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來二戰中,最強大的國家莫過於德國,雖然在一戰時候,德國的軍事力量被削弱了不少,但是因爲國內本就強大的軍事工業生產體系,使得德國再一戰結束以後,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還快速增強,尤其是在當時的歐洲各國之中,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都是拔尖的。

同時當時德國民衆的生活富裕,這也是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得到很多人的認可的原因,但是很顯然武力的征服從來就不是主流,非正義的戰爭總是很難維持下去,雖然德國閃擊波蘭以後,勢如破竹,但是最終這樣的局面還是被打破了。

在東線戰場,隨着德軍入侵蘇聯的軍事行動逐漸的陷入僵局,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中,德軍引以爲傲的第六集團軍在保盧斯的率領下最終投降,實際上不但瓦解了德國人引以爲傲的心裏,還有就是瓦解了他們閃電戰的攻勢。

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單一的話題,尤其是你越是期盼着能夠快速的勝利,最終的結局往往就是讓人失望,隨着世界武器和戰術的不斷更行,實際上速勝已經靠不住了,很顯然德軍也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爲此時的戰爭已經從閃電戰變成了雙方互拼國力的消耗戰。

但是蘇聯地大物博,雖然德軍一戰摧毀了蘇聯60%的工業體系和糧食生產,但是蘇聯還有廣大的作戰空間和後方,加上盟國的援助,蘇聯正在逐步的緩過勁來,而德國也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經濟體制,以便進行更高效快速的生產。

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德國從1939年開始到1943年,德國的消費指數在逐年的下降,希特勒並不想把國家的戰爭建立在過度消耗人民上,因爲他正是憑藉這個原因纔得到支持,所以這一民生大塊是堅決不能動用的,而需要維持前線武器的供給生產,尤其是要達到不缺的程度,這一難題就落在了軍備與戰時生產部施佩爾的身上。

施佩爾是希特勒比較信任的人,所以這個艱鉅的任務非他莫屬,但是其實他本能地也想到了要縮減民用生產,但是很顯然希特勒是不會同意的,所以施佩爾只能去想其他的辦法,當然增加機器的總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在當時依靠佔領國來完成個生產任務,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德軍已經拙荊見肘根本就不能夠有效的防禦佔領區,僅僅只是維持本土的安全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既然這些方法都不能奏效,施佩爾只能增加本土機器的生產效率,這樣一來就誕生了世界上一個比較專業化的流水線生產技術,其實這些方法我們都很熟悉,那就是讓一個工廠如果擅長生產槍管,就全部去生產槍管,其他的各個部件交給別的廠子去做,就是這樣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德國在1943年竟然比1942年生產效率提高了5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