輕輕就得到乾隆賞識,從此官運亨通,扶搖直上,成爲乾隆中後期能在朝廷中一手遮天的重量級人物。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乾隆晚年時,和珅的權力甚至蓋過了新任皇帝嘉慶帝,朝中一度有大臣只知和珅,而不知嘉慶的怪現象。

和珅的權勢,來自於乾隆的賞識與信任。乾隆一死,和珅失去了庇護傘,也開始迅速敗亡。《清史稿》記載:

“四年正月,高宗崩,給事中王念孫首劾其不法狀,仁宗即以宣遺詔日傳旨逮治,命王大臣會,俱得實。詔宣佈和珅罪狀。……內外諸臣疏言和珅罪當以大逆論,上猶以和珅嘗任首輔,不忍令肆市,賜自盡。”

乾隆皇帝是在嘉慶四年(1799年)的正月初三去世的,到正月十一,和珅就被逮捕入獄,正月十八被賜令自盡,前後不過半個月時間。

像和珅這麼大的官,卻似乎沒有一點防備就被嘉慶迅速扳倒,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民間流傳着一種解釋,說和珅之所以對嘉慶沒有防備,是因爲乾隆生前曾賜給他一個錦囊,讓他在遇到生命危險時打開。誰知和珅入獄後打開錦囊一看,紙條上只寫着“留全屍”三個字,方知乾隆的真實目的,這才從容赴死。

不過,上面這種說法畢竟是小說家言,作爲茶餘飯後的談資則可,但沒有確切的史料佐證。

也有人提出別的解釋,比如說嘉慶在乾隆生前一直韜光養晦,表現得非常平庸,從不展露鋒芒,於是和珅認爲新皇帝沒有才能,放鬆了警惕。

也有人說,因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娶了乾隆最寵愛的固倫和孝公主,和珅作爲皇親國戚,嘉慶也不能輕易動他。

上面這幾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沒能觸及到問題的核心。

事實上,在政治權力鬥爭中,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表象,最爲關鍵的,乃是手上握有兵權,此乃千年來顛撲不破的真理。和珅之所以料定嘉慶不敢動他,是因爲他手上握有整個皇城的兵力。

我們看和珅身上的頭銜,最高級別的爲殿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是相當於宰相的職位。但能保和珅身家性命安全的,卻是領侍衛內大臣和步兵統領這兩個職位。

在覈心權力鬥爭中,掌兵不在多,而在於近。如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中,十四阿哥雖然手握數十萬大軍,但卻因康熙去世時,雍親王依靠步兵統領隆科多掌控了皇城的守備,導致十四阿哥最終在奪嫡鬥爭中敗下陣來。

而領侍衛內大臣和步兵統領這兩個職位,前者負責調度皇帝身邊的警備,後者負責掌管整個京師的守衛,可以說是完全掌握了皇城的“槍桿子”。連皇帝的人身安全都在和珅的控制之下,這纔是和珅對嘉慶放下戒心的真正原因。

那麼嘉慶是如何在和珅掌握皇城兵權的情況下,將他迅速扳倒的呢?

從後來處置和珅的效率之高來看,嘉慶應該對此事謀劃已久,其中有一神來之筆的妙計,讓和珅短暫地失去了掌控兵權的優勢。那就是在乾隆去世後,嘉慶任命和珅爲治喪大臣,全權負責處理乾隆皇帝的後事。

和珅是乾隆生前最寵信的臣子,讓他負責處理乾隆的後事合情合理,和珅即便權勢熏天,也提不出任何反對的意見。嘉慶趁和珅爲乾隆守靈期間分身乏術,無法與外界溝通時,迅速召集大臣給和珅定罪,才兵不血刃地扳倒了這一多年來的心腹大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