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蔡瑁追殺,於是馬躍檀溪,之後遇到水鏡先生,跟着碰到徐庶,徐庶臨走時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於是劉備先後三次邀請諸葛亮出山,不過這是小說家言,實際上徐庶還沒離開劉備時,就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和徐庶兩人同時在劉備賬下效力。

不過劉備之所以邀請諸葛亮,最根本的原因是水鏡先生的推薦,他曾經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不過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卻發現一個奇怪的地方,當劉備娶拜訪水鏡先生時,水鏡先生介紹諸葛亮時,卻玩起了文字遊戲,他告訴劉備:"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也就是說,當今天下那些普通的讀書人,並不能認清天下的形勢,所以他們對你沒啥作用,而真正能認清天下形勢的人,只有臥龍和鳳雛兩人,如果從表面上來看,水鏡先生這話沒啥問題,但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他在這裏面用了一個成語"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想必大家對這個成語並不陌生,古裝電視劇中,希望勸降敵人時,往往會說出"識時務者在乎俊傑"這句話,然而這個成語其實是出自《晏子春秋》中,整句話是"識時務者爲俊傑,通機變者爲英豪",這兩句話連起來纔是完整的成語,爲什麼水鏡先生只說了前半段,後半段卻不說了呢?

劉備之所以去找水鏡先生,主要是自己人才匱乏,他就是要找主動變通,能改變自己氣運的人,然而司馬徽只是強調告訴劉備,要找能認清時代潮流的人,並沒有說出能變通的人,很明顯水鏡先生對劉備有所隱瞞,關於臥龍和鳳雛的事情,他並沒有完全告訴劉備。

劉備聽了水鏡先生的話,自然也是摸不着頭腦,雖然他不懂,但他又不敢問,於是心裏就留下了疑問,後來他同時得到了臥龍鳳雛,仍舊沒有統一天下,原因就在於此了,其實水鏡先生已經意識到,劉備雖然是一位英雄人物,然而他並沒有一統天下的機遇,即使諸葛亮、龐統跟了他,到最後也是白忙一場罷了。

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他對三國的解讀相當深刻,他自然也看出了水鏡先生的對劉備所說的話中,有一些漏洞,這是水鏡先生故意給劉備的提示,也就是告訴他,你永遠無法完成統一天下、興復漢室的偉業了,而羅貫中在小說裏,還加了一個情節,即諸葛亮跟着劉備出山時,他說了一句"孔明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的話。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被稱爲名著,是因爲它處處透着玄機,羅貫中給水鏡先生加了這句臺詞,讓劉備、諸葛亮、龐統等人的命運顯得更加具體,果然是高手的筆墨, 你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