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題記:《華陽國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記錄了從遠古到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的巴蜀史事,據其所載:(巴)郡東枳有廣德嶼。

2002前,廣陽島名廣陽壩,舊時的廣陽壩又名廣陽洲、廣德嶼。當地人傳說廣陽島系大禹所造!

四千多年前。蕭瑟的深秋夜晚。江州地界長江南岸塗山。

臨山岩搭建的一間茅草屋裏,碧玉年華的塗山女坐在忽明忽暗的松油燈下沉思,在屋外連綿不斷的呼嘯山風和飛禽走獸鳴叫聲中,回憶起了自己苦難的身世——

四歲那年的盛夏,老天經常下暴雨,有次接連下了很多天,長江和渝水氾濫成災。那天午夜時分,似條天河直往下瀉的山水,把家沖垮了。屋頂稀里嘩啦掉下來,當場砸死了母親和哥哥,父親剛把當時叫丫丫的塗山女摟在懷裏,一根檁子砸到父親的頭和背。

拂曉時分,丫丫慢慢在父親懷裏醒來,大聲哭叫着。全身冰冷的父親一動不動……

丫丫使勁地從父親懷裏鑽出來,不停地哭泣着在山上轉悠,在山麓間看到了一間茅草屋,趕緊去敲門。不一會,一個白髮童顏的老婦人打開了房門。

丫丫向老婦人哭訴:房子被大水沖垮了,爸媽和哥哥被砸死了……

當時處於原始氏族社會,塗山及周邊居住的山民統歸塗山氏部落。老婦人在部落中年高德劭,衆人尊稱爲塗山母。

塗山母嘆口氣說:這該死的禍水,奪走了多少人的性命……孩子,不要哭了,人死不能復生,我們就一起過日子吧。

塗山母邀約山民們,在離她住地不遠處的山岩下搭建了一間茅草屋,給丫丫說:白天我們在一起,晚上你就住在這裏,學會自己過日子。晚上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哩。

塗山母很愛丫丫,丫丫也很懂事乖巧,幫着塗山母養雞鴨、做家務。天長日久,大夥認定塗山母是丫丫的孃親,自然而然地改口稱丫丫叫塗山女。

十多年過去了……

咚!咚!咚!突然響起敲門聲。

沉思中的塗山女被嚇一跳,噗哧一聲,趕緊吹滅松油燈,不吭聲。

外面敲門的是大禹。大禹原姓姒,名文命。在堯舜時代,各地經常發生洪水災害。鯀治水失敗後,大禹臨危受命,接受他父親鯀“堤工降水”的教訓,改用“疏順導滯”的辦法治理洪水,經過幾年的努力,平息了北方的水患,黎民百姓從高地遷回了平川,從事農牧業生產。

大禹聽說在江州地界長江與渝水匯合處水患嚴重,經常氾濫成災,千里迢迢趕來治水。他在江邊和南岸的羣山中查勘了一天的水情和山形,感覺十分疲倦,打算找個地方休息,好不容易看到一戶亮燈的人家,殊不知一敲門,燈就熄了,裏面靜悄悄的,沒發出任何聲音。大禹無奈,只好在屋檐下和衣而臥,很快就睡熟了。

睡夢中,大禹感覺有人拍着他的肩膀在叫:你醒醒,你醒醒!大禹睜開睡眼一看,茅草屋的門開着,朦朦朧朧中,是一個美麗的姑娘在叫他。大禹趕緊起身,靦腆地說:不好意思,我太疲倦了,是呼嚕聲太大打擾了你?姑娘說:不是!不是!這麼涼的天,露宿容易生病的。

經過一番交談,大禹認識了塗山女,塗山女知道了眼前這個高大黑瘦的男子就是遐邇聞名的的大禹,熱情邀請他進屋。

大禹說:屋裏只住着你一個姑娘家,深更半夜的,我進去恐怕不太方便吧?我還是在屋檐下睡,沒啥!

塗山母和衆人多次給塗山女擺談過大禹治洪水的事。塗山女很景仰大禹,現在認識了,怎能忍心讓他露宿屋檐下呢?一再請他進屋。大禹是個謙謙君子,說什麼也不願意。

沉默一會後,塗山女說:這樣好了,我的母親在離此不遠的地方住,我送你到她那裏去借宿。

塗山女帶大禹走了一段山間小路,來到一間茅草屋前,推開門進去,只見塗山母手持一根金光閃閃的大針,在穿皮條編鞋子。身旁堆放着好幾十雙已經完工的鞋子。

大禹上前躬腰行禮,說明來借宿的原因。塗山母抬頭瞧了瞧大禹,點頭表示同意。

這裏的水情山形和北方大相徑庭,謙虛謹慎的大禹,向塗山母請教這一帶的治水之法。塗山母仍然埋頭穿皮條編鞋子,一直默默不語。

待了一會,塗山女看不下去了,着急地說:媽媽,大禹治水是爲普天下的黎民百姓,也包括爲我們母女,你給他出出主意吧!

塗山母笑起來,對大禹說:我這女兒從來不給別人說情,這是盤古開天地的第一回哩。好!我來講講。長江和渝水匯合後要穿過銅鑼峽,銅鑼峽的水道狹窄彎曲,多年來沉積了不少泥沙雜物,一發大水就通行不暢,兩江之中的半島全被淹沒,長江南岸的羣峯變成了一個個孤島,山民們就在孤島上生活,加上一下大雨山洪也成災,使得這裏的人缺喫少穿,疾病流行,人口在一年一年減少。這裏治水首先要疏通銅鑼峽!但這非人力可爲的事,你要到真武老人那裏去借神耜纔行。

塗山母其實是玉皇大帝派出來辦事的神仙,有一副慈悲心腸,當夜趁大禹熟睡之際,約上真武老人飛上天給玉皇大帝稟報了打算相助大禹治水的事。玉皇大帝沉思一會說:人類要多多磨練纔有好處,天國只能適當相助。然後招他倆至座前,耳語了一番。

第二天一早,塗山女主動陪大禹翻山越嶺去找真武老人。不恰的是,真武老人云游去了。大禹只好借住在塗山母家耐心等待。這一等,等了七七四十九天。

在等待真武老人歸來的日子裏,勤勞的大禹,早起晚睡,幫助塗山母女種莊稼、砍柴、打獵,每天腳不停手不閒。塗山母女看在眼裏,喜在心頭。經常給他弄好喫的,不時給他說:你歇歇,不要累壞了。大禹總是笑笑:沒啥,我從小就閒不住,不做事不習慣。

真武老人終於歸家了,聽罷大禹一席話,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大禹借神耜的要求。塗山母十分喜歡大禹,也想養女終身有靠,微笑着給返家的大禹說:看你也老大不小了,我把塗山女嫁給你,她能助你一臂之力哩。

大禹對溫柔勤勞的塗山女很有好感,能作自己的媳婦當然求之不得,但想到治水,終年四處漂泊,居無定所,有家就有羈絆啊!猶豫之中,他看到了塗山女那雙期盼的眼睛,想了想後,認真地說:行!但徹底根治洪水後,纔是我正常過家庭生活之日。

塗山母聽了大禹的話,愕住了。

塗山女卻十分高興地說:好,就這麼辦!

女兒同意了,當媽的還有啥意見?塗山母當天就邀約幾個山民動工,把塗山女住的茅草屋修整一番當洞房。第二天傍晚時分,塗山母從懷裏掏出一根皮繩,一頭拴大禹,一頭拴塗山女,在衆山民的祝福聲中,把新郎新娘送進了洞房……

新婚之夜,兩人毫無睡意。塗山女好奇地問大禹:你爲啥對治水如此感興趣,把它當作終身職業?

大禹說:我家在北方,那裏經常洪水成災。我小時候在家附近,有天看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牽着一個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小女孩,在漲洪水的河邊步履艱難地行走,那小女孩指着一株桃樹叫道:爺爺,我要喫桃子。那老爺爺踉蹌上前,剛爬上樹,一個惡浪打來,被沖走了。從那時起,我就下了根治水患的決心……

新婚後的第二天,塗山女依依不捨地送大禹去治水。

傍晚時分,精疲力竭、滿身傷痕的大禹回到家。塗山女心疼得直掉眼淚,爲他洗傷口敷藥,給他弄飯喫。

大禹說:我在銅鑼峽疏通河道時,風急浪高,那些泥沙雜物直往身上撲來……話還沒說完,大禹就倒在牀上呼呼大睡。

塗山女摸黑來到塗山母住的茅草屋,問母親:有什麼好辦法不讓大禹受傷?

塗山母說:拴你們進洞房的皮繩是仙帶,男女同系就能成永不分離的夫妻,只是男人繫上,他就會變成力大無窮的百丈金剛,但……

塗山女回到家,望着熟睡的大禹,心裏十分矛盾,她捨不得丈夫,多麼想夫妻恩愛一輩子、白頭偕老至終生,但一個人不能這麼自私,要爲普天下的黎民百姓着想啊!

這時,又下暴雨了,不一會山洪也發了……

大禹從睡夢中驚醒,咬咬牙,倏地下了牀,提起神耜就往外走。

塗山女着急的說:你等等,把仙帶拿去,動工時記着先系在腰間。

大禹來到銅鑼峽江邊,按照塗山女的囑咐把仙帶系在腰間,嘿!真神奇,大禹一下子變成了巨型金剛,走到江中最深處,水才淹至膝蓋。神耜也變大變長了。大禹雙手握住神耜,略微彎彎腰,使勁從江底剷起一耜泥沙,拋向銅鑼峽的南岸。

在家的塗山女牽掛着大禹,快到中午時分,急急地做好飯菜給大禹送去。大禹遠遠看到塗山女來了,走上岸來,從腰間解下神帶,恢復了原貌。大禹喫罷飯,顧不上歇息,趕緊繫上腰帶,變成巨型金剛,走進江中又忙碌起來。

就這樣,寒來暑往,櫛風沐雨,大禹夜以繼日干了一年多。天長日久,他兩足站立之處,形成了兩個水灣,後人取名洗二沱和郭家沱。用神耜剷起的江中泥沙拋到銅鑼峽南岸之處,日積月累,形成了一個島,後人取名廣陽壩,又名廣陽洲、廣德嶼,也就是如今的廣陽島。

廣陽島長5.5公里,最寬處2.3公里,位於最高處的廟基崗海拔281米,面積7.2平方公里。遠遠望去,廣陽島宛如順江畔臥伏的一條龍,龍頭風稱上壩,龍洞巖稱中壩,龍尾嘴稱下壩。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在大禹造的廣陽島上,幾千年間有許多事發生,最令世人矚目的:1929年(民國18年),四川省主席、國民革命軍21軍軍長劉湘,主持修建重慶市的第一座飛機場;1935年(民國24年)7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令劉湘擴建;1938年(民國27年)1月再次進行擴建;抗日戰爭時期,數次遭侵華日軍飛機轟炸,蒙受了重大損失……

(圖片來自於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