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關於家暴,你必須認清的事實

作者:曾旻

來源:壹心理學院Pro(ID:yixinlicia)

今天的微博熱搜上出現了這樣一條新聞。“消失”很長時間的蔣勁夫在微博發文,承認自己的家暴行爲,並表達自己的歉意。

一時間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有人評論說這是“第一個承認自己家暴的男明星”。

01

“在我的認知裏,

家暴這種行爲是改不了的”

“在我的認知裏,家暴這種行爲是改不了的。”在蔣勁夫家暴的新聞裏,有人是這樣評論的。

有一句流傳很廣泛的話:「太多事實證明,家暴只有兩種:0 次和無數次。」

今天我們談談家暴這個事件本身,以及這兩句話的心理學意義。

所謂家庭暴力,是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以身體上的毆打與殘害,或是精神上的傷害與摧殘的行爲,它眼中損害受害者的身體,並帶來精神上的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

暴力作爲一種野蠻行爲,它本身具有生物性,其實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一步步將我們人類動物性的一面逐漸隱匿,將和平與友好的一面展示出來的過程。

02

暴力是人類動物性的一面

社會心理學家埃利奧特·阿倫森有一部很出名的社會心理學教材《社會性動物》,這本書認爲人類具有社會性和動物性的雙重屬性,文明的進展其實就是不斷提升人類的社會性,削弱或隱藏動物性進化而來。

可是,我們依然會發現,人類動物性的那一面無論怎樣削弱,都無法根除,那是人類存在的一種基本屬性。

早期心理學理論中,弗洛伊德認爲,人類天生具有生存本能和求死的本能,而死本能正是人類攻擊性的驅動力。

弗洛伊德認爲,如果人們不能通過合理地方式將攻擊性的能量釋放出來,它就會像往氣球裏充氣一樣,由於壓力過大而產生某種爆炸。

而當前的社會心理學家普遍持有這樣的觀點,攻擊性源於人類的進化,而且由於其生存價值而一直保留了下來。

如果站在歷史學家的角度,回看人類歷史,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重大的歷史事件都包含着殺戮和戰爭。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家暴的施害者,他們不過是釋放他們的動物天性。這種天性的釋放,不論性別,而是個體社會性和動物性博弈的結果。

當在家庭的互動中,人們的社會性有所削減,動物天性被釋放出來時,暴力就可能發生。今天是蔣勁夫,昨天是張雨綺,前天有許凱,明天、後天或許還會其他人。

03

社會性是如何被削弱的?

從弗洛伊德的死本能出發,我們瞭解到人類的攻擊驅力與生俱來,但是也並非總是會導致人們的攻擊行爲,由於人類文明的進展,社會性的一面讓人們學會用各種方式來合理釋放我們的攻擊驅力。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這種合理釋放叫做昇華,它是指我們將這種破壞性的驅力變成可以接受或有益的行爲方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失戀後會變得更勤奮,更努力,從而在學業、事業上取得豐碩的成果;相反也有另一些人在失戀後,會不斷糾纏,甚至以死相逼。

這種不同的選擇,就是死本能中攻擊驅力的不同表達。前者將這種驅力釋放到了社會讚許的事務上,而後者卻將攻擊釋放在遭受挫敗的對象上。

當這種對象是家庭成員時,家庭暴力就產生了。

在家暴施害者的團體治療中,很多人都暴露了他們在實施暴力之前,感受到的嚴重挫敗感。

換句話說,在家庭成員的溝通中,使用社會性、文明性的語言無法達成自我的目標時,人們遭受的挫敗感會驅使他們削弱自身的社會性,而暴露出自身的動物性。

04

爲何家會傷人?

在中國,家庭暴力的發生率爲29.7%—35.7%,受害者多半爲婦女,近年來老人、兒童和男性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家暴的頻頻發生,總令人無奈,爲什麼暴力總是容易出現在家庭中?

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人們陷入戀愛和婚姻的過程驚人的類似,他們總是經歷一個固定的步驟。人們總是容易和相處日益頻繁,交往時間更長的對象陷入愛河。

在這個過程中:

第一步人們會逐漸尋求對方更多的陪伴,在時間上要求更多。

第二步人們會相互透露自己的隱私,在個人信息上要求更多。

第三步,人們開始有一些身體方面的親密,在接觸上要求更多。

第四步,人們彼此分享積極或消極的情緒感受,在情感上要求更多。

第五步,人們在對雙方的關係目標上逐步達成共識,在目標和價值觀上要求更多。

第六步,雙方的行爲反應越來越相似,心理幸福感與這段關係更緊密聯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要求更多。

最後,人們把雙方看作一對情侶或家人,不再是獨立的個體。(韓卓, 2018)

這個過程,是逐步讓渡自我,融合進兩個人的關係的過程,這是一種個人邊界的逐步弱化。情侶或夫妻漸漸地不再說“我要如何”,而更多會說“我們要如何”,他們會把雙方的共同意志,當作自我的意志。

於是,當情侶或家人之間發生矛盾和分歧時,就像是我們自己和自己的另一部分發生了衝突,我們總會期望家庭這個整體是一致的,於是消滅另一方的意見成爲了一種解決方案,在內心激起巨大的衝動。

當溝通不能說服和控制對方時,憤怒的情緒就激起人們的暴力行爲。

所以,我們看到,那些在溝通中,越是感覺到挫敗的人,越容易激起憤怒,那些情緒調節能力越是低下的人,越容易在憤怒時發動攻擊行爲。

而這一切都源於他們完全地將家庭視爲自己,把“我們”當作“我”。於是,衝動和暴力之後,他們會用更強烈的方式去道歉,去挽回,因爲他們感覺到自己傷害了自己的另一部分。

這就是爲什麼說「家暴只有兩種:0 次和無數次。

05

如何識別、預防和應對家暴

這麼說來,似乎家暴是一個很難改變,深入到基因的人類特質。但同時別忘了,人類同時也有社會性的一面。

對於個人來說,社會化是否良好,是識別一個人是否可能家暴的重要因素。

對於一個社會來說,社會規則和援助是否健全,是這個社會的社會性體現。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面對家暴,人們可以尋求警察的幫助,公權力對家庭暴力的干預和民事權利的救濟是比較健全的,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警察具有非常重要的職責。

美國民間反家暴、爲受害者提供援助也有非常廣泛的運動,早在1974年,美國就出現了第一個專門爲被毆打婦女成立的庇護站。

在中國,公權力對家庭的介入變得困難很多,在2014年我們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從預防、制止到懲罰,全面地去防治家庭暴力的產生。

可是東方文化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阻礙着這一進程人們常說“家醜不可外揚”,集體主義的文化,讓我們更傾向於把家當作“我”的一個更大的外延。

於是,家庭的矛盾就變成了“我的問題”,對於遭受家暴的恥感,讓我們難以去尋求外部的干預和幫助。而外部的力量也常常以“一家事是一家事,別人的事別多管”而退而卻步。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第十二條:

監獄、看守所、拘留所等場所應當對被判處刑罰或者被依法拘留、逮捕的家庭暴力加害人依法進行法制教育、心理諮詢和行爲矯治。

人的社會性需要通過心理諮詢和治療來進行矯治,因爲研究發現,在家暴的實施者中,人格障礙佔1/4,其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和衝動型人格障礙居多。

其他可能引發家庭暴力的問題中,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和經前期綜合症等都很常見。

社會的社會性,可能是一個更加任重道遠的話題,在法律先行的情況下,人們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對於家庭的觀念都需要變得更具有彈性,才能夠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真正能夠執行下去。

參考資料:

E.阿倫森, 阿倫森, & 邢佔軍. (2007). 社會性動物.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韓卓. (2018). 0基礎入門心理諮詢:發展心理學. 廣州:壹心理學院Pro.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