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結:版權,引進配額,相關政策,市場需求,這些阻礙中國建立自己藝術院線老生常談的問題何時能夠解決,何時才能夠真正避免諸如《刺客聶隱娘》,《三峽好人》等影片陷入的尷尬境地,退一萬步來講,就算征途遙遙無期,侯孝賢及衆多的作者電影人對藝術的上下求索,也已通過他們大音希聲的作品,對自己,對觀衆有所交代了。事實上,在北美,歐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都存在着大量的藝術院線,專供藝術電影,小衆電影放映,往往單片放映時間較長,受衆羣體非常明確,爲何尊爲全球第二大院線的內地市場依然是處女聖地無人開墾,版權問題,引進配額問題,相關政策問題也許都是原因所在,歸根結底,還是市場需求問題,天天呼籲建立藝術電影院線必要性的觀衆和真正會走進院線的觀衆畢竟還是兩碼事,這種極爲不明確的垂直羣體,讓很多電影人喪失了邁出關鍵第一步的勇氣。

(文:捉風捕影)

去年由侯孝賢籌備25年之久的《刺客聶隱娘》公映後引起的市場漣漪,如今想起,還是無比尷尬,作爲一部純正的藝術電影在商業院線大規模公映是否應該?連帶的相關明星,製片方大張旗鼓的商業化公關宣傳是否又會誤導部分觀衆?都有待商榷。

首先作爲侯孝賢的影迷們,今生能在影院一飽眼福,當然甚是大幸,但作爲不明所以的路人,在好萊塢慣性故事架構下成長起來的觀衆在沒有任何緩衝的餘地下直接進入碎片化的表述方式,只能叫苦不迭,憤然離場。

這不是侯孝賢的尷尬,這是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影市場與亟待建立藝術院線之間的矛盾,這是宣發方在這片土地上實在毫無辦法不得已而爲之的下下之策。

電影大師侯孝賢的“尷尬”境地與藝術訴求(影片:《刺客聶隱娘》)

事實上,在北美,歐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都存在着大量的藝術院線,專供藝術電影,小衆電影放映,往往單片放映時間較長,受衆羣體非常明確,爲何尊爲全球第二大院線的內地市場依然是處女聖地無人開墾,版權問題,引進配額問題,相關政策問題也許都是原因所在,歸根結底,還是市場需求問題,天天呼籲建立藝術電影院線必要性的觀衆和真正會走進院線的觀衆畢竟還是兩碼事,這種極爲不明確的垂直羣體,讓很多電影人喪失了邁出關鍵第一步的勇氣。

這也許就是《刺客聶隱娘》在內地市場如此尷尬的根本原因,即使貴爲侯孝賢這種級別的導演,也不能倖免於難,更何況那些獨立電影人,對於這種情況會延續到何時,真是猶未可知。

尷尬境地就先說到這裏(單指內地),接下來簡單聊一聊侯孝賢的一些藝術追求。

電影大師侯孝賢的“尷尬”境地與藝術訴求

電影大師放眼世界影壇亦無幾人可以擔當這個稱謂,侯孝賢名副其實。

提到侯孝賢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臺灣電影大師”“侯氏長鏡頭”等等。侯孝賢被譽爲東方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作爲電影導演的他,從1980年《就是溜溜的她》到2015年《刺客聶隱娘》共拍攝了22部作品,其中14部獲得各類大獎。侯孝賢的電影充滿了鄉土市儈,這種真實的所見即所感與觀衆產生了極爲強烈的情感共振,如亞洲巨擘小津安二一樣,在電影中大量運用長鏡頭的拍攝手法,評論界有一種觀點,認爲侯孝賢電影的最大特色便是簡約主義。

電影大師侯孝賢的“尷尬”境地與藝術訴求(影片:《童年往事》)

在亞洲,候孝賢更是作者電影及獨立影人的一面旗幟,他說對故事沒興趣,抒情是他電影一貫的特質,在藝術風格上,他降低成本,選用非職業演員,採用實景外景,以寫實性手法將普通人的真實生活作近似自然的呈現,而這一美學的代表手法所依賴的靜止長鏡頭,更是被侯推到了極致,臺灣新一代的導演,很多身上都有“侯氏美學”的影子。

電影大師侯孝賢的“尷尬”境地與藝術訴求(影片:《悲情城市》)

1983年4月,由侯孝賢等人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公映並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被普遍認爲是侯孝賢的電影創作進入全新階段的標誌性事件,其後就開始走向國際,逐漸邁入大師級導演行列。

1985執導《童年往事》獲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1989執導《悲情城市》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3執導《戲夢人生》獲嘎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2014年,獲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2015年,侯孝賢憑藉電影《刺客聶隱娘》獲得第68屆戛納電影節和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等等一系列榮譽。

電影大師侯孝賢的“尷尬”境地與藝術訴求(影片:《戀戀風塵》)

在藝術電影領域,風來它自己的飄動,然後那個光線,你會選擇那個光線的走向,我的注意力都在這種生活的狀態跟細節的變化這裏面,去找到這個底子,底色是那個味道,侯孝賢如是說,應該講,這是從實際出發獲取的一種有見地的主張。侯孝賢的影片,依靠厚重的天地,疏離的情感,冷峻的氛圍,通過大量的靜默長鏡頭暗示,不疾不徐的還原出人與物最本真的狀態,已然進入化境。

一個導演一輩子堅守一種類型風格,一種拍攝手法,一種美學追求,是在極高的藝術涵養下登峯造極的表現,無疑,侯孝賢做到了。

電影大師侯孝賢的“尷尬”境地與藝術訴求(影片:《風櫃來的人》)

小結:版權,引進配額,相關政策,市場需求,這些阻礙中國建立自己藝術院線老生常談的問題何時能夠解決,何時才能夠真正避免諸如《刺客聶隱娘》,《三峽好人》等影片陷入的尷尬境地,退一萬步來講,就算征途遙遙無期,侯孝賢及衆多的作者電影人對藝術的上下求索,也已通過他們大音希聲的作品,對自己,對觀衆有所交代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