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經歷十二位皇帝,統治者爲滿洲愛新覺羅氏,從皇太極改國號爲清開始算,清朝國祚爲276年,時至今日,雖然我們提及清朝大都是鄙夷的態度,但無可否認,清朝時期,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推向了最高峯,農業商業相當發達,江南出現了密集的商業城市,中國人口也達到了4億人,佔當時全世界總人口十億的近一半。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九龍奪嫡”事件,這個事件號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激烈的皇儲之爭,但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結果是,不顯山不漏水的四阿哥胤禛奪得了勝利(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反而能人輩出的八爺黨竟然失敗,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675年,康熙立兩歲的二阿哥胤礽爲皇太子,誰曾想這二阿哥長大後變得非常驕縱蠻橫還結黨營私,1703年的時候,康熙和胤礽的關係降到冰點,五年後,康熙以皇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衆,暴戾淫亂”廢除太子。

這之後,所有的阿哥們都開始對於皇位的覬覦,值得一提的是九子奪嫡並不是九位皇子都想當皇帝,而是團結在某位有德望、有能力的阿哥周圍行程利益團體,這九位阿哥分成3個陣營,一是以皇太子二阿哥爲首的太子黨,二是以四阿哥爲首的四爺黨和以八阿哥爲首的八爺黨,按照當時的形勢,八阿哥的陣營實力遠遠比另外兩個陣營加起來還要強大,特別是八皇子陣營裏的十四皇子,十四皇子驍勇善戰,用實打實的兵權,而且這些兵個個都是清軍的精銳,但歷史很殘酷,人多勢衆並不代表一定能勝利。

之所以八阿哥最後輸了,原因有以下幾點,八爺黨太招搖了,八爺黨之所以那麼招搖是因爲八阿哥的母親出身卑微,爲了彌補自己的缺陷,他高調網羅其他皇子,導致他的利益集團內部人員素質良莠不齊,過於團結的後果就是過早的暴露自己的野心,你說這康熙還沒死呢,你們就這麼高調,豈不壞事?相反,四爺黨就低調多了,四阿哥明面上韜光養晦,勤於政事,和兄弟們非常和氣,但背地裏時常與大臣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最重要的一點,他特別孝敬康熙,有事沒事帶着弘曆(後來的乾隆,他知道康熙喜歡乾隆)往那裏跑,正是在小弘曆的陪伴下,老皇帝難得地享受了短暫的人間天倫之樂。

雖然沒有史料證明四阿哥當上皇帝的原因是因爲自己的兒子弘曆,但弘曆的出現確實讓他在康熙的心目中提升了好幾個檔次,在最後的皇位之爭中,胤禛的穩重讓老皇帝刮目相看,至於其他阿哥則因爲爭名奪利被康熙所厭惡,所以說,雍正當上皇帝可謂是順理成章實至名歸。

回顧康熙的一生,可謂是相當傳奇,他8歲登上皇位,被遏必隆、索尼、蘇克薩哈、鰲拜四大臣輔政,雖然鰲拜自恃功高把持朝政,但康熙能夠隱忍,在16歲的時候一舉除去鰲拜奪回大權,至於後來的平定三藩之亂,解決臺灣問題,平定蒙古噶爾丹叛亂,都是他的加分項,奈何晚年犯了一個所有帝王都會犯的錯誤,捨不得手中的權力,但又沒有了年輕時代的激情和幹勁,唐太宗如此,康熙也是這樣,至於後來的乾隆更是這樣。

準確的說,康熙五十年開始,康熙皇帝就進入了暮年執政的精神狀態,他開始崇尚無爲之治,對一些官員的小錯誤不予糾正,這樣一來官場腐敗之風開始盛行,官員們也就慢慢地琢磨出了一套方法,只要不翫忽職守和欺壓百姓,弄點小錢皇帝是不會追究的;另外九子奪嫡後,原本被遏制的朋黨之爭再次死灰復燃,皇子們爲奪儲位,大力培植黨羽,而黨派之間又勾心鬥角,甚至相互傾軋。這段時期,朋黨之爭可謂猖獗,這樣一來國家政體吏治一片混亂,國家發展成“迴流”之勢乃是必然。

正所謂,大清的巔峯離不開康熙早年間的作爲,但大清的走向衰敗也同樣離不開康熙晚年的作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