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黃州老友來訪,我們相邀去遊覽鄂東著名的AAA景區——麻城岐亭杏花村。

沿着寬闊的106國道,我們從麻城市區西行,不到半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杏花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春花。桃花,紅雲陣陣,熱情奔放;李花,素顏持重,玉潔冰清;杏花,淺淺深深,欲笑還嗔。徜徉在這花海之中,芬芳滿眼,清香撲鼻,不禁令人想起這兒傳唱的“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歌謠,眼前花境,足證此謠不虛。

進入景區大門,迎面是一個寬大的廣場。導遊告訴我們,這就是東坡廣場,爲紀念北宋大詩人蘇軾而命名。廣場左邊是紀念晚唐大詩人杜牧的杜公湖。放眼望去,岸柳婆娑,一條條紅船黃艇遊弋在藍茵茵的湖面上,不時飄來陣陣歌聲,好一片詩情畫意。向前右行,跨過一道古老的石拱橋,就是一處黛瓦黃牆的恢宏寺廟。寺廟正門懸掛着一塊題有“杏花古剎”的行楷寺匾。導遊告訴我們,那是清朝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匾額。在中國帝王系列中,乾隆是少有的遊一路山水題一路字的旅行家。看那匾額上的字兒,縱逸不羣,勁健豪邁,倒還真象是乾隆的手跡。遊人到此,在焚香禮佛之餘,欣賞一下乾隆皇帝的帝王書法,亦是一件樂事。

走過詩池芳徑,我們來到了杏花村核心景區。一組“杜牧問酒”和“河東獅吼”雕塑把我們的思緒帶入了千年前的時光隧道。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著名的晚唐詩人杜牧由京城比部員外郎外放任黃州刺史。當詩人赴任途中經過岐亭時,正值清明時節。細雨紛紛,人困馬乏,何處可飲酒解憂呢?一個騎在牛背上的孩童爲詩人遙指了不遠處的杏花酒肆。由此,誕生了這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問酒”雕塑再現了這一定格的歷史詩境。春陽下,焦慮的詩人和頑皮的牧童一問一答,引起人的無盡遐思。兩百年後的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北宋大詩人蘇軾循着當年杜牧離京的驛路赴任黃州團練副使,又與杏花村有了親密的交結。他在這裏邂逅了隱居杏花村的龍丘居士陳季常。自此,二人你來我往,不離不棄。在蘇軾任職黃州的四年間,二人往來竟有十餘次之多。“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蘇軾這首《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留下了“河東獅吼”的成語,留下了蘇陳的交往佳話。景區以此爲題,創作了“河東獅吼”羣雕,刻畫了正促膝傾談的蘇軾和陳季常被橫眉怒喝的柳氏驚擾而一臉茫然的情狀,聲情俱備,惟妙惟肖,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看着“河東獅吼”,我們既感嘆柳氏的兇悍,更欽佩蘇陳的純真友誼。在這裏,一羣羣的遊客在雕塑前拍照留念,還有人輕聲誦吟杜牧、蘇軾的詩句。在這裏,人們不僅是擁抱春天、欣賞春景,更重要的是可以跨越時空與先賢交流,來一次心靈的洗禮。也許,這就是杏花村吸引人的地方吧?

雕塑近處,是近年來興建的杏花長廊。在一片桃花、李花、杏花的掩映中,古色古香的長廊宛如一條綵帶飄落景區。我們在長廊小座,一邊品茶,一邊欣賞四圍美景。老友忽然來了雅興,提議要弄幾句紀遊一下。於是乎,我們以長廊爲題,一人一句,湊成一聯:

五彩長廊,香茗一杯桃李杏;

四圍春色,清風滿座杜蘇陳。

再見了,杏花村!明春,我們還會再來一遊。

攝影 :馮其清

爲企業宣傳,幫企業發展。承接各類影視專題片,企業宣傳策劃,廣告代理業務。聯繫電話:136 3586 1623

編輯:高漢平 馮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