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生的人间大爱,一万日的诠释与坚守”!这是一个孝老尊亲的感人故事,我们都有父母亲,人人都做到了吗?这种人间大爱的正能量需要传播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了,但人们精神却严重匮乏。河曲县社梁乡这位78岁高龄老人李俊英用她单薄的肩膀撑起了年迈母亲的一片天空。喂药、做饭、擦身、洗脚、剪指甲……李俊英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亲自侍奉在母亲床前,重复着繁琐而平凡的动作,传递着爱的力量。本网特推出王海荣采写的通讯:河曲县社梁乡大孝女李俊英侧记

河曲视窗网特稿(特约撰稿人 王海荣)李俊英的老母亲今年正月离开了人世,享年102岁。在我最初获悉这个新闻线索的时候,我以为102岁的老人依然健在。李俊英也已经76岁了。76岁的女人照顾102岁的母亲,这画面感确实强烈:一位老人照看另一位老人,给她喂饭、翻身、换洗衣服......拍下这些感人的场景,无需多言,图片自己会说话,它会呈现人间这些美好与感动。

然而,老人已逝,略有遗憾。尽管如此,作为“迟到者”,无论是我们,还是他们,都不会因此而放弃对人世美好事物的见证与记录。正如笔者即兴在微信里所言:虽然今天迟到了,但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存在的。至少,当事人基本还在。人在,故事就会继续;人在,孝善就会继续,人在,美好与善良、大爱与亲情就会永远存在,永远弘扬,永远传诵。

百善孝为先。孝老敬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更是营造幸福家庭的重要基石。有这么一位76岁的老人,她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道,用10000多个日夜的坚守,谱写了一曲感动乡邻,感动周边县市的的孝德赞歌——她就是山西省河曲县社梁乡木柯桥村的大孝女李俊英老人。

李俊英就住在河曲县社梁乡木柯桥村。听朋友说了李俊英的感人故事,再看到朋友父亲为李俊英写得感人事迹材料,我决定和他们前去拜见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孝女。一路上,他们依然激动地跟我说着李俊英侍奉母亲三十余载的感人故事,点点滴滴,聆听着,感受着,我竟然也迫不及待的想见到这位已经76岁高龄的李俊英。

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多半向阳卧在半山坡,山大沟深,远远在山梁上能看见木柯桥村了,但要靠过去,还需要继续翻梁,下沟,爬坡,才能到。头几天,下过一场大雪,街上雪的痕迹了无踪影,这场雪却在人迹稀少的山梁和村庄毫不客气地留了下来,看样子,这个冬天不计划早早离去,这样的雪,当地人把它叫作“坐冬雪”。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无论好事坏事,在这样偏远的山村里基本出不了门,也出不了村,传千里更不可能。然而,李俊英孝敬娘亲几十载还是让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最初,以口碑的形式慢慢扩散,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经常提及点赞的桥段。

“你先看看这个。”

车上,袁水水从口袋里掏出折叠的几张纸,递给我。袁水水是义门镇暖泉村人。他和大孝女李俊英是亲姑舅。也正是他和李俊英同年相岁,一路走来,他最清楚,也最了解李俊英的这一生是怎么走过来的,她伺候照应娘亲的生活点滴,袁水水也是感同身受着。

1944年8月22日李俊英出生于河曲县东南山上的小山村社梁村。该村地处山高沟深、梁峁纵横、很早以前吃水贵如油,是典型的“十年九不收”的地方。又逢日寇侵犯、军阀混战的动乱年代,山民们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艰苦生活。

李俊英是母亲生的第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妹妹因贫病交加夭折。母亲再没生育,膝下无子,逢人哭诉自己命不好,以后没个养老送终的。整天愁眉不展,以泪洗面,哭坏了双眼,视物模糊。

李俊英从懂事起就对母亲说“我将来一定要赡养双亲,养老送终”。

不想母亲撇着嘴头摇的拨浪鼓一样说:“灰土打不得墙,好女养不得娘,我们可不指望你养老送终”。无奈在本村抱养了一个男孩,含辛茹苦抚养了十八年,“物归原主”了。

父亲去世后李俊英和丈夫柳占伟借钱三百多元安葬了父亲,紧接着,时年45岁的李俊英就把年迈的母亲从娘家接到了婆家,接到了木柯桥自己家中,自今三十一年,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侍奉照应着老母亲的起居饮食,直到生命的最后。

李俊英和丈夫柳占伟专门为母亲在自己院内坐西向东䃠了一孔十几平米的砖窑,油漆粉刷一新,住着冬暖夏凉,干净舒适。由于母亲行动不便,离窑洞往南四米处建了一个专用厕所,以便母亲如厕。

李俊英同时照顾母亲、婆母两个老人,还有自己的四个孩子。起早贪黑种地,不辞辛苦养猪养羊,农闲时还赶着骡子车到十里外的村子卖碗托,扶老携幼,艰苦度日。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爱是最长情的守护,爱是最平凡的细节,爱也是最强大的坚持,细微处见真情,点滴处见感动。母亲在九十二岁时突然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李俊英早上给母亲饮豆奶粉加白糖,用拔了针头的医用注射器从碗里抽出再注入母亲嘴里,温度务必适当,既不能烫,又不能凉。鸡蛋兑水适量加盐炖羹,用小匙喂食,再吃些窝瓜、山药、红薯之类的食品。

母亲没有牙齿,吞咽缓慢,在这时候自己赶紧扒拉着吃两口饭,等给母亲喂完了,自己也就吃饱了。中午和晚饭先喝一小袋豆奶粉,再给吃些稀饭、面类等食品,尤喜吃油糕,一顿吃两个。有时候,母亲吃不下,李俊英着急上火,不知该如何是好,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老母亲顿顿吃顺口,顿顿吃得饱。

每天下午三点、晚上十二点,李俊英老人总要听着早已经调好的闹钟铃声,按时按点再给老母亲各饮一次果珍或婴儿营养粉。她怕母亲起褥疮,每三个小时就得翻一次身。为了照顾方便,李俊英和母亲同睡一炕。小便失禁,放的尿布要定时更换清洗。照顾母亲三十余年,自己学会了输液打针以及一般病的治疗和用药。有一段时间母亲每五天就感冒一次。除扎针、服药还得挂吊瓶。

有些亲近的人,看到李俊英自己也已经七十多岁,身体又不好,还有眼上皮肿瘤加白内障等病症,心疼地对她说:“快叫老母亲老去吧,不用给输液了,看把你糙整成个甚了。”

李俊英说:“我妈生在旧社会,吃尽了苦,受尽了罪,把我抚养成人,我岂能见死不救,我于心不忍。虽然我妈不能动不会说话,我也不能让她再受苦。”

有人说:“女儿是母亲最贴心的小棉袄。”这句话一点没错,李俊英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俗话说“人老如小孩”,人年纪大了性格就变得越来越像个小孩。母亲也变成了老小孩,动不动就发脾气,不肯吃药。李俊英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哄母亲吃饭、睡觉,帮母亲温柔地擦身、洗脚。瘫痪病人最容易长疮疖,但是在李俊英的悉心照顾下,母亲虽卧床十年,却从没有长过疮疖,很多有过照顾卧床老人经历的人都由衷佩服她能做得这么体贴,这么细心。

李俊英的母亲自瘫痪后,记忆力也逐渐下降,很多以往的事情都已经不记得了。但她仍然长伴老母亲床边,给她讲述往昔的时光,讲述曾经的点点滴滴,希望能以此留住与母亲一起欢度的美好岁月和温暖回忆。

有时讲着讲着李俊英自己都不禁泪流满面,小时候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养育大,现在这种境况下,更能深刻体会母亲当年的不容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李俊英就是用这温柔而坚强的姿态,守护母亲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丈夫柳占伟78岁,患有阻塞性肺病,呼吸困难,如今耳朵基本失聪,人们说什么,他都听不见。但老两口春种夏锄、秋收冬储,辛勤耕作,种地八亩。纯收入4200元。国家扶贫政策好,转移收入13307.5元。政策性补贴4755.92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孝”的汉字看起来就像孩子用自己的肩膀支撑起老人,正如同李俊英用她单薄的肩膀撑起了年迈母亲的一片天空。喂药、做饭、擦身、洗脚、剪指甲……李俊英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亲自侍奉在母亲床前,重复着繁琐而平凡的动作,传递着爱的力量。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孝女?李俊英用自己的行动改写了错误的论调。久病床前有孝女,患难与共见真情。李俊英老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就是人间感人的故事。李俊英和丈夫柳占伟孝亲侍母三十年如一日,受到四邻村民和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美名远扬。她孝敬老人的故事是敬老爱老的模范,值得我们学习推广。她身体力行,在一言一行中,用自己一个柔弱的女儿身,耗尽半生的汗水、力气、书写了令人感动无愧于天地山河的的孝德故事,为黄土文化、黄河文化、中华孝德文化做了最好的注脚。

李俊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平凡人,就像邻居大娘一样亲切平常,却用三十年漫漫长路的坚持为我们展现了“孝”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孝道、孝善文化的风采。她用爱反哺母亲的养育之恩,用爱践行中华文化、华夏文明的精髓,用爱书写了传统美德的新篇章!

河曲县社梁乡大孝女李俊英侧记

河曲县社梁乡大孝女李俊英侧记

河曲县社梁乡大孝女李俊英侧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