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喝酒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排出量增加,以及引起其他血管收缩物质的释放增多等因素,导致血压升高。2、钠离子会导致儿茶酚胺等缩血管因子敏感性增强,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引发血管过度收缩,血压升高。

一提起高血压,很多人会把它和中老年人划等号。

但是,据最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高血压渐渐呈现年轻化,甚至低龄化的趋势。

高血压一经发作,基本上需要终身服药。怎么预防高血压,成为全民关注的事情。

高血压的“祸根”找到了,不只是盐,提醒:3种家常菜别再吃了

食用盐分过多是诱发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1、钠离子滞留在体内,会导致血容量增加。同时引发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管腔狭窄,血液流经内外阻力加大,血压升高。

2、钠离子会导致儿茶酚胺等缩血管因子敏感性增强,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引发血管过度收缩,血压升高。

3、血液中钠离子增多,钙离子也会相应增加,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因钙离子浓度升高而肿胀,血压升高。

除了食盐,这3种家常菜也要少吃

第1种:咸菜、腊肉等腌渍菜

这类食物的主要特点就是盐分多、易储存。

但是长期食用,也会导致盐分摄入过多,引发血压升高。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的盐分摄入最好控制在6g以内,其中,就包括这些高盐食物中的盐分。

第2种:炸鸡、烧茄等过油菜

这类食物的主要特点是:含油量较大。

长期食用会导致血液中油脂含量过高,不仅会增加血脂浓度,还会加速动脉斑块的形成,堵塞血管。

心脏为了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会加足马力,结果泵血压力加大,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食用油在反复的加热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对血管有损伤的物质——反之脂肪酸,引发血管壁内皮组织受损,加速动脉硬化,不利于血压的控制。

第3种:肥肉、红烧肉等肉菜

这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和胆固醇,长期食用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含量飙升。

这些物质容易在血管壁沾黏,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通。

血压升高,身体会出现6处异常,占一个也得警惕

1、头痛:部位多在脑后,同时并伴有恶心、呕吐感。

2、耳鸣:高血压患者会出现双耳耳鸣,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3、头晕:血压波动就会造成血管抑制性头晕,这一症状在女性突然下蹲或起立时表现更明显。

4、失眠:高血压引起的失眠,多表现为睡眠不踏实、入睡困难、噩梦多、易惊醒。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5、肢体麻木:手指、脚趾会出现麻木感,活动受限,甚至会出现蚁行感,麻木感甚至会蔓延其他部位,严重者会造成半身不遂。

6、心悸气短: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

日常降血压,做好4件事,血压稳如山

第1件:正确喝水

人体65%~70%都是水,因此,正确喝水,对血管疾病来说,有改善作用。

保护好血管,在喝水时,最好加入一些小植物,利于清除血管垃圾,对心血管有益处。

如将念露菊、山楂、枸杞按3:2:2比例搭配,分别含抗氧化物解脂酶、硫化物、枸杞素,均衡摄入利于血管健康。

其中,念露菊含抗氧化物解脂酶,是目前人体很缺乏的一种营养素。每天适量补充,利于调节血脂、血压,清除血管内垃圾,保护心血管健康。

第2件:少碰烟酒

烟叶内含有尼古丁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喝酒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脏排出量增加,以及引起其他血管收缩物质的释放增多等因素,导致血压升高。

第3件:勤测血压

定时监测血压可随时掌握血压波动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测量血压最佳时间是早晨起床后一个小时内,或晚上休息前测量。

早上测量,要在排尿之后早餐之前进行,如果患者平常服用降压药,那么需要在服降压药之前测量;

晚上测量,最好在睡觉之前进行,保证身体跟心情都处于平稳状态,这样得到的数值才是准确的。

建议,每天同一时间测量。

第4件:按时服药

高血压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

服药时要注意:

1、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不可私自加大药量,以免血压下降明显,引发脑供血不足。

2、睡前不建议服药,高血压患者大多动脉硬化严重,睡觉时血液流速过慢,会刺激心绞痛、脑血栓出现。

3、服药要有规律,血压下降后依然要按时服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