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這些條件組合到一起,想聽歌卻不知聽什麼時就會運行一下這兩個捷徑,取決於是想聽聽新歌還是聽聽之前標記喜歡的歌。建立流程的最終的目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歌,然後在想聽一些歌時能聽到。

Matrix 精選

Matrix是少數派的寫作社區,我們主張分享真實的產品體驗,有實用價值的經驗與思考。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最優質的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一直希望找到一種方法,可以隨時聽到自己想聽的歌。以專輯、歌單爲單位來聽歌都無法滿足:一個藝人有那麼幾首歌喜歡,一張專輯往往也只有幾首比較喜歡。後來發現,其實聽歌可以分成聽新歌、聽老歌兩個部分。聽新歌的目的就是爲了發現那些可以重複聽的老歌。於是我試圖建立一個下文所述的流程。有時聽聽新歌選出喜歡的歌,有時聽聽符合心情、場景的老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場景下,所需要的歌也不同。比如在運動的時候,只是需要一些動感的音樂,這時就打開一些音樂軟件的運動頻道就好;比如在通勤時,可以聽一些新的專輯,可以操作手機的話,就可以把喜歡的歌添加到某個播放列表;又比如在心情低落時,可能只想聽非常喜歡的歌,我會把之前標記了喜歡的歌重新拿來聽聽,往往效果很好。

在實體專輯時代,想聽的歌很難隨手聽到。現在幾乎所有歌都能點擊幾下獲取到,但好像聽歌的體驗並沒有提升多少。爲什麼聽歌不能更智能、更符合個人習慣?我想一部分的原因是音樂版權的問題,沒有一個平臺能有所有歌曲的版權。另一個原因也許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聽歌的流程,一個適合自己的流程。

下面就談談流程建立的思路和方法,在 Mac 上可以通過「智能列表」來實現,iOS 上可以通過捷徑實現,兩種方法各有優劣。

聽歌這件事

在前網絡時代,聽不同藝人不同風格的音樂是件成本高昂的事。而現在,這不再是一件難事。過去二十年間,唱片被 iTunes 替代,音樂平臺又替代了 iTunes。

因爲無數唱片的隨手可得,我們再也不用費力就可以找到想聽的那一張。然而,獲取變得方便似乎帶來了音樂的速食速朽。想聽歌時卻不知聽什麼,有時翻遍別人分享的歌單,也常常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歌。有什麼好聽的歌嗎?我有很多標記了「喜歡」的歌,怎麼方便地把它們找出來聽?這樣的問題經常困擾着我。

算法是否比我更懂我

隨着以豆瓣 FM 爲代表的電臺的出現,算法賦予它們識別我們喜好的能力,於是聽什麼歌這個問題的解決交給了遠端的代碼。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1. 算法不完美,有時推薦的歌不喜歡

2. 算法可以識別喜好,於是只推薦一些風格類似的歌

3. 算法無法識別當時的場景和心情

雖然音樂電臺的出現創新了我們聽歌的方式,但並沒有解決所有問題。聽歌是一個跟場景、心情有關的事,工作、學習、運動時要聽相應的歌,高興、悲傷時同理。我們不僅要方便地找到好聽的歌,遇到喜歡的也要方便地留存下來,留存下來的也要能方便地重新拿出來聽。

意識到問題所在後,下一步就是想辦法拒絕算法的控制,試着製造適合自己的「算法」。技術賦予我們自由,應該利用它而不是被技術奴役。

建立自己的聽歌流程

工具和內容是兩個不同的部分,工具再好也需要探索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內容是我們真正接觸到的實體。其實,聽歌的過程也可以建立工作流,我用工具來梳理內容,讓那些通過了自己標準的歌留下來。更進一步,可以將它們分門別類放在一處,待之後隨取隨用。

和 GTD 的一些概念相類比,它也有 添加 - 處理 - 回顧 的不同階段。當然,僅僅是爲了說明的方便這樣聯繫。聽歌是一個快樂的事,沒必要把它當成一件任務來完成。

歌曲輸入(添加到 Inbox)

首先,這裏說的輸入是我們接觸歌曲的途徑。如果聽歌只是一個很隨意的過程,不需要整理,那麼也就不用這樣的流程。如果需要整理記錄,並且之後會重新聽曾經喜歡的歌曲,這樣的流程或許是必要的。將歌曲添加到某一個音樂平臺的收藏夾中更加方便,因此需要參考曲庫的大小來選擇平臺。我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的是國區的 Apple Music。

我們有很多聽歌的場景,不同聽歌場景也有不同的聽歌需求,既會接觸到新的歌也會聽以前的老歌。有時聽到一首喜歡的歌,找到它的樂隊或歌手的作品,然後都添加到曲庫裏面。這下就有一些新鮮的歌了,然後就是慢慢聽慢慢篩選的過程。我把不同的場景總結如下:

  • 特定場景泛泛地聽歌:工作、學習、運動的背景音樂

  • 特定情緒類型:高興、平和、悲傷時需要音樂助興或陪伴

  • 特定歌手或風格:發現新的歌手、樂隊,專門去聽他們的歌

第一個場景接觸到的大部分都是新歌,而且也沒有時間把喜歡的歌添加到收藏。 第三個場景接觸到的也都是新歌,但我們可以把聽到的喜歡的添加到收藏,進一步處理。 第二個場景接觸到的有新歌有老歌,有時候會聽我們之前已經保存的播放列表。

再以我們通常聽歌的平臺爲例,通常都是 曲庫 / 我的收藏 / 我喜歡的歌 這樣的層級結構(單純的音樂電臺沒有「我的收藏」這一層級)。不管是歌單還是單曲,我們都可以從曲庫添加到自己的收藏。

我們可以用添加專輯的方式、添加單曲的方式當作豐富「我的收藏」的入口。有時可能也會想聽聽某個樂手、樂隊的歌,大多平臺也有按此分類的添加方式。根據日常接觸新歌、新專輯的不同途徑,我把他們總結如下:

  • 電臺:網易雲音樂的心動模式 / 豆瓣 FM

  • 智能算法:Apple Music / Spotify 的智能推薦

  • 媒體:少數派的專輯推薦 / 其他音樂媒體推薦 / 各大歌曲排行榜 / 音樂類綜藝

當我們把自己的收藏歸於一處,就可以用一套標準來篩選、分類,加上一些自動化的手段就可以方便地想聽什麼就聽什麼。

找到喜歡的歌(處理任務)

尋找自己喜歡的歌的過程就像是捕魚,遇到一首順耳的歌就添加進自己的收藏。基本上所有平臺都有「喜歡」的按鈕,歌曲從自己的收藏到我喜歡的歌可以看作一個處理的過程,是一個給一首歌添加「喜歡」標籤的動作。Apple Music、Spotify、網易雲音樂都會根據你所標記喜歡的歌給我們推薦更多的歌曲。但是,如果想多維度地篩選,除「喜歡」標籤外,可能還需要更多標籤來豐富後續的篩選條件。

通常,聽一首歌至多幾十秒就能判斷是否喜歡它。如果不喜歡,通常的動作是「跳過」。一首歌聽過很多遍,而跳過次數很少,說明很喜歡這首歌。所以,我們也可以把「跳過次數」當作一個歌曲的屬性標籤。

Apple Music 有一個其他平臺沒有的功能:給每一首歌評分。這也可以作爲一個重要的標籤來使用。當然還有其他的標籤,比如「播放次數」、「添加日期」、「上次播放日期」等等。

到這裏也許就能回答「如何根據自己的習慣定製適合自己的算法」這個問題,我們的使用習慣可以有幾個維度:評分、跳過次數、播放次數、添加時間、上次播放時間、喜歡與否。將它們組合就可以篩選出我們喜歡的歌。

兩種歌曲整理方式:文件夾、標籤

在做文件管理的時候,我們會把文件按文件夾分類,也會添加標籤建立標籤系統。對於每首歌來說,也可以借用類似的分類方式,可以把評分的星級、樂手、專輯等看成標籤,把播放列表看作文件夾:

  • 文件夾 = 播放列表

  • 標籤 = [星級、樂手、專輯、播放次數、跳過次數 ...]

評分是對於相對方便的設置標籤的方式。我把常用的標籤分別分配給 1-5 星。評分越高越喜歡一首歌,這是對評分的直觀理解,所以我也保留了這種屬性。

  • 5 星:特別喜歡的歌

  • 4 星:很喜歡、能激發某種情緒的歌

  • 3 星:有特點的、可能會喜歡的歌

  • 2 星:輕音樂,背景音樂

  • 1 星:非常熟悉的老歌,從 4/5 星退下來的歌

  • 0 星:新添加的歌,不喜歡的歌

由於現在沒有哪個音樂平臺的軟件支持打標籤,所以將星級當作標籤僅僅是一個權宜之計。在一些不方便拿出手機操作的場合,遇到喜歡的歌可以之後再做處理,比如從歷史記錄裏面翻出來評分。

通過評分和播放列表的交叉篩選,創建不同的歌曲組合加入待播清單。不同的條件組合篩選出來的歌可以是非常多樣的,也可以滿足不同的聽歌需求。比如,在「運動」播放列表中的新歌,在「情緒角落」播放列表中的 5 星歌曲等等。

建立流程的最終的目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歌,然後在想聽一些歌時能聽到。有兩個方向的篩選:那些喜歡的歌要標星,那些已經標星的歌不喜歡了要降級。這樣一個動態的曲庫就慢慢建立起來了。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花時間給喜歡的歌進行標星的梳理過程。是否值得花費這樣的精力,見仁見智。

漏標是必要的

如果你想把所有喜歡的歌都標記,那麼工作量就會很大。佛系一點可以更輕鬆。我想,如果你想體驗「一個歌單裏所有歌自己都非常非常喜歡」的感覺,可以嘗試一下播放自己所有的 5 星歌曲,相信我,那感覺會值得這樣的付出。找到自己的平衡點,讓付出和回報保持在能讓自己堅持下去的程度就好了。

用捷徑統計聽歌數據(回顧)

隔一段時間,我們也可以用捷徑來記錄一下這段時間喜歡誰的音樂,聽了多少次之類的。可以統計一下播放次數最多的歌,播放最多的藝人,最喜歡的專輯等等。可以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生活記錄。

具體實踐的的一些細節

Mac 和 iPhone / iPad 不同實現方式

Mac 上的實現可以通過智能列表,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動態更新和同步到 iOS 設備上。但如果你沒有 Mac,在 iOS 上可以使用捷徑實現相同的功能。另外,在 iOS 上使用捷徑可以通過「添加日期」和「上次播放日期」進行過濾,而 Mac 上的智能不能方便地實現涉及日期計算的過濾條件。

捷徑實現的方便性優於 Mac 的智能列表,我們可以隨手修改不合適的條件組合。使用捷徑進行回顧和統計也同樣更加方便。其實這兩個方法有各自的優勢,可以靈活搭配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把捷徑添加到輔助觸控或 Launch Center Pro

目前對捷徑支持好、支持對歌曲評分的平臺只有 Apple Music,而我聽中文歌比較多所以開了國區訂閱。另外,還有一個殺手鐧功能:把捷徑放在輔助觸控裏面。點開輔助觸控 - 運行相應捷徑 - 確認運行,這樣可以非常方便地聽歌。如果你不喜歡使用輔助觸控,也可以用 Launch Center Pro 來運行捷徑。

跳過

對於一首沒有評分的歌,跳過次數 > 0 = 不喜歡的歌。舉例來說,對一張新添加的專輯,一首歌播放幾十秒如果不喜歡,直接跳過就好。不用擔心之後再會聽到。

添加時間

如果一張專輯添加太久而你還未做處理,就把它忘了吧。這個時間我設置的是一年,也可以是更短的時間。

播放次數

有時泛泛地聽來不及處理一首新歌,播放次數 <= 3 & 跳過次數 < 1 = 待處理。

上次播放時間

如果不想聽到最近播放過的歌,需要對上次播放時間的限制,以防止一首歌的反覆出現。

把這些條件組合到一起,想聽歌卻不知聽什麼時就會運行一下這兩個捷徑,取決於是想聽聽新歌還是聽聽之前標記喜歡的歌。

因爲之前添加的專輯都是可能感興趣的,所以新歌的質量也不會太差。經過 0 星篩選會把它們變成 3 星;經過 3 星篩選的會變成 4 星或 5 星。

總結

用這套流程聽歌已經將近一年,幾乎每次聽大於 4 星的歌曲,都能給我非常多的治癒能量。星級作爲標籤這一點也有一些弊端,捷徑並沒有修改一首歌評分的捷徑(Toolbox Pro 中也只有將一首歌標記爲喜歡)因此無法批量修改。所以,一旦確定了評分所對應的屬性,之後想改變還是很難的。我相信會有不同的分類方式,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調整。

> 下載少數派客戶端、關注少數派公衆號 ,找到數字時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tada:

> 特惠、好用的硬件產品,盡在 少數派sspai官方店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