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泡書店時,愛看一些回憶生活的散文集,特別是那些,生長在農村,爛漫在鄉村的記憶,大都擁有過那些特別的烙印:在山間雜草中行走,在涓涓細流中掰開石頭找螃蟹,在河邊蕩着腳丫子,在豐收的季節裏一路踩着金黃…我會覺得,擁有這種記憶的孩子,有着獨特的觸感,有着對自然天地美好的遐想,有着靈動的見解,一不小心誇了自己,真是不好意思,誰叫我是面愛偷窺的鏡子。 ​似乎每個放養在鄉野的孩子都有類似的經歷,在田野中爛漫嗅一春天的爛漫,在池塘水澗看蝌蚪遊戲看魚兒吐泡,在充滿生機的季節養最胖的蠶摘最嫩的桑葉,在六月摘桃在屋頂摘枇杷,在九十月摘橘子,在雜草枯葉中撿板栗…一直以來,我覺得自己有點孤僻,喜歡躲在人羣外,不喜歡被人太過關注,也不想被人冷在一旁,融進自然,跑在山野,反而暫時變成自由清爽的風,或許來源小時候一些陰影,或許來自那種與生俱來的感覺,鄉間的生活,像是在長大之後,後知後覺中,在悵然若失卻又驚喜中重新體會,真想撫摸那個容易臉紅的男孩,真想告訴他,此時此刻,你就是一陣風,就是一彎細流,請忽略那些自帶的煩惱,好好去跑,好好去感受你的少年時。

我的少年在一個小鎮,它環抱在連綿的山中,坐落在盆地,有幾條蜿蜒出去的路,通向外面的世界,有一條河貫穿其中,是我們兒時玩樂的天堂,這些年越變越小,因爲有采石廠的存在,水也變得不如從前清澈。作爲一個小鎮少年,在街道上成長,雖然在生活便利方面,比村裏面的孩子幸福,但是相比城市裏,未免顯得太寒磣,閉塞。好在與鄉間親密無間,在炊煙裊裊中聞見家的味道,在路邊山野忽然聽幾聲清脆鳥鳴,雞兒昂首闊步在地上留下爪印,在暮色中看燈火初上,在街角聽孩童咯咯的笑。我想擁有了這些記憶,哪怕當時是如何以旁觀者,或者參與者的身份,也會覺得性格中多了些溫暖底色吧,這大概也是一種幸運,在泥土芬芳中變得柔軟溫潤,變得靈動,雖然我真的很拖泥帶水…

歲月太遠,你讓我回顧千禧年前的故事,大概有些難爲人了,最近在追一部韓劇《請回答1988》,關於平凡人的情感交織,親情,友情,愛情,童年,少年,青春,我想總能找到點痕跡來,儘管一直覺得自己從小就有點憂鬱的特質,但人生挺多時候,往歲月深處,拔開落在上面的灰塵,你的心是暖的,你的眼眶是溼的,請回答我的少年時,回眸而笑,還是那個眼睛笑成月牙,小成縫的男孩,很慶幸,儘管現實大江奔流,可有些東西沒變。就從我有模糊的記憶說起,很奇怪,爺爺奶奶和我們住的很近,但是其實和他們卻顯得有點客客氣氣,雖然常在他們家裏探索,像個野猴子閒不住,但是總是缺點什麼,我媽常對我說過,那個年代機會很多,把我放在家裏不放心,就選擇在鎮上做點生意,忙裏忙外,再後來,有了我弟弟,就操心他,慶幸自己沒有成爲留守兒童,那時候我一直覺得,我媽就是我心目中的女神,笑起來超級好看,只是近幾年愈發發胖,底子還在。

小學離我家只有一個上坡的距離,以前旁邊還有個小土坡,中午都是回來喫,一打下課鈴撒腿就跑,剛好廚房裏瀰漫着香氣,我圍着媽媽轉,有個特別難忘的記憶,我家是臨街的,通常每家每戶都會有個水井,頂層則是透光的玻璃,有光漏下,有一次剛好看見我媽在樓下洗菜,灑下的光柔和而微亮,剛好她甩出水珠,往上揚融進暖光中,架起一道清晰的虹,那個場景多年後也會想起。小時候和我媽睡在一張牀,我做夢後笑醒,睡的淺,傳來我媽溫柔的關心,趁她上廁所時,我貌似偷了五毛錢,那時候能買好多辣條…

上課時,小學一年級還是二年級,有篇課文特別深,大概說秋天,高高的天,說梧桐樹葉像手掌,可我的想象力沒那麼好,單純覺得很美好,記得背完乘法口訣後的自由活動,在操場遊蕩,記憶中的陽光好慷慨,燦爛,樓梯道的扶手好涼,夏天喜歡趴在上面,當時上課鈴聲是人爲的敲打,一點清脆,一點悶,隨即整個樓道人聲鼎沸,跑向操場,躥進小賣部,溜往後山,熱熱鬧鬧,隨處都有奔跑的風。

(未完待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