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称范文正公的范仲淹,是除了屈原外,文坛集体膜拜的另一个偶像。从宋朝的王安石、苏轼、欧阳修,朱熹,到明朝的方孝孺,清朝的纪晓岚都曾高度评价过他。其中金人元好问的评价令人印象深刻,他说范仲淹是:“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的人物。

在州县,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地方官,知苏州时他发明的治水经画,将河水导入大海,直到元、明仍在使用。在边塞,他是一位有建树的戍边大吏,53岁时遇宋夏会战,范仲淹率6000人强势逼退,一战封神。而在词坛,他是一位一出手便是精品的文人,范仲淹平生的词作仅6首,却首首经典,其中《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更堪称惊艳。

本期和大家分享的便是这首《苏幕遮·怀旧》。

这首词作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已年过50的范仲淹正戍守西北,作此词寄托乡愁。这是范仲淹平生绝美之作,上下片加起来共4大句,却有3个千古名句,写尽了寂寞的感觉。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是真情流溢的大手笔。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是真情流溢的大手笔。

《苏幕遮·怀旧》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的上片,仅开篇6个字就够惊艳。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第二句同样是一个千古名句,点晴之笔在“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词人疾目远眺,远处是一片天水相接、群山映斜阳之景,而凄凄芳草更是无情地很,一直绵延到斜阳之外。为何说芳草无情?因为斜阳外的天边就是故乡,而芳草代指的正是词人心中的乡愁,此愁绵延不断。

第三句其实是起一个转承的作用,在上片的大手笔之后,需要有一个节奏的停顿,将大景收住,然后在第四句中再让感情得以迸发,这是词人的高明之处。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最后一句是第三个千古名句,词人倚楼独饮,酒入愁肠,化作了相思的泪水。饮酒是为了解忧,诗仙李白曾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名句,而范仲淹在这里则更加巧妙,不直言愁字,只是巧妙地将酒水化为相思的泪水,将浇不尽的愁写得入木三分,不可谓不高明。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

纵观全词,从开篇的惊艳,到结尾的点睛妙笔,无一愁字却句句是愁,令人动容。

清代学者许昂霄对此词的评价:“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这话确实是没错的。

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范仲淹仅凭6首词就占了一席之地,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真正的高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