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来二战中,最强大的国家莫过于德国,虽然在一战时候,德国的军事力量被削弱了不少,但是因为国内本就强大的军事工业生产体系,使得德国再一战结束以后,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还快速增强,尤其是在当时的欧洲各国之中,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都是拔尖的。

同时当时德国民众的生活富裕,这也是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的原因,但是很显然武力的征服从来就不是主流,非正义的战争总是很难维持下去,虽然德国闪击波兰以后,势如破竹,但是最终这样的局面还是被打破了。

在东线战场,随着德军入侵苏联的军事行动逐渐的陷入僵局,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中,德军引以为傲的第六集团军在保卢斯的率领下最终投降,实际上不但瓦解了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心里,还有就是瓦解了他们闪电战的攻势。

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话题,尤其是你越是期盼着能够快速的胜利,最终的结局往往就是让人失望,随着世界武器和战术的不断更行,实际上速胜已经靠不住了,很显然德军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为此时的战争已经从闪电战变成了双方互拼国力的消耗战。

但是苏联地大物博,虽然德军一战摧毁了苏联60%的工业体系和粮食生产,但是苏联还有广大的作战空间和后方,加上盟国的援助,苏联正在逐步的缓过劲来,而德国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经济体制,以便进行更高效快速的生产。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德国从1939年开始到1943年,德国的消费指数在逐年的下降,希特勒并不想把国家的战争建立在过度消耗人民上,因为他正是凭借这个原因才得到支持,所以这一民生大块是坚决不能动用的,而需要维持前线武器的供给生产,尤其是要达到不缺的程度,这一难题就落在了军备与战时生产部施佩尔的身上。

施佩尔是希特勒比较信任的人,所以这个艰巨的任务非他莫属,但是其实他本能地也想到了要缩减民用生产,但是很显然希特勒是不会同意的,所以施佩尔只能去想其他的办法,当然增加机器的总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当时依靠占领国来完成个生产任务,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德军已经拙荆见肘根本就不能够有效的防御占领区,仅仅只是维持本土的安全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既然这些方法都不能奏效,施佩尔只能增加本土机器的生产效率,这样一来就诞生了世界上一个比较专业化的流水线生产技术,其实这些方法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让一个工厂如果擅长生产枪管,就全部去生产枪管,其他的各个部件交给别的厂子去做,就是这样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德国在1943年竟然比1942年生产效率提高了50%。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