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大家都在談《三體》,都在談降維打擊時,他才重新撿起書本,只是這次,他是在手機上直接下載了數字閱讀APP掌閱,或看或聽,把一本本大部頭又讀起來。是的,正如人民日報新媒體和掌閱建立這面“閱讀時光牆”的初衷,從這些書中,人們可以讀懂時光,讀懂愛。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是翻天覆地變化的40年,而對很多80後來說,這40年也是自己的前半生。對於這段時光,我們可以通過音樂、照片、老傢俱回憶,也可以通過一本本讀過的書回憶。在時光博物館上海站,掌閱與人民日報新媒體攜手,打造了一面“閱讀時光牆”,想用一本本書喚起人們曾經的記憶。

時光博物館,展開你記憶中的那面“閱讀時光牆”

1980年出生的劉洋說,這裏的很多書都包含着他人生的點點時光。

1984年,爸爸給他買了林漢達的《上下五千年》,每天晚上,他都讓姥爺給他讀一段,這是他第一次聽到中國悠悠的歷史,姥爺的樣子和聲音他都記不住了,只記得板正的的確良褲子,以及粗糙但卻溫柔的翻書的手。

1986年,他看了鄭淵潔的《童話大王》,也喜歡上了《舒克貝塔歷險記》,他經常在夢中,夢見自己開着直升機飛過城裏遠處那座熱電廠的煙囪,那是他兒時記憶中城裏最高大的建築。

1988年,上小學二年級的他經常因爲沒有帶鑰匙而被困在家門口,他一會拿出《新華字典》,看一看自己還不懂的生字,一會看看自己新潮的電子錶,等媽媽下班回來。

1992年,他在洗手間昏黃的白熾燈下讀着《水滸傳》,不亦樂乎,緊接着,他又讀了《三國演義》,那一年底,爸爸帶他去配了近視鏡。

1993年,他來到初中,第一堂英語課就喫了癟,聽着同學們流暢標準的英語朗讀,他看着窗外三層樓高的大樹,心情很不好。一個週末,他去外文書店一口氣買下了《新概念英語》全四冊,雖然書店阿姨說,三四冊他還不用買。

1996年,在那個差1分沒有考上自己心儀高中的夏天,是《射鵰英雄傳》裏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掃除了他心中陰霾,自己未來一定能行。

1997年,他開始偷偷看《文化苦旅》,“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他想起自己天天面對的書山卷海,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1999年,進入大學,買了電腦,他感到從未有過的輕鬆,在同學那借來看完了《第一次親密接觸》,然後他就幻想,有一天在一棵大樹下,一個在白衣女生正在那裏安靜地讀書,偶爾抬起頭看到他,還帶着一絲微笑。

畢業後,他很少再買書,電腦成了自己的全部,也很少再去過書店,身邊的報刊亭逐漸消失,回頭看來,讀書在在他的生活裏竟然缺失了七八年。

直到大家都在談《三體》,都在談降維打擊時,他才重新撿起書本,只是這次,他是在手機上直接下載了數字閱讀APP掌閱,或看或聽,把一本本大部頭又讀起來。

“在讀電子書的時候,你是看不到書的厚度的,只管去讀。”在這種新載體下,他讀完了《挪威的森林》《黃金時代》《解憂雜貨店》《百年孤獨》,雖然已過三十,但他似乎又變回了十幾歲時那個對書如飢似渴的少年。

後來,他有了自己的孩子,某天打算着給孩子買一本《上下五千年》當睡前故事的時候,他忽然間想起來已經不在的姥爺、姥姥,以及已經兩鬢霜白的父母,突然感到了生命的意義、愛的意義。

時光博物館,展開你記憶中的那面“閱讀時光牆”

是的,正如人民日報新媒體和掌閱建立這面“閱讀時光牆”的初衷,從這些書中,人們可以讀懂時光,讀懂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