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告訴用戶,和他類似的人,都在做這個事使用這個產品,這樣他就很可能也去搶着做。當用戶面對過多的選項時,決策過程可能會讓他們很困擾,從而增加了購買本身的決策成本。

這篇文章,筆者想與你分享15個人性使然的營銷技法,它們可以靈活的運用在營銷、運營、文案等各個方面。

多年前,傳奇營銷人、巨人網絡集團董事長史玉柱說過一句話,我一直印象深刻:

營銷是沒有專家的,唯一的專家是消費者,就是你只要能打動消費者就行了。

有經驗的營銷人不會爲了策劃而策劃、爲了創意而創意,他們總是擅長在消費者身上找到突破口,然後再作用於消費者。

當所有的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的時候,人性總是存在。對用戶心理的洞察總是能幫助他們攻破難題,推動營銷的成功。

這篇文章,老賊想與你分享15個人性使然的營銷技法,它們可以靈活的運用在營銷、運營、文案等各個方面。

一、社會證明總是有用

當人們對自己某個行動不太確定時,通常會了解周圍其他人是怎麼做的,以此作爲自己的行動參考。

人們天生就傾向於做其他大部分人都在做的事,甚至即使這個行爲是社會不允許的也願意。我們會改變自己的行爲,以便與大多數的人站在同一陣線。

你告訴用戶,和他類似的人,都在做這個事使用這個產品,這樣他就很可能也去搶着做。

比如:用戶現場證明、用戶視頻、用戶音頻、用戶證言 、網頁評論截圖、用戶手寫信等等。

最好是能夠爲潛在用戶創造一個真實的場景感受,讓老用戶有機會提供最有力的證言給潛在用戶,如:研討會、用戶答謝會、組織各種主題活動等。

現在很多培訓機構會定期做一些成果彙報活動,現場會有老學員的表演和致辭,一方面是老用戶維護,另一方面也讓潛在用戶能現場感受。

並且,提供用戶見證的人跟目標人羣越相似,說服力就越強。最好是讓目標人羣看到自己的身影,能夠引起共鳴。

二、太多選擇未必就好

當用戶面對過多的選項時,決策過程可能會讓他們很困擾,從而增加了購買本身的決策成本。

因爲選項過多就會產生很大負擔,要花更多時間去思考在這麼多的選項中,哪一個纔是自己想要的,如果一個個去分析,一個個進行對比,又得消耗大量的腦細胞。

人人都想做最明智的選擇,慢慢地,選擇太多帶來的各種焦慮感、不快感甚至會超過購物本身的快感。

最終,想着想着,你的決策力和興趣就下降了,選擇放棄的可能性就會上升,乾脆不買了,煩。

國外有一個經典的果醬實驗,實驗者向用戶提供試喫機會。實驗分爲2組,一組有6款果醬可以試喫,另一組有24款果醬,品嚐完後可以任意購買,而且是低於市場價格。

結果,在有6款果醬的組中,有30%的試喫者選擇了購買,而在有24款果醬的組中,只有3%的人最終選擇了購買。

原因很簡單,低決策成本造就了高的行動數量。

24款果醬看似更加誘人,但其實無形之中給用戶增加了最終決策成本,選擇起來很難,太費腦筋了,最後乾脆放棄了購買。

三、用戶眼裏的折中選項

這還是一個選擇決策的問題,在面對選擇時,爲了避免大腦的勞累,一般我們會挑選一個折中選項。也就是會選擇介於 “滿足最起碼的需求 ” 跟 “可負擔的最高成本 ” 之間的選項。

當我們必須在2種相似產品之間做出選擇時,通常會退而求其次,選擇相對便宜的或者說性價比更高的。但是當必須在3種相似產品間做出選擇時,往往會由選擇最便宜的轉變成選擇中等價格的。

這裏也就是敲黑板的地方:當選項不是很多的時候,用戶總是會賣力尋找一個折中選項,你要做的就是突出折中選項。

蘋果在發售定價爲349美元的Apple Watch腕錶時,爲了讓這個價格看起來合乎情理,蘋果是怎麼做的呢?

他們同時推出了價格區間下至349美元上至17000美元的38個不同版本的產品。

正是這個17000美元Apple Watch腕錶的存在,讓349美元的這個定價看上去 “實惠” 了不少。

四、注意,免費更要強調價值

如果你想爲某一項服務或產品提供贈品,用來促進轉化。如果你還想用免費營銷的方法,爲產品或服務引入大量的流量。

免費挺好,老賊只有一個建議:不管是贈品還是免費,一定要塑造其價值,並且要讓用戶get到。

不要爲了贈送而贈送,也不要爲了免費而免費,你的用戶對一個東西感興趣一定不僅僅是因爲它免費或是贈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價值。

還有,不要輕易用 “免費” 二字,說免費太顯浪費了。比如:“免費試用掃地機器人”,這樣就弱很多。

那如果這樣呢?“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體驗原價1888元的掃地機器人”。

五、越是利用恐懼做營銷越要科學

恐懼一直都藏於人的心底,且容易被激起。

但是很多人做恐懼營銷的時候,經常會犯一些錯誤:

  1. 只營造恐懼感,卻未告知明確的解決方案。
  2. 營造的恐懼場景,你的用戶壓根不在乎,完全就是自己嚇自己。
  3. 有恐懼感也有解決方案,但是解決路徑不明確,看着就好難實現,最終用戶知難而退。
  4. 總喜歡着眼於未來的恐懼,而忽視了眼前的威脅,要知道:相對於未來的損失,人更在乎眼前可能的傷害。
  5. 恐懼的坑挖得太大,自己的解決方案根本填不了,也顯得不靠譜。比如你說現在的年青人沒有夢想了,而解決方案是要騎小黃車,這也太扯了。

對於恐懼營銷,之前看過一個 “保護動機理論”,裏面就有一個科學的恐懼訴求設計方法:

  1. 威脅嚴重性,吸引注意: 該威脅如果真的發生,到底有多嚴重?
  2. 威脅易遭受性,引發恐懼: 該威脅發生的可能性高不高?僅僅嚴重還不行,需要說明很有可能發生,這纔會激發恐懼感。
  3. 反應效能,給出合理方案: 你的解決方案是否真的可以有效降低威脅?如果用戶認爲你的方案並不能消除威脅,那就是一場空。
  4. 自我效能,證明易實施性: 這個方案是否容易實施?是否很容易做到?即使你的解決方案靠譜,但如果用戶覺得很難被執行,那他們也會直接放棄。

這樣,一個完整的恐懼營銷設計就做完了,而且相對更科學有效。

六、有參照物總比沒有好

人在認知事物的時候,天生就喜歡去對比,且這個 “對比”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決策。一個好的參照物,能讓用戶很快就瞭解事物、產品核心特點,評估出其價值,這就是參照效應的利用。

如果你沒提供參照物,用戶會按照過往固有的經驗和認知去判斷,可能判斷正確,也可能根本不明所以,很明顯這是不受你控制的,弊大於利。而如果你提供了合適的參照物,他就更會基於眼前的參照物去關聯,達到你預期的效果。

在《這三個字,讓你的廣告文案賣貨多3倍》中,老賊說過一個案例,羅永浩在做老羅英語培訓時,有一個1塊錢試聽8次課的廣告,非常經典,大家感受下:

1塊錢就能聽8次課,這就已經相當吸引人了。但是老羅就是不一般,他們在廣告里加入了大家熟知的創口貼、包子、打火機、棒棒糖等一系列參照物。

一下子就讓本來平淡的廣告活了,畫面感都出來了。

以創口貼爲例,有了這個參照物,就讓 “1元錢” 這個價格顯得更具體,強化了優惠感;另外,通過創口貼去做參照,也讓 “老羅英語培訓聽八次課” 這個產品價值馬上取勝。

想想嘛,你是要一個創口貼,還是要聽老羅講八次課?趕緊掏錢吧!

而這就是參照,它能讓用戶對你的介紹一聽就懂,一看就明白,而且是相當明白。

參照的目的就是爲了更加突出你要表現的目標關鍵項,而且用戶立馬就能get到。它比大量的形容詞、數據、理論等都要更實用。

七、讓人着魔的沉沒效應

過高的目標往往會讓人放棄,而如果先設定一個低難度目標,當達成此目標之後,完成最終目標才更有可能。

心理學家認爲,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時,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當付出了更多的精力、關注和成本的時候,我們就更願意在之後繼續下去,因爲放棄意味着前功盡棄。

而這些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投入,如金錢、時間、精力、形象等等,統稱爲 “沉沒成本”。

比如:線上購物消費了380元,得知滿450減50元時,你是不是覺得應該再買夠450元?這就是策劃者對於沉沒效應的利用。再比如拼多多邀請好友助力,滿100元就能提現。你開始分享出去,紅包金額很快就漲到90幾元,但之後越漲越慢,甚至好友點擊一次只增長了幾分錢。

這個時候你會放棄嗎?

很多人明知道被套路了還是會繼續,因爲之前已經投入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所以繼續四處分享轉發,不斷爲拼多多帶來新用戶。這也是沉默效應。

八、學會給用戶貼上標籤

給用戶貼上標籤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在線下銷售用得特別多,比如說:“你是一個好爸爸”、“聽說幹您這行的都很有錢”、“您對家人一定特別好”……這些都是貼標籤。

然後人們就在那一刻下意識的按照這個標籤去要求自己,以便達到一致性。

貼標籤即是將某個特質、態度、信念、習慣等貼到某個人身上,相當於是對這個人做了一個要與該標籤一致的暗示。

結果,他也會表現得與標籤一致。你說他是 “一個非常誠信的人”,結果他確實在那一刻變得非常誠信了。

九、價格敏感不是問題,一定要打消

絕大多數人對於價格是敏感的,一旦覺得貴,就可能放棄購買。

這個時候,除了 “降價打折”、“製造稀缺感” 和 “強行說服”,你需要有效減少消費者購買貴產品的阻礙,讓他們更意願買這個貴的。

比如:

  • 塑造內行形象: “你買貴的,因爲你是內行”。
  • 打擊動機: “你買貴的,因爲便宜的不能幫你達到目標”。
  • 利用羣體: “你要買貴的,因爲不該買的人都買了”。
  • 轉移歸類: “你要買貴的,因爲這個歸類下它並不貴”。
  • 拉近目標距離: “你要買貴的,因爲你已經非常努力”。
  • 利用經驗習得效應: “你要買貴的,因爲你過去喫過虧”。
  • 轉移消費: “你要買貴的,因爲要用它做更有意義的事”。
  • 展現驚人的產品事實: “你要買貴的,因爲它真的太棒了”。
  • 喚起理想自我形象: “你要買貴的,因爲這就是我”。

具體可以查看《如何讓貴的產品也賣爆?這裏有9個文案方法!》一文。

十、亮出缺點,也可以創造效益

在指出產品的一個輕微缺點時,也可以創造出一種認知,讓大衆覺得這個公司這個產品是值得信任的。

太完美的東西大家可能懷疑,反而拋出幾個不痛不癢的缺點,不僅與產品本質不衝突,還可以提升用戶的好感度。這也非常符合現在互聯網時代發展的趨勢。

現在大家青睞的未必是大品牌,而是他們喜歡的,他們認可的品牌。

這樣的品牌並不是完美的,他們像一個真實的人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不再是過去品牌那樣每天都是樹立高高在上的形象,一點缺點都不能有。而當你有缺點的時候,更容易拉近與用戶的距離,他們也能接受。

十一、相比得到,人們更害怕有損失

人們面對類似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這是因爲比起收益帶來的快樂,我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不快樂。

當決定自己的收益時,人們傾向於規避風險。而當人們面對損失時,一個個都變的極具冒險精神,都是尋求風險的冒險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1. 100%的機會獲得10000元。
  2. 70%的機會獲得30000元,30%的機會一無所獲。

你更傾向於1還是2呢?

結果是人們更多願意選擇豪無風地獲得10000元,而不會選擇有70%的機會賺到30000元(明顯更多),因爲30%的可能是啥都沒有,這損失太大。

1985 年 ,可口可樂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這個決定後來被《時代雜誌》稱爲 “近三十年來,最大的行銷失敗”。

當時,可口可樂看到更多的人喜歡甜度較高的百事可樂,所以經過市場調研後,全面停產了舊口味的可口可樂,開始採用新配方,生產甜度較高的可口可樂。

結果,人們完全不認同,也不買賬。

當真正全面停產原口味的可口可樂,喝了幾十年的老口味突然失去了,大家當然受不了了,損失太大,人們不願意接受這個損失。

還有比如賣電腦,如果你說買電腦一套3999元:電腦3000元,耳機200元,維修保險200元,一個硬盤400元,鼠標199元。這樣用戶肯定覺得損失了好多。

所以,無數商家會說“買3999元電腦,送耳機、送高檔鼠標墊、送免費1年上門維修”,而不是把耳機、上門維修等價格都一個個標出來。

這也是對損失規避心理的利用,商家在捆綁損失。

十二、不要讓用戶從零開始

當你給用戶一個目標,希望他去完成的時候,不要讓他從零開始,這樣很沒勁,他的行動慾望也不強烈。

你也不需要刻意去降低完成的門檻,有一個方法能讓他更有意願,且更快完成這個任務。你可以將行動設計得已經開始了,而不是從零開始。

舉個例子:一些健身機構發行會員卡,每次在你充值的時候會幫你蓋個章,你有10個章後就可以成爲高級會員,獲得誘人的獎金和福利。

他們的做法就非常聰明,在最初給你辦卡的時候,卡上面就已經蓋了3個章。(剩下只要7個章就OK了)

想想看,如果換一種方式,是 “從零個章開始,蓋滿7個章就可以成爲高級會員”,結果會怎樣?同樣都是需要7個章,很明顯決策阻礙完全不一樣。

人們越接近完成目標時,就會更容易設法去達成,你只需要幫他更進一步即可。

十三、主動建立對比,別等着被對比

在用戶做消費決策的時候,不要讓他自己到處尋找資料對比,你應該主動就幫他做出專業的對比。

一個東西單獨放在用戶的面前,他是很難感覺到價值;但如果跟一些東西放到一塊對比,這個東西的價值就會很清晰了。

不過,你永遠不知道用戶會去對比什麼,也不知道他會從找到的資料中對比得出什麼結論。畢竟,他也不懂。

這時,你可以主動提供各種對比,“有技巧”的利用強項對比來適當抬高自己,突出優劣感,證明你的產品更好。主動權在自己手中怎麼都比在對手那要強。

比如每個產品都有它的核心賣點,或者重點突出項,你可以把這些項拿出來和同行進行比較,就像田忌賽馬一樣。

比如小米手機就是個中高手,經常在產品發佈會進行各種參數、價格的對比,看起來性價比超高,哪哪都好。

十四、贈品上不要標價格

贈送禮物當然不會引起用戶的不快,這是一個增強用戶黏性的舉動。但是,一旦你在贈品上標上價格,那可就未必了。

甚至適得其反!

因爲一個精美小禮物能將用戶和品牌維繫在社會規範裏,脫離市場規範,增進感情。而一旦將禮物標上價格後,那就進入市場規範,這時人們對它的反應將和金錢相同,禮品不再喚起社會規範。

不管你的標價是多少,用戶都會拿它和同類的產品進行比較,禮物不再是禮物的價值,而僅僅是一個商品。

這裏提到的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2個基本準則。

社會規範指的是人們互相之間的友好請求,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時回報的。比如:你搬家的時候,讓朋友幫忙,他通常會很熱心,不會跟你索取物質回報。你媽媽做飯給你喫,也不會管你收錢。 而市場規範正好相反,它意味着利益比較和及時償付,通常界限十分清楚,交易黑白分明。 同樣是搬家,你叫了搬家公司幫忙,你肯定不能只說句謝謝或者請他喫個飯就行,你要給他錢。

這兩個規範的作用機制完全不同,我們在不同的場景、面對不同的對象時,需要使用不同的規範。小禮物本就是屬於社會規範的範疇,如果變成市場規範,那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十五、給出高附加值,讓人不忍拒絕

附加值最簡單的理解就是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總是比別人多點什麼,比如包裝更精美、送一個精緻禮品,提供超誘人贈品,給一個頭銜稱號,提供超預期體驗等等,給用戶帶來更多驚喜感,強化自己被選擇的籌碼。

大家平時見到很多知識付費平臺賣課,經常就送核心內部資料,光這一個附加值就不知道得吸引多少人。

另外,之前老賊在《你連產品利益都沒想清楚,用戶憑什麼要買單?》一文裏就有提到“產品利益階梯”。

一個產品,你在層層思考產品價值的時候會發現,除了實用功能價值、還可能具備身份價值、社交價值、精神價值、文化價值……等等高階價值,這些都是絕佳的附加值。

比如 :“爲發燒而生”、“自律給我自由”、“你本來就很美”、“男士一生僅能定製一枚” 等等。

2017年,網易雲音樂與農夫山泉展開跨界合作,精選30條用戶樂評,印製了在4億瓶農夫山泉飲用天然水瓶身上。當用戶掃描瓶身上黑膠唱片圖案後,手機界面會自動出現一個沉浸式的星空場景,點擊其中出現的星球就會彈出隨機樂評,文藝範兒十足。

明明只是一瓶水,卻成了很多年輕人的社交工具,併產生共鳴。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的,總結起來其實還是那一句:

營銷是沒有專家的,唯一的專家是消費者,就是你只要能打動消費者就行了。

補充一句:從來沒有什麼一分錢一分貨的買賣,用戶眼中的好選擇從來都是可感知到的價值與綜合成本之間的博弈。

小插曲

我在參加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9年度作者評選 ,希望喜歡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來支持我一下~

點擊下方鏈接進入我的個人參選頁面,點擊紅心即可爲我投票。

每人最多可投 10票 哦,登陸了之後就有5票,投完之後可以點擊主頁的“爲作者打call”就有機會增加5張選票~

投票即有機會獲得百萬驚喜禮品&起點學院千元豪禮哦!

投票傳送門: http://996.pm/7Wbv5

#專欄作家#

木木老賊,微信公衆號:木木老賊(ID:mumuse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名上市教育集團品牌總監,專注於持續生產新鮮又有料的品牌營銷、新媒體運營貨、文案進階技巧。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