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博覽雜誌藝術副主編魏三軍推薦)2019年冬月,天氣晴朗,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何君文化委員會副祕書長、河南融合國防教育發展中心理事會副會長何磊等人,不遠千里再臨湖南湘潭,與當地著名文史專家何歌勁、劉安定兩位老師到雨湖區窯灣陶公山,祭拜其先祖何騰蛟公瑩冢(明末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兼五省總督師)。洗手進香後,矗立於陶公山頂,遠望滾滾湘江水,與兩位老師暢談起了湘潭的歷史文化及騰蛟公的不凡事蹟。

據歌勁老師講述,騰蛟公原祖籍浙江山陰縣峽山村(今浙江紹興峽山),明朝中葉祖上五世(文希公)戍邊定居貴州黎平衛繁衍開支。其祖父志清曾任四川開縣主簿,告老返鄉創辦黎平南泉山天香書院,其父東鳳曾任雲南楚雄州學正,後返鄉任教成爲當地一代名紳,爲黎平及周邊地區培育出衆多士人豪客,騰蛟爲其一,最終成長爲明末重臣,更是成爲史料有記載僅有的兩位封王何姓之一(明永曆帝追贈:中湘王,另一爲宋代:清源郡王何執中)。騰蛟公而立之年步入仕途不久,即逢明末亂世,從一介書生隨時勢鉅變的需要,逐步成爲當朝的高級軍事主官,在抗擊匪患以及後來帶領南明數省軍民浴血抗清數年,1649年春在湘潭被俘,絕食七日寧死不降,英勇就義。其忠貞愛國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探究和勵志學習的!

數百年來,湘潭地方的人民還仍然非常敬仰騰蛟公和傳誦他的英烈事蹟。民國初年,有仁人志士修繕騰蛟公位於陶公山的瑩冢,並題詞題字於崖石之上,保存至今。2106年,湘潭市政府改造窯灣周邊歷史文化古建,修繕陶公山兩座歷史名人(晉代陶侃、明代何騰蛟)陵園,着力打造出集豐富歷史文化展示、愛國教育主題、現代休閒娛購樂等綜合一體的湘潭窯灣歷史文化景區,對陶公山陵園這樣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的遺產,起到了有力的保護和宣傳作用。

安定老師說,騰蛟公被贈封爲“中湘王” 諡文烈,實際上就是我們湘潭的“王”,因爲湖南稱爲三湘大地,而湘潭就是“中湘”,這也是我們湘潭市的榮耀。騰蛟公的“投筆從戎”“浴血抗清”“寧死不叛國”的英烈事蹟不僅僅只感染何氏族人,也感染了廣大湖湘地區的人民,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湖南人民前赴後繼的走出家園,投身於時代變革之中的愛國情懷,千千萬萬的湖南人從軍從政,造就了自清代到新中國建立以來“無湘不成軍”“無湘不立國”的湖南奇蹟!

聽着兩位老師娓娓道來騰蛟公波瀾壯闊的光輝人生歷程,回想起2016年初次來祭拜騰蛟公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看着三年來窯灣歷史文化景區的規模化建成及陶公山瑩冢的煥然一新,感到甚是欣慰。“襟裾羞左祍、肝膽照中湘”兩句湘潭人民的評價,也正是對騰蛟公浴血抗爭、鞠躬盡瘁的精神給予的至高敬意和哀思寄託!告別兩位老師之時,甚是不忍離別,也叮囑了相互的心心之約。冬日豔陽下,望着遠處巍峨的衡山,一行人順江而下至衡陽而去!

何騰蛟簡介

何騰蛟(1592年—1649年),字雲從,貴州黎平府(今貴州黎平)人,明末重臣,先後經歷明崇禎、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曆等朝爲官。自1621年黎平鄉試中舉,先後任職山西榆次教諭、山西介休、汾陽、河南南陽等縣令;1638年調北京大興縣令及兵部職方主事;1644年任湖廣巡撫。1645年任南明隆武朝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兼豫、楚、秦、蜀、粵五省軍務總督師。聯合李自成舊部農民軍轉戰大江南北,共同抵禦清軍。1647年永曆朝,拜爲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守全州取得大捷,擊退了清軍,收復湖南大部。1649年春,因奸細出賣在湘潭被俘,清軍親王阿濟格以黎平被俘的何騰蛟數十口家眷爲要挾勸降,騰蛟不從,絕食七日寧死不降,留絕命詩後遇害於湘潭大橋埠。詩曰:

天乎人世苦難留,

眉鎖湘江水不流。

煉石有心嗟一木,

凌雲無計慰三洲。

河山赤地風悲角,

社稷懷人雨溢秋。

盡瘁未能時已逝,

年年鵑血染宗周。

湖南各郡縣百姓聽說後莫不流涕哀悼。明永曆帝得知這個消息後令三軍縞素,望祭痛哭多次予以祭奠,並追贈騰蛟“中湘王”諡文烈。設位於肇慶天馬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