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城”建设新添一处“书香”景观

李铭汉故居修复保护建设项目计划明年5月竣工

本报全媒体记者李林山 刘爱萍

守护三千年的历史记忆,在古凉州这片土地上,自古人文鼎盛,文脉绵延,在推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也培育了千百位载入史册的文化名流。李铭汉,武威一中前身雍凉书院的首位山长(相当于校长),著有史学名著《续通鉴纪事本末》110卷。“李铭汉故居”,在这个院落,在清末民初以其雄厚的“家学”驰誉西北;院落的三代主人,更是以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令人们赞叹不已。

下碱丝缝墙砌砖柱

2018年10月5日,李铭汉故居保护修复建设项目开工,计划于2019年5月竣工。工程将遵循“修旧如故”原则,着力保护历史风貌、保存传统格局、延续城市记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根脉。11月15日,武威一中校长李万忠欣喜地对记者说, 李铭汉故居与武威一中几步之遥,渊源深厚,它的修复建设不仅能助力我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武威“文城”建设新添一处“书香”景观,也会在一以贯之地弘扬传承凉州文化、尊师重教等方面树立标杆。

“李铭汉故居”缘何而来,工程进展如何,未来会变成什么样?11月15日,记者走访项目建设现场及相关部门。

李铭汉故居过厅人视效果图

院落曾槐荫生香

祖孙三代同案共读

武威城区一中巷东口附近,有一处距今200多年的古建筑院落,它就是光绪年间翰林院庶吉士、进士李于锴的祖宅。因这个院落里出了翰林,百姓直接把它叫“李翰林家”。此院现名“李铭汉故居”。清末的这个院落是名符其实的“书香之家”。

“李铭汉故居”的前身是明代万历年间“边将之冠”、甘肃镇总兵达云的“宫保第”。达氏府邸最早在永乐年间就开始修葺,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由达云最终修建成“宫保第”古建筑群落。“宫保第”分南北两部分,重楼连宇,中间以天桥连通,南部靠近城墙处,造有帅府教场一处,周回二里,旁有戏楼、鼓楼、点将坛。帅府教场东有达家井,建筑花园一座,植以时卉名花。帅邸楼建在花园与教场之间,是达云、达奇功先后寝住处。北部建五进深的家眷楼馆,皆为双层歇山顶建筑。街两边建有双层出廊三十余楹大商号,达氏家丁及族人自营有米面市、菜市、布市、杂货市等,还有火器坊、染坊、酒醋坊等家族企业。其东北,杨嘉谟家族也连街为府,建造杨府街“宫保第”,规模也是空前之大。明代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的凉州,南北两座“宫保第”是凉州城的重要建筑群。

院落北侧鸟瞰效果图

清代道光年间,武威副贡生李铭汉从达云后代处购买达氏“帅邸楼”和花园部分,进行翻修,改为精巧宅院。 光绪十七年(1891年),84岁的李铭汉逝世,他的次子、年仅18岁的举人李于锴带领家人发丧后,即将后院改为祠堂,供奉李铭汉牌位。守孝三年,李于锴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赴北京参加会试取得京城甘肃籍朝官的印结,租宿山陕会馆苦读。次年三月初九日,参加乙未正科会试。四月初九日,金榜题名。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得3甲第26名进士。五月,被光绪帝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批翰林中,大多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各省举人的组织者。李于锴的同学康有为是2甲46名。

《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四月,光绪帝“引见”李于锴等“乙未科散馆及补行散馆人员(相当于翰林院结业)”,下旨将李于锴等18人“俱著以知县即用”,李于锴被用为山东蓬莱知县。随着李于锴步入仕途,李家的宅院自道光时期修葺以来,再次补修。光绪三十年,李于锴寄资补修的宅院颇具规模:有北向歇山顶式大门,前院为大门院,院西有二门,二门内分里外两院,为住宅区。祠堂后为花园,内有花厅三间。走廊、庭院、花园排布错落有致,成为当时武威城的名宅。

李于锴的次子李鼎文在多处文章里回忆,在他家宅院中,有一棵高大的古槐,槐荫生香,它是李氏三代学人学术精神的象征。李于锴把书房取名“古槐堂”,李鼎文也取书斋为“梦槐庵”。

德行高尚重学问

父子两代写就史学名著

李铭汉,字云章,他的受业师是著名学者张澍。林则徐朋友陈世熔任古浪知县时,闻听他的才名,亲自写信邀请李铭汉到古浪县衙去当面受业。在古浪五年,受到陈世熔的教益甚大,林则徐被贬去新疆,经过古浪县境,李铭汉还跟随陈世熔赶到黑松驿迎接。

李铭汉爱读书,武威进士尹世阿自江西罢官归,家中藏书甚多,达十余万卷,他经常去尹家借书阅读,向尹请教。尹询问他学习的志向,他以“实事求是”回答,受到尹的夸奖。李铭汉是甘肃有名的学者,虽以布衣终其身,但德行高尚,学问渊博,学问以经世致用为宗,经史辞章之外,旁及天文、算法、舆地、兵农,“凡有关国计民生者,不靡详究”。他用几十年时间潜心创作《续通鉴纪事本末》,临死时,该书只完成89卷。他以未能写完该书为恨,临终拉着李于锴的手,反复叮嘱儿子要把书接着写完。李于锴继承父亲遗愿,在山东蓬莱当官闲暇之余,奋力创作,终于完成了后21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续通鉴纪事本末》刊刻问世。

《续通鉴纪事本末》是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宋、辽、金、元史。它将这一时期四百年之间的史事,概括为110件大事。始于宋太祖代周,终于明玉珍据蜀。如王安石变法、贾似道误国之类大事,都有专章叙述,是清末民初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史学名著。1936年,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森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续通鉴纪事本末书后》一文,呼吁重印此书。

上世纪30年代,中国一批学者纷纷著文表达对李氏家学的羡慕和崇敬。著名历史学家汪辟疆概括说:李氏家学有“三个特点”,其一,是取师纯正;其二,学求致用;其三,对“天下之达道”的笃信和挚守。

三代学术家庭

德艺双馨美名扬

李于锴有两个儿子,长子李鼎超,次子李鼎文。李鼎超(1894-1931年),字酝班,10岁随父至山东蓬莱开始读书,13岁至沂州(今临沂)系统地学习“中学”(经、史、子、集)和“西学”(英文、算学、物理、化学、博物诸科)。1912年,20岁的李鼎超随父返回故里,潜心研究国学。1929年春,他赴至兰州任甘肃省通志局分纂。其后,又在兰州中山大学讲授文字学。1931年春,以无党派人士被选为国民会议代表,赴南京参加了国民会议后,病逝于上海医院。著有《陇右方言》。

李鼎文教授,字献甫,1919年5月16日生于甘肃省武威县。他5岁丧父,13岁丧兄。与生母相依为命。他没有上过小学,13岁以前,由长兄鼎超言传身教。1949年,在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四年级插班,次年毕业,任教于武威师范。1956年调甘肃师专(校址在天水)任教。1957年,甘肃师专合并到西北师院,他随即到西北师院任教,任中文系副教授、教授,1987年退休。2014年4月18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医院逝世,享年96岁。

李鼎文与郭沫若发生过一场学术争论。面对学界泰斗的如椽巨笔,李鼎文也撰写了《〈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作的吗?》(《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59年6月14日)。他的学术观点 ,马上得到一些著名学者的响应;同时,高亨、萧涤非、胡念贻等学者先后著文,从不同角度肯定补充郭沫若的观点。这场学术争论,成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从1956 年到2003 年,李鼎文分数次将家藏19704 册书籍和186 件文物全部捐献给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博物馆、河西学院等单位。还分三批向原武威地区档案馆捐赠书籍、手稿、照片、书信、证章等共127册(件)。 李鼎文此举,在上世纪末屡屡引起古玩界的震惊。他捐出的图书中,有不少明清两代的善本、稿本,有的是绝版孤本,每一件估价均在数万至数百万元间。其中有林则徐题记的陈世熔《求志居诗稿》稿本,有张澍手批、章炳麟手校的《潘挹奎文稿》稿本,还有丁以此手抄的李铭汉《尔雅声类》稿本等,尤为珍贵。他家收藏的古玩有186件,后来也全部捐献给国家。

修旧如故

让名人故居得到有效保护

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符号和文化名片,是留住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11月15日,记者走进项目修复保护现场,工匠师傅们正忙着进行下碱丝缝墙体砌筑、上堂屋立柱板瓦包柱、对丝缝墙大青砖、上堂屋飞椽剔槽嵌补等。正在打磨丝缝墙大青砖的王师傅说:“你摸摸这些青砖,手感是否有一种手扶丝绸的感觉,面如丝绸,棱线笔直,角度精准,修旧如旧,力求保持原貌。”上堂屋立柱板瓦包柱的刘师傅怀着敬畏之心说:“处理基层→抄平放线→选材试排→粘贴石瓦→清理嵌缝,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马虎,李铭汉是咱武威人的骄傲,现在有机会做其故居的修复工作很骄傲。”

施工现场

该项目负责人刘洪告诉记者,该项目保护维修范围主要包括:堂屋、一进院东厢房、西厢房、过庭、二进院东厢房、西厢房、大门、后花园、院池及相关附属设施、周边区域硬化、绿化。目前,工程已完成后花园及上堂屋、二进院基础土方工程,以及上堂屋望板、沓板、飞缘、檐缘标号、拆除和码放工作。

来源:武威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