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馬海燕)“什麼是卓越人才?是憑分數嗎?是憑學歷嗎?是憑名校嗎?還是憑頭上的帽子?如果人才的判斷如此容易,我們今天就不會還在呼呼人才,尋找人才。”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科資深教授謝維和在該校繼續教育學院主辦的2018清華大學人才發展論壇上如此發問,引起一片共鳴。

謝維和認爲,評價卓越人才要做到“五不唯”,即不唯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卓越的涵義,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解: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注重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礎能力,教授們對基礎課的判分極其嚴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清華人理解的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卓越涵義,就是實踐動手能力,理論聯繫實際去解決實際問題,要“真刀真槍地做畢業設計”;現在對卓越的理解,不僅是有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創新的能力和意識。

“不管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人才培養要堅持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信息社會,創新是卓越人才最重要的涵義之一。卓越人才的創新素養,應包括想象力、建構力、辯釋力等方面。”謝維和說。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餘吉安指出,中國當前在第一、二、三產業內數字經濟的滲透已非常明顯,在數字經濟時代,高素質人才培養需求極爲明顯。將來更多的人既要有數字基礎,同時又要熟悉商業,對跨界的要求越來越高。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朱恆源強調,在信息過載和知識冗餘的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知識的生產和應用、傳播整個鏈條被重新組建。知識的傳播價值在急劇縮減,而知識的應用價值在急劇升高,如何選擇和應用知識變得更爲重要。

清華大學副校長鄭力認爲,提高人才的效能,是當前需要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學習如何更好體現激活個體和賦能組織的價值,如何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有效銜接,創新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時代人才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