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齐思婕,中国人民大学

  很多人都会问:“你是怎么想到要从人大社会学跨到电影呢?”

  我只能说,这并非是酝酿已久的人生规划,而始于一次危机。罗伯特·麦基在《故事》写道:“危机实为两个概念:危险/机会——危险是因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错误的决定会使我们永远失去我们想要的东西;机会是因为正确的选择将会使我们如愿以偿。……危机是真正的两难之境,将主人公置于生活中最大的压力之下。”

  第一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是没通过人大社会学系的推免复试。如果这一危机不曾出现,我应该会走在原先设想的路上:读社会学硕士,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实习,毕业之后工作。

  不折腾,挺好!

  我一度以为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填报了我系的推免申请,有惊无险地拿到了我系的推免资格,但最后没有通过复试。我知道自己面试时过分紧张,但面对老师最后一个“读了什么社会学原著?”的问题,我介绍了刚读完的书,说得挺好,冯仕政老师还说“看来这个小朋友真读完了这本书”,面试以老师们齐声大笑收尾。

  按照普通心理学课上讲的“峰-终理论”,老师们或许会根据最后的表现而给我一个好的评价。不过得知确切的结果时,我发现,这个“终”只对我自己有点效果。当时我正在山东省调研,一个人在酒店呆着,刚刚看完Call Me by Your Name,同时消化两份悲伤。

  但也恰恰是电影的结尾部分——Eliot父亲的那段话,给了我极大的安慰。

  我仔细地感受自己的心情,发现挫败感来自于“我搞砸了”、“我没有被认可”,而不是“没能读社会学”。

  我反思,自己也许没那么适合社会学,对于社会学寻找答案的方式也不太感兴趣。这是我决定换专业的依据之一。

  另一个依据是面试结束那天在UME影城买的书——《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书里讲的是以“令自己怦然心动的理想生活”为标准来断舍离,奇迹般地给我判断与改变的勇气。

  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上半年蹭了一门课——《外国经典小说精读》,我非常喜欢,也发现了除了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也很有意思。加之山东的陌生环境,让我摆脱一些限制,自由地去思考真正想走的路。

  我的兴趣很多,经常三分钟热度。而文学和电影,于我而言始终是精神的“避难所”、抑或“砍向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于是我考虑学编剧,因为我认为这是相对来说更好实现的一个目标,而且比较职业化……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告诉了好朋友们。

  很神奇的是,朋友们虽然与电影专业无关,但是给我推荐了很多相关的人和信息。这就是社会网络研究中的小世界理论、六度空间的效力吧。这也让我想起一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当你知道你要去哪里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于是我联系上了北电纪录片导演系的学姐,厦大戏剧文学系的高中同学,中戏戏文的学姐……大家都超nice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验。

  最初目标是北电的电影剧作。北电给了参考书目,我网购了全套,等快递时,就在图书馆读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夏衍的《谈剧本创作的几个问题》,北电教材《电影剧本创作基础》,读得很顺畅,也因此得到激励,感觉自己不是在痴人说梦(现在想来应该是新手光环)。

  当时我每天上午看政治、做英语,中午花两小时吃饭、休息,下午看专业书,晚饭后继续学,八点左右补片。也会在知乎看相关的考研经验贴。

  山东高密火车站

  第二次危机

  复习了十天之后,十月五号我从朋友处听说中国电影资料馆也招研究生,在官网上看到招收推免生的工作刚开始,就申请了剧本创作方向。中国电影资料馆、小西天、文慧园路三号,这几个词本身对我就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官网和知乎上的资料也显示这里挺适合我。

  七号上午,我收到了复试通知:十号现场报到,十一号笔试,十二号面试。官网上有考试指南,专硕考“电影史论”和”艺术创作”,于是我极速看完《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认识电影》中与剧作有关的部分以及《奥斯卡奖电影剧本选》。

  报道那天,天空蔚蓝,阳光轻柔,我第一次走进资料馆的大门,走进研究生部的三层红墙小楼,感觉未来充满生机和希望。

  10号晚上,为了将中外电影史两本书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出来,我熬到早上四点半。七点起床,搭地铁去考试。官网给了考试题型:一道电影史论题,一道报考方向题,再有一道其他方向的题。但我事先没注意,考试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写史论,剧本创作又想得太久,以至于最后一题都没时间写。考完心里凉凉的,但又安慰自己总分里面试占50%,笔试占40%,外语测试占10%,开始准备面试。

  12号上午面试,外语测试就是听力、口语测试,专业面试没有固定的问题。首先是简短的自我介绍,接着由面试官们(大概有九位)自由提问。因为我是跨专业,所以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什么想转专业,有什么剧本创作相关的作品/经历。

  还有一些更随性的问题,比如“用一个词形容家乡重庆”,我还没想出来,面试官很快又说“没有就算了”;也问到“愿不愿意被调到电影产业方向?这更能发挥你已有的社会学知识”,当时我一心想表达对于剧本创作的热情,委婉地拒绝了(真香)。总之,面试官们很放松,就是在聊天,但考生就要“舌战群儒”。

  11点半所有人都面试结束,大家紧张而沉默地坐等一小时后,一起进教室听结果。7个人中有4个被录取,剩下的3位笔试成绩没有及格,可以参加调剂。我总分最低,54。虽然面试官们说跨专业的笔试成绩不理想很正常,但人生中第一次不及格还是让我非常难受。之后我们3人开始填调剂申请表。

  这时候的我已经佛了,抱着“来都来了,就把所有机会都用完”的心态准备调剂。负责调剂的老师建议我们报不同的方向。一个同学说她想报电影产业,于是我就排除了这个选项,填了一个学硕的“外国电影研究”。不过最后交表时,那个同学又说不敢报电影产业,因为她本科是戏剧文学,所以改报剧本创作。那位老师又告诉我学硕跨度更大、更难,建议在专硕里选。

  交表前一刻,我改填了电影产业:策展及营销方向。现在回想起来,好像上空真的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拨弄着我们的选择,摆布我们的命运。

  中午我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满脑子都是刚刚发生的、热气腾腾的失败。比起第一次危机,这一次更危险。之前我还能颇有自信地换专业,此刻却发现自己功力尚浅。而如果现在准备考研,无论考哪个专业,时间都太紧迫。总之,自信也没有了,方向又模糊了,真不知道自己能干啥,想回家种地、啃老……

  很丧地在路上游荡,无处可去、失魂落魄,宛如丧家之犬,最后走进麦记,单点了汉堡,慢慢地吃起来。情绪好像就是啃汉堡时稳定下来的,甚至还拿出一本《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发现最后有几篇论文作者就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下午两点半开始考试,考一个小时。电影产业的题是二选一,剧本创造的题还是根据关键词编故事。最后我得了75分,另外两个戏剧文学系的同学都考剧本创作,都是五十多分。看来剧本创作是真的很需要功力,我平衡了一点。之后中心又给我安排了面试。这一次我抛掉那种心血来潮的激情,思维冷静了,每一个问题都能正常应对。再次坐等半小时后,不出意外地听到“你被录取到电影产业-策展及营销方向!”。

  临走时,面试官们还叮嘱我要好好补补电影史、电影产业的知识,不要丢掉社会学教会我的东西,要把知识贯通。我真诚地鞠躬,转身大步走出研究生部的小楼,旋转跳跃,享受漫长人生中短暂的无忧无虑。毕竟,被录取也只是画下一个逗号,未来还有很多挑战,真正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总结

  给人大的同学们分享我的经历时,很多朋友都评价我“很酷”,但其实我只是在压力之下做出了选择。从准备社会学到准备电影编剧,这短短的一个月是我这二十年里最跌宕起伏的一个月,很折腾,但也很必要。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人们大多天性保守,有感兴趣的事物又害怕踏出舒适圈。但是总是拖延的我,想法远远多于行动的我,也能推开那扇名为“未知”的大门。其实世上很多事情本身不难,难的是拥有决断的意志力。

  2、与人交流很重要。

  无论是网络上、还是面对面的人际交往都很重要,是人们传达信息与情感的渠道。我相信,人不是一座孤岛。面对难以承受的压力,我认为倾诉和好好吃饭是很好的解决办法。

  3、荐书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是讲银幕剧作写作、编故事的,但故事就是生活的比喻啊,所以作者对于人生和人性也看得很透。随手摘抄一句:“扔掉你的恐惧。因为在想象和技巧之外,世界要求于你的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勇气,敢于冒着被拒绝、被嘲讽和经历失败的风险的勇气。”

  罗伯特·考尔克的《电影、形式与文化》,配合中外电影史看,会对电影的形式与发展有更深的理解。

  祝大家下月考研顺利,梦圆小西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