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區鳥瞰圖。

秦楚網文、圖/記者 祝夢 李強 通訊員 曾甄

“那一江碧透的如玉清水,沿着彎曲的河牀,帶着溫度和情懷,悄無聲息、無怨無悔的流向北方,流向我的家鄉北京……”北京市東城區下派鄖陽掛職副區長曲書才,在其所寫的《鄖陽是個好地方》一文中,不吝筆墨,盡情歌頌鄖陽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而字裏行間洋溢的,是京堰兩地因一項工程、一庫碧水結下的深情厚誼。

曲書才說,“十堰人民爲保一庫淨水永續北送,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我們受水區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十堰人民的深情厚誼。”因水結緣,十堰與北京的對口協作不斷向縱深推進,鄖陽區與北京東城區亦展開親密協作,滔滔漢江水,帶着“守井人”的忠誠和擔當,含着北京人的熱忱與襟懷,讓相距千里、南北相望的兩地喜結成了“一家親”。

統籌協作資金

——“握指成拳”辦大事

綠海翻滾,流翠疊金,萬頃大山鬱鬱蔥蔥。近日,記者來到鄖陽區環庫生態隔離帶看到,曾經一眼望去光禿禿的山丘不見了,江畔羣山齊齊披上了綠色的新裝。

同行的鄖陽區林業局負責人介紹,鄖陽區地處丹江口水庫中上游,是南水北調的核心水源區上的第一壩區,由於地理環境等原因,環庫生態隔離帶這一片原來荒山連片,一遇上暴雨就會造成水土流失、江水渾濁。近年來,爲切實肩負起“守井人”的使命,區委、區政府累計劃撥3000餘萬元對口協作資金,通過生態修復、造林、墊土種草、噴播、封山育林等方式,在兩年的時間裏完成羣山綠化30000餘畝,既讓大地換了新顏,也讓水土得以保持,水質得到淨化。

據瞭解,自2014年北京十堰對口協作以來,鄖陽區累計得到對口協作資金8000餘萬元。如何讓這筆飽含深情厚誼的資金髮揮最大效用?區委、區政府經過通盤考慮後,放棄了“撒胡椒麪”式分散使用方法,而是“捏指成拳”集中投入,以大投入發展大項目,集中力量保水質、促民生。鄖陽區環庫生態隔離帶項目正是該區大力推動的保水質項目之一。

在促民生方面,該區也不吝手筆,精挑細選、萬里挑一,運用對口協作資金髮展的項目不僅惠及全村、更輻射周邊,爲一方百姓帶去福音。

譚山鎮白龍廟大橋是該區促民生項目代表。該橋總長473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建成之後,將實現一橋連通兩鎮七村,解決上萬人“行路難”的問題。鄖陽區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橋於2017年底正式動工,已先後使用750萬元協作資金,預計明年5月就可正式通車。

白龍廟大橋合攏。

近日,記者來到譚山鎮看到,叢山綿延,星羅棋佈的扶貧新村間,大橋的橋墩承載着上萬百姓的希望,從河谷聳立而起,將各自分散的七個鄉村連成一片。譚山鎮鎮長明東紅介紹,“大橋建成後,除了解決村民出行問題,還將進一步加快山區農副產品輸出速率,減少勞力和運輸成本,幫助3000餘戶貧困戶增收。”

同樣,鄖陽區洞耳河村的生態觀光園也是該區重點扶持的對口協作項目之一。800餘畝生態觀光園沿着通村大道和綿延山脈一字鋪陳,生態大棚裏面,晶瑩剔透的“寒香蜜”,香甜可口的哈密瓜,色澤紅豔的火龍果正是成熟時,讓人垂涎欲滴。該項目的發展讓曾經一窮二白的“空殼村”一舉成了生態觀光旅遊名村,村民們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脫貧致富夢。

全面精準對接

——“眼顧四方”同奮進

如果說鄖陽的對口協作項目是“重點培育”,那麼該區與北京東城區的深入對接便是“全面開花”。在北京十堰對口協作的統一部署下,鄖陽區與北京東城區緊密對接,親密互動,在政務交流、人才引進、教育、醫療、農業等多方面展開全面對接,鎮、村之間加強互動,使兩地對口協作不斷邁向深入。

2014年至2017年,東城、鄖陽兩區黨委、政府加強往來,務實合作,先後開展了12次高層次的政務對接、30餘次部門對接,增進了雙方感情,奠定了協作基礎,拓展了協作空間。同時積極發揮掛職幹部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鄖陽區先後選派8名領導幹部到東城區掛職,東城區先後選派7名幹部來鄖陽區交流工作,人才的高效互動,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豐厚的人脈資源,有效彌補了鄖陽轉型發展人才的不足,築牢了該區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石”。

在教育領域,截至2017年底,兩區教育部門成功簽訂了10份教育領域協作協議,14所學校建立了“手拉手”協作關係,鄖陽區先後選派了180餘名教師和教研員到東城區掛職跟崗學習,北京市第25中學選派了5名骨幹教師到鄖陽指導教學,在網站上開辦了教育協作專欄。今年上半年,兩區進一步在教育協作方面發力,北京東城區安排3名教育系統幹部到鄖陽區教育局、重點學校掛職,無償給予300萬元協作資金用於教育扶貧,爲建檔立卡貧困戶兒童新建圖書館、計算機室等,並組織東城區中小學生積極向鄖陽區相關學校捐贈圖書5萬餘冊。

秦巴片區扶貧產業園。

在醫療衛生領域,截至2017年底,兩區醫療衛生機構共簽署了8份合作協議,東城區8家醫院分別與鄖陽區醫院合作,北京市選派國內頂級醫學專家12人赴鄖陽開展義診,鄖陽區先後選派150餘名醫療人員赴對口協作醫院脫崗學習。今年上半年,在東城區的協調下,鄖陽區人民醫院與北京尤邁慈善基金會簽訂由北京協和醫院專家免費爲鄖陽區精準扶貧戶遠程醫療會診的幫扶協議,鄖陽區再派19名專業骨幹醫務人員赴東城區相關醫院跟崗學習,兩區的醫療衛生協作逐步趨於常態化。

除此之外,兩區在工會、農業、新能源、電子、生物醫藥等方面也展開緊密合作,東城區總工會向鄖陽區援助100萬元用於鄖陽區總工會職工服務中心升級改造,目前項目正在實施中;東城區婦聯在鄖陽區掛牌建立了“鄖陽.東城巧娘工作室”和實訓基地,並圍繞鄖陽龍鬚草手工編織技藝開展了鄖陽巧娘手工編織培訓班,切實促成鄖陽婦女脫貧致富項目落地;鄖陽區與北京嘉博文公司積極合作,在全區實施環水有機農業項目,使全區特色產業基地、高效生態農業等方面有了較大發展……

協作領域不斷拓寬、協作方式不斷創新、協作深度不斷延伸,推動鄖陽全區實現水質保護鞏固提升,產業項目落地生根,內生髮展動力持續增強,社會民生持續改善。

北京嘉博文公司協助項目——環水有機農業示範基地。

深化商務協作

——“借船覓海”促騰飛

2017年,在鄖陽北京商會的全力支持下,鄖陽區在北京舉辦了“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鄖陽)優質農特產展覽會”,向北京全面推介鄖陽的綠色特產,讓隱於鄖陽山村裏的山中珍品走出大山,遠銷首都;

今年11月,北京市東城區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地區特色產品推介會暨第二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湖北·十堰鄖陽特色農產品展銷會開幕式在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商業街舉行,此次展銷會共有展位70個,湖北十堰渝川食品有限公司等35家農產品企業參與展銷,展銷特色農產品300餘種,當日均被搶購一空……一場場大型展銷活動的順利開展,標誌着鄖陽對口協作又邁入了新階段。

北京是各類優質資源的集聚地,商務資源多,發展平臺廣,爲充分利用北京的資源富礦,鄖陽區深入推進兩地羣團商會合作,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借勢借智尋覓新的“商業藍海”。

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湖北十堰鄖陽特色產品展銷活動。

爲深入做好商務對接,鄖陽區專門成立了鄖商商務(北京)有限公司,先後舉辦鄖陽特產推介會、鄖陽東城區機關美食節等活動10餘次,建立農特產品展銷平臺50餘家,發放鄖陽宣傳手冊5000餘份,每年銷售額可達幾千餘萬元。

“鄖陽山美水美,物產富饒,有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曲書才表示,“讓鄖陽區的農特產品走出大山,進入北京市場,是深化兩區協作,帶動鄖陽生態經濟和諧發展的關鍵一招。”

今年,鄖陽和東城區進一步強化對接,利用北京鄖陽商會等組織以商招商,爭取在東城區落戶一個鄖陽農產品北京銷售窗口,併力爭今年再舉辦一期鄖陽農產品推介展銷會,多措並舉,全力以赴爲鄖陽特色產品進京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除了讓農特產品“走出去”,鄖陽區也注重將北京優質企業“引進來”。

自開展對口協作工作以來,鄖陽區紮實做好赴京招商引資工作,全力引入一批與鄖陽產業相融合的格局性大項目、好項目,積極協調投資方,做好招商項目建設協調服務,爭取項目早日建成投產。邀請中關村智慧環境產業聯盟組織會員單位組團到鄖考察2次;組織鄖陽區企業家團隊赴京招商考察2次;簽約項目10個以上,落地項目5個以上。

目前,鄖陽區已成功引進與北京嘉博文公司合作實施的環水有機農業項目、與陽光博雅北京投資有限公司合作的鄖山陽光書院項目、與北京盛世景投資有限公司合作的盛世鄖陽項目、與北京網庫經濟投資有限公司合作的中國木瓜產業和綠松石產業電商基地項目等,在這些項目的帶動下,鄖陽區高效生態農業、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了快速發展,今年該區還致力於引進1至3家北京企業在鄖陽區落地。

同飲一江水,共話一江情。對口協作因水結緣,深情厚誼因水而生,兩地人民勠力同心,攜手向前,鄖陽區對口協作工作逐步形成了“感情協作、市場協作、項目協作、人才協作”的大格局!未來,以一江淨水爲紐帶,兩地人民同呼吸,共成長,必將繪就出更加動人的新畫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