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時報》指出,比如,像在批評胡耀邦的“生活會”上薄一波宣讀趙紫陽1984年5月給鄧、陳信這件事,趙曾十分遺憾地對我說,有沒有薄念信這回事,不少參加“生活會”的人都還在,稍作了解,就不會發生後來有關這封信的這樣和那樣的誤傳。王曉中《中顧委工作紀實》記載:趙紫陽是在1987年1月4日鄧小平召集陳雲、楊尚昆、彭真、萬里、薄一波、王震、趙紫陽等中共多名高官,討論研究胡耀邦辭職信的會上被指定爲1月10日“生活會”的召集人之一,另外還有薄一波、楊尚昆、萬里、胡啓立四人,其中薄一波爲會議主持人。

胡耀邦下臺誘因曝光:趙紫陽給他扣上兩大罪狀

  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在1987年初下臺,被迫辭去中共總書記一職,原因衆說紛紜。香港(專題)出版的吳江《十年的路》披露誘因,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指出胡耀邦兩大罪狀。

  1998年第四版,第210頁《十年的路》記載:“胡耀邦的突然辭職下臺,可以說趙紫陽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趙紫陽既上書責怪胡耀邦過多幹預國務院事務於前(這就是‘破壞集體領導原則’罪名的由來),又指責胡耀邦‘反自由化不力’於後。把兩個嚴重的罪名加到胡耀邦頭上。”

  《十年的路》表示:“然而,趙紫陽未深思‘脣亡齒寒,胡倒趙孤’的道理,在當時那種情形下忘掉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和確有的歷史教訓。因此,事實是:趙紫陽要求解決胡耀邦的問題,恰恰爲別人接着解決趙紫陽的問題創造了條件。”

  不僅如此,吳江還在書中提到:“1984年5月26日,趙紫陽又親自給鄧小平(編者注:中共軍委主席)寫信,提出請求解決黨(編者注:指中共)的領導制度問題,現在趁您和陳雲同志健在,及早解決這個重大問題。”此信致鄧並抄送陳雲(編者注:中共紅色掌櫃),但這樣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卻並未同時抄送胡耀邦。所以此信雖然未點名,其針對性是清楚的。這當然是一件嚴重的、非同尋常的事。這封信後來在批評胡的“生活會”上由原中顧委主任薄一波在批評發言中宣佈了。

  但上述史實遭到否定。英國《金融時報》2015年1月15日報道稱,隨着時間推移,吳江書中有關他認爲趙紫陽在胡耀邦被迫提出辭呈問題上起了“決定性作用”的說法,顯現出來起來越多的硬傷,特別是有關當事人的回憶已足以糾正那些不管是因有意誇大、還是因不熟悉高層運作,而主觀臆想出來的並以訛傳訛的失實之處。

  《金融時報》指出,比如,像在批評胡耀邦的“生活會”上薄一波宣讀趙紫陽1984年5月給鄧、陳信這件事,趙曾十分遺憾地對我說,有沒有薄念信這回事,不少參加“生活會”的人都還在,稍作了解,就不會發生後來有關這封信的這樣和那樣的誤傳。

  王曉中《中顧委工作紀實》記載:趙紫陽是在1987年1月4日鄧小平召集陳雲、楊尚昆、彭真、萬里、薄一波、王震、趙紫陽等中共多名高官,討論研究胡耀邦辭職信的會上被指定爲1月10日“生活會”的召集人之一,另外還有薄一波、楊尚昆、萬里、胡啓立四人,其中薄一波爲會議主持人。

  《金融時報》表示,因此,趙紫陽的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對於胡耀邦下臺原因,官方也有說法。1987年1月19日,中共三號文件列舉解除胡耀邦職務的原因:“抵制黨(編者注:指中共)爲反對精神污染和資產階級自由化而作出的努力,縱容全盤西化的要求;沒有充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只批左不批右;在經濟工作中鼓勵經濟過快增長和消費,造成經濟失控(電視劇);在政治工作中經常違反程序;在外事活動中說了一些不應該說的話;經常不遵守黨(編者注:指中共)的決議,未經中央授權就講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