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自從升級做了媽媽,我和朋友的聊天內容裏,出現的最多的詞就是“帶娃”,我發現不管是新手寶媽還是已經被折磨瘋了的爸爸們似乎對於陪伴孩子這件事都是非常抗拒的。

有一個粉絲曾經給我講過她和孩子之間的“恩怨情仇”:

女兒3歲左右,這位寶媽平時上班很少有時間陪孩子,都是婆婆幫着帶娃,所以每次週末休息的時候寶媽就會非常近親孩子,但是每次都被孩子狠狠拒絕。

早上起來的時候寶媽叫孩子起牀喫早飯,但是孩子一直磨蹭,最後是婆婆把孩子叫起來喫了早飯;

喫過早飯寶媽想着和孩子玩一會玩具,當她把好看的芭比娃娃放在孩子面前時,女兒抓過來撇得老遠,隨手拿起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的玩具零件;

寶媽再次嘗試拿起芭比娃娃給孩子玩,和上次一樣女兒又扔在了一旁,寶媽“不識趣”地問孩子“怎麼不喜歡這個娃娃呀”;

孩子看了她一眼,接着玩手裏那個不知道是什麼的玩具零件,這時候婆婆進來說“她早就不喜歡娃娃了,就喜歡那些小玩意”;

喫了午飯孩子躺在牀上,寶媽拿起了女兒上午玩的那個零件企圖吸引孩子,但是女兒很快就轉過身去了,這位寶媽更疑惑了“爲什麼又不喜歡玩這個了呢”

婆婆進來跟寶媽說“她要睡覺了,你跟她玩什麼,你瞅她困的”;

好不容易孩子睡醒了,寶媽心想這下應該可以和孩子玩了,她又拿出了孩子喜歡的“零件”,但是女兒根本不看寶媽手裏拿的是什麼,一直在客廳裏跑來跑去,又喊又叫的。

雖然休息了一天,但是幾乎和孩子是“零溝通”,這位寶媽也想給孩子陪伴,但是孩子根本不給她機會,這讓她覺得孩子可能不需要她的陪伴。

孩子“拒絕”家長是因爲孩子不需要家長嗎?

很多父母在對於陪伴孩子上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只要孩子不理我就是不需要我。有研究表明,當孩子長時間和父母處於分離的狀態,就會出現“親子中斷”,也就是孩子無法在父母身上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其他長輩的陪伴和父母的陪伴完全比不了,尤其是嬰幼兒時期,孩子和母體的接觸在孩子心裏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依賴,這種依賴是別人代替不了的,就像我們生活中媽媽抱孩子孩子會乖乖的嗎,但是別人抱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非常抗拒、立馬大聲的哭出聲。

這就是孩子本身對父母的一種信任和歸屬,如果父母長期不陪伴孩子,這種不安和恐懼就會紮根在孩子內心深處,慢慢孩子對於父母的存在就不太在意,甚至容易形成自卑、膽小的性格。

可是孩子抗拒陪伴怎麼辦?

像上面提到的寶媽一樣,很多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情況,當自己全身心準備陪伴孩子的時候,竟然被孩子無情的拒絕了,這是爲什麼?

我兒子非常喜歡我的一個同事,每次來單位找我都會跟我的同事玩,而且兩個人玩得非常開心;

但是有一次同事跟我兒子玩的時候,我兒子就一直不怎麼開心,玩的情緒也不高,後來我問他爲什麼,不是最喜歡阿姨了嗎?然後兒子很真誠的跟我說“阿姨身上有股藥味兒,我聞得難受”。

在這裏家長們要明確一點,有的時候孩子並不是拒絕家長的陪伴,而是家長陪伴的方式方法讓孩子感到不舒服,但是孩子不會說,只有出於本能的大哭。

所以父母想要給孩子真正高質量的陪伴,需要與“時”俱進

1.孩子的“時”尚

回到上面提到的粉絲寶媽,她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兩次給孩子拿芭比娃娃都被孩子扔在一旁了,因爲寶媽覺得孩子是女兒,應該喜歡芭比娃娃,但這種“女孩喜歡芭比娃娃”的固定思維是寶媽的,不是女兒的。

這是很多家長都犯過的一個錯誤,把自己喜歡或者自己認爲孩子喜歡的帶給孩子,卻沒有真正瞭解孩子的想法,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家長“熱臉”貼了孩子的“冷屁股”。

所以家長應該在陪伴孩子之前,瞭解孩子喜歡什麼:

平時觀察孩子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不要以“男愛金剛女愛芭比”的固定思維和孩子玩耍;

如果沒有時間觀察孩子,可以跟家裏人溝通了解(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可以詢問老師);

自己測試孩子喜歡什麼,如果孩子對一件玩具或一件事提不起興趣家長就不要勉強孩子。

2.孩子的作息“時”間

這一點非常好理解,如果現在是凌晨兩點你非常困,但是這個時候有人叫你出去喫飯,你一定會想盡辦法拒絕,因爲這樣的活動不符合你的作息時間。

陪伴孩子也是一樣,孩子需要睡覺的時候對於其他事物是沒有興趣的,因爲孩子的身體需要休息,孩子自己本身也無法控制。

家長陪伴孩子的心可以理解,但是也要遵循孩子的作息時間和規律。不要用自己作息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

3.孩子的“時”速

我們再回到粉絲的困惑中,睡過午覺後,寶媽拿起女兒感興趣的玩具零件但是孩子還是不理她,選擇在房間裏蹦蹦跳跳。

因爲孩子的活動是有“動靜”之分的,上午孩子乖乖坐着玩零件的時候是靜態的,午睡後孩子精力體力充沛,就喜歡蹦蹦跳跳,這是動態的。

而寶媽並沒有根據孩子動靜調整自己對孩子的陪伴,偏要在孩子想蹦蹦跳跳消耗體力的時候讓孩子坐下來玩零件,孩子自然不願意,所以寶媽纔有了“抗拒”陪伴的錯覺。

家長跟着孩子的“時速”調整陪伴是非常簡單的:

孩子坐在地上家長也陪孩子坐在地上;

孩子來回跑跳家長也要動起來;

如果孩子坐着堆積木,家長就不要給孩子扔皮球玩;

孩子想捉迷藏,就不要要求他安靜……

陪伴對於親子關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想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卻是需要家長用心鑽研的,僅僅坐在孩子旁邊絕對不叫陪伴。

我是C位媽媽,一名專業育嬰師,還有一個3歲的寶寶,如果您有任何帶娃養娃的困擾和問題都可以諮詢,當然我更願意傾聽所有媽媽的酸甜苦辣,除了帶娃也能做你的閨蜜~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