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尔眼科: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发布

(健康时报记者 魏雅宁)11月18日,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联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共同发布《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该报告指出应从孩子的用眼距离、用眼时长、用眼时环境光照的强度、户外活动时长和用眼角度五个维度科学防控近视。“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全球之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介指出。

杨智宽教授现场发布报告

此次《大数据报告》是依托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产品“云夹”,在两年多的时间中对22911名6-17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进行用眼行为数据搜集,获取1.8亿条有效数据。

《大数据报告》显示,目前仅有45.4%的学生用眼距离大于一尺,28.3%的学生用眼距离甚至低于20cm;83.2%的学生单次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长超过40分钟,其中超过120分钟的占到53.5%;仅有6-9岁的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长达到1小时,10-17岁的学生活动时长均不足1小时,且年龄层越大,户外活动时长越少;标准用眼角度为±5°以内(保持上半身直立、目光直视的正确坐姿),但多数的学生在1天的用眼行为中,98.3%的用眼角度时间在±0-15°之间,1.7%的用眼角度时间超过±15°,属危险用眼行为;33.7%的学生在环境光照不足200lux下用眼(标准用眼光照环境:室内除房间正常光源外,还需补充一个台灯光源)。

此外,《大数据报告》还显示,一二线城市学生比其他城市学生用眼距离更近、用眼时间更长,阅读环境光照更好。在周六日,学生用眼距离比在校期间更近、阅读环境光照更暗、户外活动时间更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组长、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教授表示,研究青少年用眼行为的地域、城市差异,可以更好的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地域化地落实国家近视防控工作,帮助父母更有针对性的采取行动,从而更科学地做好青少年近视防控。

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视光学与视觉科学系Kathryn Saunders教授指出,近视的儿童青少年中,约20%日后会发展为高度近视(近视度数≥600),而高度近视可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白内障、黄斑病变、视网膜脱落等。数据统计显示,每100位高度近视患者中至少有一位会因高度近视而致盲。

“通过一系列科学检查,确定近视度数增长的主因,再通过云夹监测的用眼行为报告制定个性化近视防控方案。爱尔眼科正在把近视防控推向个性化诊疗新时代。”杨智宽教授如是说。

历时5年研制“云夹”,使其成为世界首款近视眼行为客观监测与干预的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利用完全自主产权的“云夹”作为关键实验设备牵头首个由中国团队主导的六大洲近视眼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依托“云夹”等先进手段明确每个患者的近视病因,进而提供精准的诊疗方案,开启个性化近视防控新时代。

(责任编辑:荆雪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