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屎是什麼

其實“耳屎”也就是耳垢,在醫學耳屎也被稱爲耵聆,通常耳屎是一種淡黃色、臘樣的碎屑,有的耳屎是油性的或比較堅硬、大塊的。

2、耳屎是怎麼形成的

耳朵眼有一段皮膚(外耳道外l/3軟骨段)和身體別處的皮膚不一樣,就是有一種變型的汗腺叫耵聆腺,其構造有點類似皮膚的汗腺。外耳道皮膚和其它處皮膚一樣,也有一種皮脂腺,專門分泌一種油脂。

從生理角度看,耵聆腺體內的這些分泌物不時地通過開口向外排出。起初,剛從耵聆腺吐出來的分泌物,外形有點象融化的蠟,它們和皮脂腺所排出的油脂混合在一起,形成很薄的一層附着在皮膚的表面。這些原始的耳屎與耳道內的塵埃、脫落的皮膚碎屑拈在一起,乾燥後就成爲一小塊一小塊淡黃色疏鬆薄片狀耵聆,堆集在耳道眼裏。

3、怎麼掏耳朵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有自潔功能,沒有必要經常掏。耳屎的學名是“耵聹”,是外耳道軟骨部上的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

耵聹可以阻擋從外界進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塵和小蟲,以保護耳膜;同時,它覆蓋於耳道皮膚表面,能使皮膚保持一定溼度。

挖耳朵卻很容易對耳道造成傷害。如果方法不當,會將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影響聽力;如果挖時用力過度,損傷了外耳道皮膚甚至耳膜,細菌趁機侵入,就會形成外耳道炎;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會感到非常疼痛,此外,還有人挖耳時將異物如棉花、火柴頭等遺留在耳道內。

多數情況下,耳屎會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在空氣中乾燥而結成黃色薄片,通過咀嚼時下頜關節的運動,不斷脫落排出耳外,根本沒有堵塞耳道的問題,也不會因耳屎多了而影響聽力。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用脫脂棉卷成棉籤兒,輕輕地把耳屎清理出來。如果耳屎太多難以掏出,可到醫院請醫生處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