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桓公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我们所熟知的百家争鸣就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任教的老师都是各家学说的大师。孟子、邹衍、尹文、鲁仲连、荀子等人都曾在此著书立说,可谓是汇聚了天下英才。

李斯剧照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荀子了,他先后三次担任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稷下学宫的校长。在这一批大师的影响下,稷下学宫不但学术氛围浓厚,还鼓励各位学者‘不治而议论’和‘不任职而论国事’,无论何种身份,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才促成了‘百家争鸣’。

然而一位稷下学宫的优秀毕业生,却亲手将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生存的土壤终结,他就是李斯。

李斯师从儒学大师荀子,还有位知名的同门师兄韩非子。然而这两位优秀的学生,最终被背离了老师荀子的教导,弃儒从法,尤其是韩非子更是法家集大成者。

公元前247年,李斯已经37岁了,他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多年,自觉已经深得王道(道德教化)之传,可以出山建功立业了。于是李斯拜别老师,决定去秦国闯一闯。

李斯之所以选择去秦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时候战国群雄争霸,秦国是最具雄心的。只有去秦国才能大干一场,辅佐秦王成就霸业。

荀子得知此事后,想起了自己多年前的经历。公元前266年,荀子不顾‘儒生不入秦’的传统,毅然前往秦地游学。荀子试图推销儒家的‘王道’,来弥补秦国所实行的‘霸道’。

然而当时秦国统治者秦昭王,虽然口头上说得很好听,一直夸赞荀子的治国理念不错,但却始终没有任用他。

如今19年已经过去了,秦国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儒生不入秦’已经成为往事,天下饱学之士纷纷前往秦国,有的游学,有的干脆做官。所以李斯决定去秦国,荀子十分支持,希望这位弟子,能够实现自己多年前的愿望。

但是荀子也心有疑虑,秦国一向推行‘霸道’,而对于儒道不怎么感冒。李斯此次前去,搞不好会步入老师的后尘,无功而返。另外荀子还担心,李斯这人功名心太重,可能违背老师的教育,抛弃儒道而曲意逢迎秦国。

李斯剧照

无论如何,李斯还是上路了。荀子只能再三嘱咐道:勿违为师之道。

李斯初到秦国,嬴政刚继位,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实际掌权的是相国吕不韦和太后赵姬。吕不韦本是一个商人,虽然懂得‘奇货可居’,但对于治国却不怎么有经验。

为此吕不韦干脆学习战国四公子,招揽天下人才,为己所用,来弥补治国方面的不足。那时候吕不韦的相国府,鼎盛时期,有门客三千人,差不多是稷下学宫的翻版。这些门客们,拿着吕不韦的高薪,平时就是著书立说,或者辩论国事。

吕不韦也颇能礼贤下士,经常出席门客的辩论,最终将他们的言论编成了《吕氏春秋》,至今流传不衰。

虽然李斯初入相国府时,在几千名门客中毫不显眼。但金子终会发光,经过几次辩论,吕不韦深深为李斯的才学、辩才所折服,于是提拔他做了郎官。

郎官是皇帝身边的高级官员,吕不韦此举自然不是让李斯去保护嬴政安全,而是令其做内线,方便继续控制嬴政。

李斯升任为郎官,得以和嬴政朝夕相处。李斯发现嬴政绝非一般孩子,他不甘心充当吕不韦和赵姬的傀儡,想要成就一番霸业。

于是李斯投其所好,运用在荀子那学习的辩才,取悦于嬴政。李斯说道: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李斯这番话,句句不离霸业,可算是说道嬴政心坎里去了。嬴政自然大为高兴,将李斯提拔为长史。本来李斯升官无可厚非,他本可用从荀子那学习的儒家王道,来教导尚且年幼的嬴政,以来弥补秦国‘霸道’传统的不足。

但是李斯却没有这么做,他好不容易熬出头,不想再蹉跎岁月了。在李斯看来,儒家王道虽然不错,但要想看到效果,周期实在太长了。孔子就曾估计过,王道治国,三十年可让天下归仁。

三十年时间太漫长了,嬴政等不了,李斯也等不及。于是李斯放弃了见效慢的王道,转而选择了见效快的霸道。

李斯受到嬴政重用后,就出谋划策道: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

李斯的计谋,无外乎贿赂、离间、暗杀阴毒手段等,完全偏离了儒家的道德,而是法家的阴谋权术。我们都知道,李斯的同门师兄韩非子才是真正的法家集大成者,嬴政读过他的文章后,赞不绝口。

韩非子

最终嬴政不惜发动战争,逼迫韩国让韩非子出使秦国,由此可见嬴政是多么重视韩非子。然而韩非子的到来,让李斯产生了危机。

本来两人都是儒学大师荀子的弟子,毕业后都走上了法家之路,可是韩非子可比李斯懂行多了。如果韩非子受到嬴政重用,那就李斯什么事了。

于是李斯向嬴政建议到,秦韩必有一战,如果韩非子不能为己所用,还是趁早杀死的好。就这样,韩非子不明不白的被杀了,李斯难辞其咎。

韩非子死后,李斯成为其法家学说的忠实信徒,帮助嬴政一扫六国,统一天下。公元前213年,李斯因功被任命为丞相,走上了人生最巅峰。

然而在一场宴会上,很多学者辩论到,秦国应该效仿古代,修改设置郡县的政策。嬴政本来是按照法家学说,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体制,岂能改变设置郡县的政策。他对于那些借古非今的学者十分反感,于是让李斯去处理此事。

想当年李斯在稷下学宫也经历过‘百家争鸣’,人人可以自由表达想法。但是李斯靠着法家学说才官至丞相,岂能让人批评法家路线。于是李斯提出了‘焚书坑儒’的建议,最终被嬴政所采纳。

嬴政剧照

‘焚书坑儒’一经实行,就毁灭了诸子百家自由辩论的土壤,让那些独自自主的学者们噤若寒蝉,自此没有人再敢‘不治而议论’。

虽然到了汉朝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禁言,先秦时期自由的儒家学说,早已被改变的面目全非,其中糅杂了法家、阴阳家学说,那些真正自由辩论的盛况,不复存在。

李斯师从儒学大师荀子,却成法家最忠实信徒,最终亲手终结了真正的儒家。本质上来说,李斯之后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子那时候的儒家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