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研究,医疗疏失的机率在上午较低;下午进行财报会议可能影响公司股市;晚一点上学的学生,课堂成绩通常会更好……。好表现不是随机出现,你必须懂得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在生活当中,我们随时都在回答以「何时」为核心的问题,例如什么时候要开会、什么时候要上市新产品、什么时候要转换跑道。然而面对这些决策,大多数人往往凭着直觉走,甚至随波逐流,按照既定习惯和方法。

事实上,上午或下午进行,决定了财报会议和公司股价的反应,以及医疗疏失的机率;学生几点上学不只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表现,也牵涉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这也是为什么,管理畅销书作者品克(Daniel H. Pink)大声疾呼,面对时机这个问题,别再依赖直觉和运气。品克指出,时机是一门跨学科的重大学问,范围牵涉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甚至经济学。

品克着有「动机,单纯的力量」(Drive)、「未来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与「未来在等待的销售人才」(To Sell Is Human)等畅销书,讨论主题包括工作、管理与行为科学等。他的作品获奖无数,也译成多国语言。

在他的新作「完美

时机」(When)一书中,他以许多当代研究为基础,展现时间点与人类状态之间微妙的关联,告诉我们透过掌握时机,可以如何提升工作效率,让团队更加凝聚,也为顾客创造难忘经验。

时机与效率 你是哪种鸟?

无论你来自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你的体内都有个精准的生理时钟,以二十四小时又十一分钟为一循环。我们的生理功能与它息息相关。不仅如此,研究也发现,人们的情绪随着时间而起落。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康纳曼(Daniel Kahneman)等几位学者,在二○○六年针对九百名美国女性进行了一项研究,主要利用他们发明的一日重建法(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让受测者重构前一天的经歷

结果发现,人们的情绪循着一个高峰、低谷,然后復原的模式。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在早上逐渐攀升,直到在中午达到一个高峰,但很快地就盪到了谷底,整个下午都维持低迷状态,直到傍晚才开始回復,再度往上扬起。

我们一天当中的情绪起伏如潮起潮落般规律,这除了表示人们容易在下午闹个小脾气之外,还代表着更重大的意义,比如说,医疗疏失的机率在下午远高于上午。而陈静(Jing Chen)等三位教授的研究则指出,午后不适合开财报电话会议,因为早上发言人的语气通常较积极,但下午时语调却偏于消极、烦躁。这会影响听眾观感,乃至于公司股票,虽然这样的影响是暂时的。

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把工作堆在早上

,而是要看任务的类型,还有你是哪种「鸟」。我们的知觉能力会随着一天的进展变动。一般来说,早上我们的执行功能较好,比较警觉与专注,适合分析类的工作。而大多人的分析能力在午前到中午达到顶点。

到了午后,我们开始变得松懈,逻辑能力变弱,但这不完全是缺点。此时,我们虽然对数学问题不行,却适合解开需要洞察力的任务,因为这类思考必须天马行空,发现事物之间隐藏的连结,而上午时脑部过度警觉,反而抑制了创意与洞察力。这些规则都是以大多数人而言,如果你是夜猫子,那么你的游戏规则就正好相反。

根据畅销书「神奇的人体生物钟」(Internal Time)作者,心理学教授伦内伯格(Till Roenneberg)的说法,以天性的昼夜节律而言,人们可分成三种时间类型(chronotype):特别早起的云雀占一四%;昼伏夜出的猫头鹰占二一%;六五%的大多数人介于两者之间,品克将这群人称为「第三种鸟」。

时间类型除了因基因而定外,也受年龄影响。儿童都是云雀,但到了青春期,它们会逐渐转化为猫头鹰,晚睡晚起,而且在傍晚到晚间才逐渐有精神起来。直到二十岁左右,人们才又慢慢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趋近云雀的模式。

无论哪种鸟,每天都会经歷高峰、低谷跟復原的循环。但猫头鹰是逆向而为,从復原开始,经歷低潮,最后才到达高峰。他们适合在上午处理洞察类任务;傍晚到晚间才适合分析型工作,也因此比较适合在后面这时段下决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