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引發大衆熱烈討論的懸疑片《網絡謎蹤》終於定檔內地了!這部低成本獨立電影在北美上映後,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3%,收穫超過7千萬美元的票房。影片豆瓣評分8.7分,高於97%的懸疑片,並且長期霸佔熱門影片行列。曾榮獲聖丹斯電影節“下一代觀衆獎”和“阿爾弗雷德·斯隆長片”兩項大獎,一系列斐然成績都昭示着兩個字:好看!

電影講述了亞裔父親大衛在女兒瑪格失蹤之後,通過網絡搜索信息,放大細節,收集線索以拯救女兒並將犯罪者繩之以法的故事。而最讓人耳目一新的是電影所有畫面都通過電子屏幕呈現。

在《彈窗驚魂》、《解除好友》、《解除好友2:暗網》一系列電影構造了“僞紀錄桌面電影”的模式之後,《網絡謎蹤》將這一模式的魅力發揮到了目前爲止的極致。

影片拍攝時間很短,僅用了13天的時間就完成了所有拍攝內容,然而後期的剪輯製作卻整整耗費了三年,因爲普通電影的後期剪輯至多也就四五個,而《網絡謎蹤》的圖層卻超過了三十個,最終纔給我們呈現了流暢而精彩的電影畫面。

除了特殊的電影畫面形式,作爲一部懸疑片,導演在細節鋪墊和情節推理之上的安排節奏感強而不拖沓,邏輯嚴密,雖然線索埋得並不深,但還是很考驗觀衆的細心,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觀衆的沉浸感,帶來極不錯的觀影體驗。

電影的開端埋下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調,照片和視頻展現了一家三口的溫馨和快樂,父母從未缺席女兒的成長過程,他們一起做飯一起度假,媽媽陪伴女兒彈鋼琴,爸爸送寶可夢的禮物給女兒,笑容從未在他們臉上消失過。

而也正因爲生活的美滿幸福才讓別離變得難以承受。

瑪格的媽媽帕爾馬抗癌失敗離世,只剩父親大衛和瑪格相依爲命。他們默默承受着家人離開的痛苦,怕對方擔心而極力避免提起帕爾馬,可這卻成爲了間隔父女倆越來越遠的原因——無法坦誠面對彼此。

在女兒失蹤之後,大衛才驚覺自己是如此不瞭解女兒的生活和內心。他不知道女兒任何一個朋友的聯繫方式,不知道女兒在學校獨來獨往,也不知道女兒其實早就在六個月前就取消了鋼琴課的學習,也不知道時間根本沒有治癒女兒失去媽媽的難過與孤獨。

在他通過電腦中的通訊錄和女兒社交網站的信息調查女兒失蹤的線索的同時,他也一點點深入瞭解了女兒的精神世界。迴避永遠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那句曾經撤銷的“媽媽也會爲你驕傲”,在經歷了一切之後爸爸終於發送給女兒。

女兒也將電腦桌面從和媽媽的合影變成了和爸爸的合影,代表着父女終於打開心結,重新親近彼此。

而親情不光是情感線索,也是本片的劇情線索。(以下含劇透!)

負責瑪格失蹤案的女警員維克一開始以正面人物登場,爲了混淆視線,導演通過讓大衛看到瑪格與叔叔模棱兩可的短信,先將叔叔作爲了第一嫌疑人推上了風口浪尖,又以前科犯的犯罪陳述視頻,將前科犯作爲第二個嫌疑人,直到最後反轉才發現維克是這起案子的幕後推手。

她不是直接犯罪者,而是犯罪者的保護者,因爲將瑪格逼下陡崖失蹤的兇手就是她的兒子。

導演將許多線索融入到了前期的劇情之中,比如爲了安慰大衛時,她講起自己與兒子的故事,當她發現兒子欺騙鄰居錢財的時候,她的做法是幫忙兒子掩蓋真相;

在她社交主頁的背景圖上寫着“沒有任何事比得上母親對孩子的愛”;

還有當大衛發現女兒失蹤前的目的地,告知維克他正在前往那裏的時候,維克慌張的問他“你是在湖邊嗎?”而大衛並未直接告訴過維克目的地是在湖邊……

維克在知道兒子做了錯事之後的第一反應不是教育他,而是幫忙掩蓋錯誤甚至罪行,她自以爲這是保護,是在親情之中作爲母親和家人理應如此的行爲,可卻不知道錯誤的引導和一味的溺愛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影片以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爲主要工具,然而並沒有在當下人們沉迷於網絡的社會環境中批判科技。

就像是導演所說的,“這次我們想從全新的視角來展現它,科技既是問題的根源,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案。”人肉搜索、隱私曝光、虛假信息還有“鍵盤俠”這些在網絡時代成爲隱患,然而就像大衛通過人肉搜索獲得了找到女兒的線索,我們也可以合理利用網絡,讓網絡爲我們之刃。

影片將於12月14日登陸電影院,適合二刷的電影,纔不會遺漏導演埋下的點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