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已經過去了,天貓拿出了2135.5億的成績單,京東的成績也不賴,1598億。這加起來的總銷售額相當於現在一個京東的市值,不得不說咱們中國的消費市場還是頗有活性的。

不過大家發現沒有,雖然表面上的成交額非常好看,記錄也是連破幾個,但是資本市場的雙十一概念股沒有太多的漲幅,甚至有的電商股還出現了下跌的趨勢,這是個什麼情況?

其實,電商的成交額並沒有達到市場的預期,看一下天貓雙十一成交額就知道,10年,11年的增速分別是1700%和455%,而16,17年只有32.35%和39.35%,今年只有26.96%,首次跌破30%的增長。成交額的增速下降,資本市場當然也不給面子。

那這些成交額都跑到誰那裏了呢?

一個是其他的新電商,像拼多多,唯品會這些新興電商品牌紛紛加入雙十一搶奪流量。而這些電商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更會讓人更舒服。比如當年劉強東斥資百億打造自己的物流,很多人都把他當傻瓜,現在京東依靠自己的倉庫和物流,打造的當日達和次日達的物流反而佔了上風;

而反觀這次的天貓,不僅物流跟不上,天天玩一些繁瑣的小遊戲領紅包,優惠又不算特別大,自然流量就跑到人家那去了。

還有一部分紅利分給了誰呢?

還有雙十一也敢打折的實體店。這個就很可怕了,你想,對於實體店來說,質量就是銷量的保證,而在體驗方面,試用商品,觀察質量,即買即走,擁有電商不具備的優勢。敢於線上拼價格,敢於線下拼服務”這些綜合起來,都是很直觀的優勢。

爲什麼消費者會被這些渠道分散了注意力呢?

而最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對價格已經不是特別敏感了。

所以,雙十一其實映射了現在一個消費升級的具象——消費的三分天下——實體店的質量和服務在上等,淘寶京東算中等,拼多多算下等。

價格再也不是唯一的標準,這樣一來,消費者也默默被分爲三類,對服務挑剔的“小資”類,對價格敏感的“持家”類,還有“無所謂我只要快”類型的。您是哪一類呢?

最後,可以預見的是,這種購物體驗的差距會漸漸變成一種現象:以前是,好產品找實體店,好價格找電商。

但現在,只有像盒馬鮮生,像菜鳥驛站,東西好,價格優惠,配送快,這樣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平臺纔是未來所有購物平臺的發展趨勢。您覺得呢?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