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决的问题反映的是用户的需求,只有满足了用户的某一个方面的需求,并且有价值交换的可能,社群才有存在的必要性。社群的存在确实可以减少成员之间沟通的成本,有数据表明,在社群里边46.25%的参与是由0.8%的人产生的。

1、社群的实质是什么?

社群形成初期,大家都在一窝峰的拉人建群。反正“跟着下,不害怕”嘛,同一时间会被不同的人邀请入群。社群人数瞬间就可达到500人。然后发现没几个熟悉的人,彼此调笑个三五天,然后就消停下去了,一天下来没几个人吱声,偶尔有人抛一个广告链接或者鸡汤推文,最多吸引一秒的注意力。

个别活跃的大群每天也就那么不到10%的成员,时间久了,沦为灌水群的概率也极高。

一方面因为群内没有自己想要的价值,更重要的原因是群成员大概也没弄明白自己想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带着一份好奇心进入,恍然大悟之后,大多数选择既来之,则安之,要不就是连退出都懒的浪费时间,于是持续保持沉默潜水,直到此群沉入海底。

倒反而有些小群的质量不低,活跃度也比较高,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彼此熟悉度,见过面吗?有过交流吗?

(2)互相依赖度,成员之间是否有彼此供求得到协同?

(3)互动频繁度,是否有互动,互动的频率如何?

以上,我们可以把社群理解为:以信任为底层机制,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的非正式的虚拟组织。

2、既然认清了社群的实质,那么,如何建立信任关系呢?

以下部分内容摘自小群效应一书,如有原书需求,可自行购买。

(1)建立信任关系的三近一反原则:地域相近;兴趣爱好相近,年龄相近;性别相反(供需相反)地域相近,便于开展线下活动;兴趣爱好相近,互动交流会有更多话题自然形成;年龄相近或许更容易彼此打开心扉,有时候也不一定。

(2)要思考社群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问题反映的是用户的需求,只有满足了用户的某一个方面的需求,并且有价值交换的可能,社群才有存在的必要性。

社群的存在确实可以减少成员之间沟通的成本,有数据表明,在社群里边46.25%的参与是由0.8%的人产生的。

(3)分析群成员角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凡客、核心、小牛、大咖。

普通人是形成社群的大多数,有时候也会是沉默的大多数;连接者的角色很关键,可能是群主或者是可以调动资源的人,或者是局部的意见领袖(在某个方面有一定专长或者话语权的人)。

(4)认清社群的三个特性:工具性、病毒性、长连接

工具性的三个层面:外部性,引流,流量转化为用户池,让每个用户成为连接者。

过滤器:新加入的用户导入三近一反的小圈子。

望远镜:看到未来的群趋势。

荣誉驱动——通过比较彰显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病毒性传播。

社群的头部效应,幂律曲线;长尾利好平台,头部利好合作伙伴;

病毒扩散指数=用户收益/用户成本;

互惠接口——利益和用户希望塑造的形象关系诉求结合,将会产生更大的能量。

社交营销不是直接推销,而是通过朋友影响,影响一个人不如影响他身边的2-3个人。

物理世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社交世界——折线最有效。

社群的场景:内部运营;外部推荐;

团队的效率与内部沟通成正比,创新与外部探索成正比。

团队的执行力取决于人的能力以及做事的意愿度。

运营的本质是抢用户的时间;

强运营:努力消耗用户时间;弱运营:愉快消耗用户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