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都市产业主阵地,

  今天,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大会召开,

  发布——

  《关于深化产业培育

  实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该政策共18条,

  包括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

  每年设立2亿元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

  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

  支持企业集群发展等内容。

  “

  “走创新驱动产业培育之路,是应时之举、顺势之为。”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紧围绕省委和市委提出的产业发展战略,打造一批梯次递进、成长有序、生态良好的企业群落,把产业孵化培育作为转型发展的“生命线工程”。

  政 策 亮 点

  成都高新区力争用三年时间,

  打造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20家,

  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

  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1000家、瞪羚企业150家、

  独角兽企业10家、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5家,

  以本土企业培育发展塑造高新名片,

  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政策提出,对首次认定的种子期雏鹰企业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被认定为一年爆发式增长、三年复合高增长、五年连续增长的瞪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独角兽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100万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支持瞪羚企业持续增长,连续被认定为瞪羚企业的,给予企业最高1000万元奖励;支持独角兽企业提升效益,对符合条件的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企业,对企业管理团队或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行业整合。

  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新经济产业规模达3300亿元,已培育出30余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60余家瞪羚企业。

  此次出台的产业培育政策提出,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重点对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进行市场化投融资扶持;每年设立2亿元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对技术领先、市场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首台(套)新产品新技术,经认定后,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

  “

  “我们将围绕企业发展不同阶段进行企业培育,加快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三年时间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150家、独角兽企业10家、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5家,以本土企业培育发展塑造高新名片,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打造中国独角兽新摇篮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作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区域,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新经济产值规模达3300亿元,已培育出30余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60余家瞪羚企业。

  作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区域,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新经济产值规模达3300亿元,已培育出30余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60余家瞪羚企业。日前,酒饮销售平台壹玖壹玖获得阿里巴巴集团20亿元战略投资,晋升为新零售独角兽。这也是继新潮传媒、医云科技之后,在成都高新区诞生的第3家独角兽企业。

  成都高新区正着力打造中国独角兽新摇篮。今年5月,成都高新区召开独角兽梯度培育计划发布会,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精准施策,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支撑、人才赋能、专业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和支持。

  产业培育政策提出:

  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重点对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进行市场化投融资扶持;

  每年设立2亿元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对技术领先、市场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首台(套)新产品新技术,经认定后,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对“四派”人才提供“三五”支持

  2017年,民营企业占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98%,近3年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数占全省总量的95.8%。总量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民营经济的分量也越来越重。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两万亿”大关,达20738.9亿元。

  在成都高新区,大量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数据显示,2018年1-9月,成都高新区新增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8000家,同比增长80%。新增估值过亿企业10家、种子企业160家;新增销售收入首次过千万元企业71家,其中,过5000万元企业2家、过2000万元企业23家。新增培育拟上规入库企业61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15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100家。

  11月20日,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发布“双百“榜单,对全省10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和100户优秀民营企业进行表彰。其中,成都高新区10位企业家和9家企业上榜。

  同日,2018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暨明日之星榜单发布,成都8家企业上榜“中国50强”榜单,这8家企业全部来自成都高新区。

  创新热潮涌动的背后,是创新创业服务的持续发力。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个西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相继制定出台“双创新政十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6条”“金融新政20条”“金熊猫人才计划”等政策,构建“大孵化”体系。发挥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推行“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放管服”改革等多项制度改革,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打造西南首家连接海内外的连锁型高新技术服务超市,通过聚集政府、高校院所、市场机构等高新技术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自选式、便利式的专业服务。

  数据显示,2018年1-9月,成都高新区新增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8000家,同比增长80%。新增估值过亿企业10家、种子企业160家;新增销售收入首次过千万元企业71家,其中,过5000万元企业2家、过2000万元企业23家。新增培育拟上规入库企业61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企业15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100家。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个西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相继制定出台“双创新政十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6条”“金融新政20条”“金熊猫人才计划”等政策,构建“大孵化”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共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3个,孵化载体总面积达430万平方米。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产业培育政策提出,对经认定的新建孵化载体,每年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分别对5000平米以下和以上的前五名,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支持;鼓励楼宇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经认定后,每引进一家给予楼宇运营方10万元一次性奖励。

  “

  “我们将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需求,加快建设涵盖全链条的孵化载体,打造一批‘投资+孵化’‘龙头企业+孵化’‘新型研发机构+孵化’等特色载体,提高载体专业化服务效能。”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

  培育产业生态圈

  如何更好服务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高新区打破传统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探索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今年9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成都高新区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正式揭牌,业界共治理事会成员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构成,与新经济发展局共同负责区内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企业服务、品牌推广和项目论证评估等工作,促进区域内市场主体从被管理、被服务的对象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

  “业界共识”的内涵,是政府、市场、社会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国际实践看,“业界共治+法定机构”治理模式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典型者如新加坡、香港等取得了卓显成效。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传统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存在三个痛点,政府掌握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却难以动态精准掌握企业需求,更难以持续专注于某一领域发展;企业熟悉产业实情,洞悉自身痛点,但企业间联络分散,缺少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社会中介资源丰富,但供需对接难、交易成本高,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成都高新区找准痛点、精准施策,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思维和模式,将“业界共治”理念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中,通过成立大数据和网络安全业界共治理事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推进和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为充分赋能业界共治理事会、培育产业生态圈,此次产业培育政策提出: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对构建重点产业生态圈给予每家业界共治理事会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用于开展规划编制、企业服务、项目促进、生态营造等,支持产业生态圈企业集群发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