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与道”视频项目

技与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一对核心的相对相生的概念,这也是艺术创作中不断被探讨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不断在艺术实践中不断要思考的问题。北京画院建院60多年来,一直聚集着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英画家群体,他们不但是艺术创作的主力,同时也是涵永中国艺术精神、传承绘画技艺的艺术教育力量。这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中,无不在探索和省思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2018年,北京画院启动了“技与道”视频项目,和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共同合作对北京画院的画家的创作理念进行梳理,对画家进行了采访和拍摄,旨在为画家记录在一定时期内的艺术创作、教学传承与学术思考,希望以画家个体为单元线索展现北京画院的创作与教学风貌,以促进美术界与社会各界加强对北京画院画家群体的了解。2019年,我们继续以“技与道”为主题,推出系列专题片,本次推出艺术家刘旭:

刘旭

以青绿山水见长的北京画院画家刘旭,在青绿山水与笔墨之间搭建着自己的一片天地,虽绵延古法,却渗入新风。刘旭最擅长的是将水墨与设色结合,画面幽静、恬淡,把水和气融入青绿山水之间。

艺术风格与性格总是有莫大的关联,刘旭也是一个安静的人,他希望自己笔下的画面能让人安静下来,他用干净、安静、意境来表达自己对绘画的追求。

在青绿山水的意境营造中,刘旭追求的是削弱传统青绿山水的富丽堂皇、庄重感和殿堂感。增加画面中的文人气息,他希望自己笔下的青绿山水是雅俗共赏的,画面传达给观者的是可居可游的,他希望画里面的那个人是他自己,他也希望观众也能沉浸于画面之中,跟着自己在画中翻山越岭。

刘旭《竹翠寒不凋山水静相对》25x138cm 2019年

刘旭《云岩郁秀灵》25x138cm 2019年

刘旭 《雨歇幽山积翠来》145x55cm 2017

从小学画的刘旭,曾经受教于多位画院老画家。他也曾经因为看了一场古代书画展,而数年闭门临摹古画。想向传统致敬,却又不重复传统,刘旭借青绿山水的语言,倾心于与传统样式截然不同的当代山水画的突破。

从跟随老师的学习中得到启发,并不是学习一草一木,而是学习方法与理念。2012年,刘旭进入北京画院。关于他的绘画,时任院长王明明告诉他:“你画青绿山水就画传统的青绿山水,千万不要变当代的或者是现代的这种青绿山水。”刘旭不断的尝试水墨与设色在画面上并行而互不干扰的方法,并继续回到传统,吃透传统,开辟了自己新的创作语言。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青绿山水是对技法需求较高的一个门类,而水墨、青绿、宣纸等材料间的真正融合,毫无疑问,对笔端的经营更具挑战。关于技与道,刘旭认为“技近乎道”,先有技才上升到道,有了“勾皴点染”才有“气韵生动”,技法的完美体现在画面上的大美,才是道。

刘旭 《松山清韵》178x15cm 2017

刘旭《凝云静气》180x40cm 2019年

对话刘旭:

采访者:能否从您个人的艺术经历来谈一下您的艺术学习中的几个重要的结点?

刘旭:我小时候家就住在中国画研究院(今国家画院)的旁边,从小在研究院的院儿里长大,老去玩儿,也跟着院子里的老先生学画,从10岁、8岁开始就练一点笔墨,再大一点就觉得自己喜欢画国画。当然年轻那会儿就想着不想画传统的东西了,老想标新立异,出新,按照自己的方法来。

再到后来的一次变化,我记得是有一个夏天我去看了一场古画的展览,天气很热,我到了展览现场之后,看到画之后,我马上就凉快下来了,我记得画面很安静。画面里有一个老者,我感觉里面的人就是画家自己,画家在山里走,似乎把我也带入了这幅画的情境之中。一下子我就对传统绘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从那之后,我就开始大量临摹古画,越是临摹,就觉得中国传统绘画不是照葫芦画瓢就能完成的,只能沉下心来才能够深入学习进去。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开始关注到青绿山水,感觉青绿山水和我的气质更加吻合,就一直画到今天。

刘旭《林泉清韵》220x140cm 2009年

刘旭《名称风静听溪声》 绢本设色 25x88cm 2014年

刘旭《烟溪彩翠》85x34cm 2015年

采访者:后来您跟着卢禹舜先生深入学习山水画的创作,但是在深入的学习之后,您的作品其实和他的作品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刘旭:卢禹舜致力于对于当代山水画的突破,而我还是从传统入手,我从他那里学到的一个启发就是青绿山水画中加入水墨,水墨融入青绿之后会有很多的变化,能使富丽堂皇的青绿山水画更加雅致、恬淡。

采访者:但是从文人画兴起之后,青绿其实是步入了一个逐渐式微过程。您谈到了将水墨与青绿的融合,能否对于青绿山水的探索和实践感受详细谈一下?

刘旭:因为我们知道,传统的青绿山水表现出来的风格是很华丽的,技法是很工整的,但是华丽过了就容易庸俗,工整过了就容易呆板,所以我希望水墨在纸本上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在进入到画面中,打破这种庸俗和呆板,出现一种新的面貌,水墨和颜色呼应起来也会更加丰富一点。另外我画青绿的时候会把颜色的浓度降低一点,整个画面可能更加轻松一点。

采访者:谈及传统,我们能够感觉到这是近几年来艺术领域一直在谈关键词,但是到底什么是传统,当下的艺术家应该如何面对和继承传统?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旭:我觉得传统这个词不是老旧,也不是过时,它应该是一种经典。肯定是经典才能传承下来,学习传统可以说是一个学习画画的捷径,至少从中国画的学习角度来说是这样的,前人为我们总结了无数技法和学习方法,学习了传统的方法之后你再去写生,再根据写生融合进行创作。

刘旭 《烟岚浓淡千山叠》 绢本 25x88cm 2014

刘旭《云麓烟峦》 37x120cm 2017年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写生?

刘旭:我不太对景写生,更多的是游历,在游历中体会自然,回到画室里画的是我自己消化过的山水,我自己心理的山水面貌。

采访者:虽然是出自传统,但是您的青绿山水却呈现出来的是当下的审美,您如何看待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审美表达?

刘旭:我虽然学习传统,但毕竟是当代人,看的是现在的山和真实的山水,自己的心性会和此前所学进行结合,不会照抄古人的一草一木,画面中也会有情感流露出来,所以还是会呈现出来当代的面貌。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技与道之间的关系?

刘旭:我觉得还是“技近乎道”,先有“技”才上升到“道”,有了“勾皴点染”才有“气韵生动”,“技”的完美,才能促成画面上的大美,才是道。

采访者:那您个人在青绿山水画的追求是什么?

刘旭:我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人,我希望我的画面能让人慢下来、静下来,我希望画面传达出三个“静”:一个是干净、一个是安静,一个是意境,这基本上是我对绘画的追求。干净其实就是技法,意在笔先,不要拖泥带水;安静就是因为你的心境要安静,意境就是画面中传达出的情境能感染人。希望画面传达给观者可居可游,可观赏性比较强,希望画面能带着观者跟着我在画面里翻山越岭。

刘旭《圆扇系列之二》 绢本 直径27cm 2018年

刘旭《圆扇系列之六》绢本 直径27cm 2018年

刘旭《圆扇系列之十五》 绢本 直径27cm 2018年

刘旭《圆扇系列之一》绢本 直径27cm 2018年

刘旭 圆扇 25x25cm 2015年

采访者:在您的学画过程中,包括您其实是找到了自己创作的一个思路和一个方向,为什么后来会进入北京画院呢?

刘旭:进北京画院也是全国招聘进入到北京画院的,但是我从小的时候就知道北京画院了,作为北京的孩子,尤其是学画的孩子对北京画院肯定是自己的仰望的一个艺术殿堂。小时候也是跟北京画院的很多老画家学画,也是经常往这边跑,我觉得中国画教学其实跟很多传统的中国传统艺术教学一样,还是适合师傅带徒弟,也就是现在画院的工作室制,这样可以因材施教,因为老师也不愿意学生画出来的作品都是跟老师一样,希望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去画画。

采访者:进入北京画院之后,这样一个传统文化资源深厚的机构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刘旭:进入北京画院之后,王明明院长跟我说:你画青绿山水就画传统的青绿山水,千万不要变当代的或是现代的青绿山水。我理解他的意思是,青绿山水很容易画成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尤其是其色彩和线条很容易会有很强的装饰性,所以到北京画院之后更能沉下心来,继续回过头把传统继续吃透,在传统上下功夫。

刘旭教学现场

采访者:在教学中,您对于年轻人的培养上会强调哪些重要元素?

刘旭:在节奏快速的社会背景下,大家都想很快地出成绩,现在能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临摹的学生非常少,但是山水画尤其是青绿山水画真的不是能够很快出成绩的画种,需要耐得住性子,一点一滴地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临摹的过程不见得外形很像,但是笔法要接近于古人,所以我要求学生也是这么做的,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除了临摹,我要求学生各方面的修养都要提高,这对绘画是一种滋养。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北京画院“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

刘旭:中国画教学实际上就是“师傅带徒弟”这种模式,能够根据每个学员的特点和每个学员的审美来因材施教。

(视频:蔡春伟、张凯、侯宇博 / 图文:刘倩、佟欣鑫)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艺术风格与性格总是有莫大的关联,刘旭也是一个安静的人,他希望自己笔下的画面能让人安静下来,他用干净、安静、意境来表达自己对绘画的追求。

在青绿山水的意境营造中,刘旭追求的是削弱传统青绿山水的富丽堂皇、庄重感和殿堂感。增加画面中的文人气息,他希望自己笔下的青绿山水是雅俗共赏的,画面传达给观者的是可居可游的,他希望画里面的那个人是他自己,他也希望观众也能沉浸于画面之中,跟着自己在画中翻山越岭。

刘旭《竹翠寒不凋山水静相对》25x138cm 2019年

刘旭《云岩郁秀灵》25x138cm 2019年

刘旭 《雨歇幽山积翠来》145x55cm 2017

从小学画的刘旭,曾经受教于多位画院老画家。他也曾经因为看了一场古代书画展,而数年闭门临摹古画。想向传统致敬,却又不重复传统,刘旭借青绿山水的语言,倾心于与传统样式截然不同的当代山水画的突破。

从跟随老师的学习中得到启发,并不是学习一草一木,而是学习方法与理念。2012年,刘旭进入北京画院。关于他的绘画,时任院长王明明告诉他:“你画青绿山水就画传统的青绿山水,千万不要变当代的或者是现代的这种青绿山水。”刘旭不断的尝试水墨与设色在画面上并行而互不干扰的方法,并继续回到传统,吃透传统,开辟了自己新的创作语言。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青绿山水是对技法需求较高的一个门类,而水墨、青绿、宣纸等材料间的真正融合,毫无疑问,对笔端的经营更具挑战。关于技与道,刘旭认为“技近乎道”,先有技才上升到道,有了“勾皴点染”才有“气韵生动”,技法的完美体现在画面上的大美,才是道。

刘旭 《松山清韵》178x15cm 2017

刘旭《凝云静气》180x40cm 2019年

对话刘旭:

采访者:能否从您个人的艺术经历来谈一下您的艺术学习中的几个重要的结点?

刘旭:我小时候家就住在中国画研究院(今国家画院)的旁边,从小在研究院的院儿里长大,老去玩儿,也跟着院子里的老先生学画,从10岁、8岁开始就练一点笔墨,再大一点就觉得自己喜欢画国画。当然年轻那会儿就想着不想画传统的东西了,老想标新立异,出新,按照自己的方法来。

再到后来的一次变化,我记得是有一个夏天我去看了一场古画的展览,天气很热,我到了展览现场之后,看到画之后,我马上就凉快下来了,我记得画面很安静。画面里有一个老者,我感觉里面的人就是画家自己,画家在山里走,似乎把我也带入了这幅画的情境之中。一下子我就对传统绘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从那之后,我就开始大量临摹古画,越是临摹,就觉得中国传统绘画不是照葫芦画瓢就能完成的,只能沉下心来才能够深入学习进去。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开始关注到青绿山水,感觉青绿山水和我的气质更加吻合,就一直画到今天。

刘旭《林泉清韵》220x140cm 2009年

刘旭《名称风静听溪声》 绢本设色 25x88cm 2014年

刘旭《烟溪彩翠》85x34cm 2015年

采访者:后来您跟着卢禹舜先生深入学习山水画的创作,但是在深入的学习之后,您的作品其实和他的作品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刘旭:卢禹舜致力于对于当代山水画的突破,而我还是从传统入手,我从他那里学到的一个启发就是青绿山水画中加入水墨,水墨融入青绿之后会有很多的变化,能使富丽堂皇的青绿山水画更加雅致、恬淡。

采访者:但是从文人画兴起之后,青绿其实是步入了一个逐渐式微过程。您谈到了将水墨与青绿的融合,能否对于青绿山水的探索和实践感受详细谈一下?

刘旭:因为我们知道,传统的青绿山水表现出来的风格是很华丽的,技法是很工整的,但是华丽过了就容易庸俗,工整过了就容易呆板,所以我希望水墨在纸本上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在进入到画面中,打破这种庸俗和呆板,出现一种新的面貌,水墨和颜色呼应起来也会更加丰富一点。另外我画青绿的时候会把颜色的浓度降低一点,整个画面可能更加轻松一点。

采访者:谈及传统,我们能够感觉到这是近几年来艺术领域一直在谈关键词,但是到底什么是传统,当下的艺术家应该如何面对和继承传统?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旭:我觉得传统这个词不是老旧,也不是过时,它应该是一种经典。肯定是经典才能传承下来,学习传统可以说是一个学习画画的捷径,至少从中国画的学习角度来说是这样的,前人为我们总结了无数技法和学习方法,学习了传统的方法之后你再去写生,再根据写生融合进行创作。

刘旭 《烟岚浓淡千山叠》 绢本 25x88cm 2014

刘旭《云麓烟峦》 37x120cm 2017年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写生?

刘旭:我不太对景写生,更多的是游历,在游历中体会自然,回到画室里画的是我自己消化过的山水,我自己心理的山水面貌。

采访者:虽然是出自传统,但是您的青绿山水却呈现出来的是当下的审美,您如何看待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审美表达?

刘旭:我虽然学习传统,但毕竟是当代人,看的是现在的山和真实的山水,自己的心性会和此前所学进行结合,不会照抄古人的一草一木,画面中也会有情感流露出来,所以还是会呈现出来当代的面貌。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技与道之间的关系?

刘旭:我觉得还是“技近乎道”,先有“技”才上升到“道”,有了“勾皴点染”才有“气韵生动”,“技”的完美,才能促成画面上的大美,才是道。

采访者:那您个人在青绿山水画的追求是什么?

刘旭:我是一个比较安静的人,我希望我的画面能让人慢下来、静下来,我希望画面传达出三个“静”:一个是干净、一个是安静,一个是意境,这基本上是我对绘画的追求。干净其实就是技法,意在笔先,不要拖泥带水;安静就是因为你的心境要安静,意境就是画面中传达出的情境能感染人。希望画面传达给观者可居可游,可观赏性比较强,希望画面能带着观者跟着我在画面里翻山越岭。

刘旭《圆扇系列之二》 绢本 直径27cm 2018年

刘旭《圆扇系列之六》绢本 直径27cm 2018年

刘旭《圆扇系列之十五》 绢本 直径27cm 2018年

刘旭《圆扇系列之一》绢本 直径27cm 2018年

刘旭 圆扇 25x25cm 2015年

采访者:在您的学画过程中,包括您其实是找到了自己创作的一个思路和一个方向,为什么后来会进入北京画院呢?

刘旭:进北京画院也是全国招聘进入到北京画院的,但是我从小的时候就知道北京画院了,作为北京的孩子,尤其是学画的孩子对北京画院肯定是自己的仰望的一个艺术殿堂。小时候也是跟北京画院的很多老画家学画,也是经常往这边跑,我觉得中国画教学其实跟很多传统的中国传统艺术教学一样,还是适合师傅带徒弟,也就是现在画院的工作室制,这样可以因材施教,因为老师也不愿意学生画出来的作品都是跟老师一样,希望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去画画。

采访者:进入北京画院之后,这样一个传统文化资源深厚的机构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刘旭:进入北京画院之后,王明明院长跟我说:你画青绿山水就画传统的青绿山水,千万不要变当代的或是现代的青绿山水。我理解他的意思是,青绿山水很容易画成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尤其是其色彩和线条很容易会有很强的装饰性,所以到北京画院之后更能沉下心来,继续回过头把传统继续吃透,在传统上下功夫。

刘旭教学现场

采访者:在教学中,您对于年轻人的培养上会强调哪些重要元素?

刘旭:在节奏快速的社会背景下,大家都想很快地出成绩,现在能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临摹的学生非常少,但是山水画尤其是青绿山水画真的不是能够很快出成绩的画种,需要耐得住性子,一点一滴地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临摹的过程不见得外形很像,但是笔法要接近于古人,所以我要求学生也是这么做的,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除了临摹,我要求学生各方面的修养都要提高,这对绘画是一种滋养。

采访者:您如何看待北京画院“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

刘旭:中国画教学实际上就是“师傅带徒弟”这种模式,能够根据每个学员的特点和每个学员的审美来因材施教。

(视频:蔡春伟、张凯、侯宇博 / 图文:刘倩、佟欣鑫)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