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羅氏臭豆腐、重慶的火鍋、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等特色美食聞名全國。在每一個城市,都有不一樣的小喫流行於當地,成爲城市美食文化的“名片”。而過橋米線,便是雲南人最喜歡的一種食物,成爲了市民一日三餐的首選美食。據瞭解,“過橋米線”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食品,已有百多年曆史,五十多年前傳至昆明。(李科 文/圖)

在雲南昆明,有很多家過橋米線餐館,可以滿足你享受各式各樣的米線。其中,一家被雲南省烹飪協會評爲“雲南餐飲名店”的餐館,人氣格外火爆,米線幾乎天天售空。在這裏涼米線、過橋米線、滷米線很受歡迎,價格也從10元到199元不等。

過橋米線起源於蒙自地區,由湯料、佐料、生的豬裏脊肉片、雞脯肉片、烏魚片及五成熟的豬腰片、肚頭片、水發魷魚片製作而成。

輔料包括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蔥絲、草芽絲、薑絲、玉蘭片、氽過的豆腐皮。

圖爲美味的涼拌米線。 雲南米線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大米經過發酵後磨粉製成的,俗稱“酸漿米線” 工藝複雜,生產週期長。另一類是大米磨粉後直接放到機器中擠壓成型,靠摩擦的熱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稱爲“幹漿米線”。幹漿米線曬乾後即爲“幹米線”,方便攜帶和貯藏。

各式各樣的輔料,讓過橋米線充滿“神祕”。

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城的南湖舊時風景優美,常有文墨客攻書讀詩於此。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其妻每飯菜送往該處。秀才讀書刻苦,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涼菜,身體日漸不支。其妻焦慮心疼,思付之餘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給他送去。

等她去收碗筷時,看見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丈夫仍呆在一旁看書。只好將飯菜取回重熱,當她拿砂鍋時卻發現還燙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表面覆蓋着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佳,把熱量封存在湯內。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線、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後來不少都效仿她的這種創新烹製。由於楊秀才從家到湖心亭要經過一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喫法稱之“過橋米線”。

主料包含生的豬裏脊肉片、雞脯肉片、烏魚片,以及用水過五成熟的豬腰片、肚頭片、水發魷魚片。

據悉,過橋米線已經列入昆明市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昆明市首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類項目。

用水略燙過的米線,鵝油封面,湯汁滾燙,但不冒熱氣。

過橋米線由湯、片、米線和佐料四部分組成。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爲好。喫時用大磁碗一隻,先放熟鵝油、味精、胡椒麪,然後將雞、鴨、鵝、排骨、豬筒子骨等熬出的湯舀入碗內端上桌備用。

過橋米線就是在煨好的鵝湯中加入米線和其他食品的一種獨特的喫法。初去雲南喫此小喫的人如不向別人請教會鬧出笑活:湯是滾燙的,由於表面有一層鵝油,一點熱氣也沒有,初食者往往誤認爲湯並不燙,直接用嘴去喝,這樣很容易燙傷嘴皮。因此,不能用嘴直接去喝湯。

請注意,在食用時應先食鵪鶉蛋,再食生片,趁湯是最高溫的時候將生片燙熟。過橋米線是分食的,每人面前生片、鵝湯、蔬菜、米線各一碗。 (更多奇聞趣事、感人故事敬請關注鏡頭那些事微信公衆號,歡迎廣大讀者積極投稿,請聯繫微信公衆號:鏡頭那些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