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許多準備轉專業的同學提前選課,教務處副處長周向峯表示,雖然從選課規則上來說不能予以限制,但對於提前選課、尤其是完全拋棄原培養方案的選課方式“不太鼓勵”:“必要時可以旁聽或者選一兩門,但要是完全按對方培養方案來,萬一轉專業失敗,要付出的成本還是太高了。周向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學校的轉專業制度會隨各方面需求不斷改進,目前對成功轉專業的次數作出限制,也是對學生呼聲、學科建設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

2019年3月20號,復旦大學教務處發佈了《關於啓動2019年本科生轉專業工作的通知》。4月2日上午11點,轉專業報名截止;4月17日,轉專業錄取名單發佈。

統計顯示,今年共有566名同學提交轉專業申請,經各院系自主考覈,353名同學如願轉到了心儀的專業。

記者| 陳舒敏 金希文 杭江南 俞靖昊 廖子恆 李彤

| 李彤

編輯| 沈新湜

內外助推,做出決定

我轉專業純粹是對高考遺憾的補救。”去年轉入17級數院的王藝(化名)說,“我高中就是搞數學競賽的,一直想學數學。”

類似的情形並不少見,許多人早就有了心儀的專業,受高考成績和志願填報等因素的影響沒能如願,轉專業給了他們實現理想的機會。

今年最終轉入人數較多的專業,其中管理學類以錄取42人爲第一熱門專業,臨牀醫學(五年制)以錄取32人緊隨其後,數學類以錄取30人位居第三。

除了對興趣與規劃的考慮,對原專業的體會也是一部分同學選擇轉出的重要“推力”。正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沒有一個專業能適合所有人或被所有人喜歡,總有人如魚得水,亦有人如芒在背。

去年成功從17級法學平轉到社會工作系的李汐(化名)在原專業的學習中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很難說清那種感覺,法學對我來說好像就是缺少吸引力。如果一直學下去會辜負自己。”

今年最終轉出人數較多的專業,自然科學試驗班、技術科學試驗班和預防醫學三大專業爲轉出人數前三甲。

促使同學們勇敢“轉航”的因素除了內部的自我考量之外,還有來自教務處和院系的外部支持。比如,教務處舉辦的轉專業集中諮詢活動爲同學們搭建了答疑解惑的平臺;數院設置的“數學分析原理”課程、高等代數免聽考試等有利於轉專業同學(尤其是平轉生)節約時間成本、儘快跟上進度;管院每年會組織 orientation,並有專門老師對轉專業同學進行指導,對同學們儘快適應新環境頗有助益。

“院系表示歡迎的舉措讓我覺得轉入之後的生活有了某種依靠,很溫暖。”去年從自科轉到管院的張良(化名)如是說。

提前選課的風險權衡

下定決心轉專業後,有一部分同學會提前修讀心儀專業的相關課程,甚至有部分同學會直接放棄本專業課程,完全按照目標專業的培養計劃修讀。提前修讀無疑有利於瞭解目標專業,爲轉入後的學習提供便利,但這樣的決定也意味着更大的風險。

今年從18級自然科學試驗班轉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李力(化名),從一開始就是按照中文的培養方案選課的。這樣的選擇並非沒有麻煩:因爲選課限制,他只能在第三輪選課,這時很多“好課”已經沒有了餘量。

“(之所以這樣做)大概是因爲不想給自己留退路吧。不想學自己不喜歡的。我覺得我目標很明確,至少在現在想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解釋道。

去年從17級自然科學試驗班平轉進數學科學學院的王傑(化名)也採取了類似的路徑。“全選了數院的課,連分流要求的課都沒有上,就是要賭一把。”考慮到轉入數院的難度和競爭壓力,許多朋友都勸他不要冒這麼大的險,而他“猶豫過,但最終還是賭了”。好在他的勇氣和付出沒有被辜負,在這條艱險的道路上,他是成功突圍的勝利者。

今年的轉專業類型分佈,平轉的人數最多,爲206人,佔總錄取人數的58.4%

對於許多準備轉專業的同學提前選課,教務處副處長周向峯表示,雖然從選課規則上來說不能予以限制,但對於提前選課、尤其是完全拋棄原培養方案的選課方式“不太鼓勵”:“必要時可以旁聽或者選一兩門,但要是完全按對方培養方案來,萬一轉專業失敗,要付出的成本還是太高了。大學的時光很寶貴,我們更希望同學們先在自己的軌道上取得好的學習表現。”實際上,學校給予轉專業成功的學生期中免費退課的機會以及選擇平轉和降轉的自由,已經給大家留出了不少空間。

制度探討限制太多還是太少

“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去”——轉專業也存在“圍城效應”,轉入之後的生活未必就能一如設想。然而,根據規定,“已有過獲准轉入某專業記錄的學生,以及其他有過轉專業記錄者”不可以再次申請轉專業;“申請轉專業的學生一旦被錄取並上網公佈後,學校不再接受學生退回原專業或原大類的申請”。

換言之,成功轉專業的機會只有一次。這個選擇最後是令人滿意還是懊惱,總是一個未知數,但不管後悔與否,“開弓沒有回頭箭”。

面對這樣的問題,申請轉到法學的蘇圓圓(化名)表示:“我對自己的瞭解是,自己做的選擇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都會更有動力堅持下去,我認爲自己已經考慮到幾乎所有讓自己失望的點,並且能夠掌控所有失望,那麼正常來說不會有太多超過自己預期的事情。”

事實上,要求更多轉專業機會的意願並不強烈。“對於是否應該擁有兩次轉專業機會,從個人角度的話我希望有的。但是從大局考慮的話,那樣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申請從歷史系轉入中文系的吳夢(化名)認爲,限制只能成功轉一次專業是有道理的。

周向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學校的轉專業制度會隨各方面需求不斷改進,目前對成功轉專業的次數作出限制,也是對學生呼聲、學科建設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即使給同學們第二次成功轉專業的機會,也未必就能讓他們不後悔。這時候,他們要承擔的風險更大、成本更高,即便對於轉入後的生活不夠滿意,再轉一次也未必就是好的選擇。

除了對學生錄取身份和成功轉專業次數作出限制外,學校層面並未設置轉專業門檻,而是將選拔形式、考覈內容等方面的決定權交給了院系。

相比去年,今年不少院系的轉專業考覈方案中都增加或細化了對於績點的要求,如國務學院、法學院將績點佔轉專業成績的比重調整到了50%。經濟學院素來堅持轉專業高門檻,今年還是規定“申請轉專業學生在校成績排名必須在其所在大類或專業的前20%”。

今年部分專業的轉專業錄取率。臨牀醫學(五年制)以36.36%的錄取率爲各專業最低,數學類和臨牀醫學(五年制)(兒科學方向)的錄取率均不及50%

對於績點限制,同學們的觀點不一。“畢竟轉哪裏都是績點高一點成功率更高一些”,德語系的莊同(化名)覺得自己績點不太夠,對考覈中原專業的績點靠前的要求一直無法理解,“畢竟很多轉專業的理由就是對原本專業沒有興趣或者學不好纔想要學習另外的專業吧。

想轉到經濟學系的孫筱涵(化名)也因爲績點不夠而不能申請,但她認爲專業門檻設置還是有必要的:“畢竟績點、數學水平,都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態度,以及是否與專業的需求相契合。

績點被當作衡量學習能力的指標無甚爭議,這裏的矛盾在於,對於轉專業的同學來說,他們當前的績點恰恰來自於他們試圖離開的那個領域。“這當中隱含着悖論,成績好的同學必然不是學不下去的,他們可能是轉專業最容易的,但也同時可能是轉專業需求較弱的。相反,有些同學因爲不適合原專業而學不好,他們卻出不去,這就形成了最有需求的人反而無法往外走的局面。”

“去年轉專業報名人數有一個明顯增長,目前院系的要求會比以前多一點,包括將績點計入考覈,是院系自主的規定,如有必要,學校也會考慮和他們再溝通,以避免大家都’搞貿易戰’‘設高壁壘’。”周向峯如是說。

轉航前路:學科設置的多元探索

值得關注的是,隨着學科設置的調整和轉型,對於很多人來說,轉專業不再是他們追求自身興趣愛好、打造最優職業道路的唯一選擇。

中文系畢業的陳敏(化名)後來選擇了在哲學系讀研究生。在她看來,靈活的學科設置有利於滿足多元化的自我發展需求:“我當年糾結了很久要不要轉專業,我讀的是文學,但最感興趣的文藝理論是紮根於哲學的,如果有交叉學科的設置就好了。”

新聞學院的周向(化名)選擇了經濟作爲自己的小方向,他表示:“上了很多經濟學院的課,在學位證書上卻不會體現,我是真的既想學經濟又想讀新聞,猶豫來猶豫去還是沒有轉專業。”

申請轉出人數前十的專業

許多同學在渴望走入另一個領域的同時,對原專業也“心存眷戀”,雖然現在有修讀二專的選項,但出於精力、質量和認可度的考慮還是舉棋不定。不過,在大類招生、學科交叉成爲風潮的今天,“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有了越來越多的方式。

復旦大學《2018年本科教育培養方案》中,“2+X”已在哲學學院等多個院系試運行。“2+X”注重學科交叉,簡單來說,同樣是完成150左右學分的本科畢業要求,同學們可以在本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規劃選擇專業進階、跨學科發展、創新創業等發展路徑。

“2+X”破除了二專因成績單獨計算而產生的“防火牆”效應,爲同學們的發展提供了多元方向,多學科兼得、個性化發展的夢想,有了更多的實現可能性。

微信編輯 | 陳舒敏

製圖 | 沈新湜

本文數據來源於教務處網站

復旦人週報創刊20週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