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已被保护了起来,年轻人更喜欢住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农村不再有诗酒田园调调,却多了不少来拍穿越照的小姐姐。大余湾余氏600多个春秋里出了百位秀才,它们的名字也被记录在族谱里。

武汉黄陂诸多景区里大余湾的人文色彩最浓重,古老的村落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冬至来到这里,满目萧瑟,越发显得古朴。

跟随在一位小姐姐身后,在村子里走一圈,看到很多房屋都用了厚重细腻的石条,连排一起,像一座堡垒。从它的坚固,联想到它抵御住了战乱和武汉炎热,石屋的主人也曾指望它不仅要挡风遮雨,还要代代相传。

如今,大余湾村里的原住民并不多,村里散步扎堆儿聊天打牌的都是老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已被保护了起来,年轻人更喜欢住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农村不再有诗酒田园调调,却多了不少来拍穿越照的小姐姐。

大余湾村中心是石条铺成的广场,其间一株古杉旁的石屋被改成“大余湾古村落博物馆”。小村的前世今生被写在《余氏族谱》里。

大余湾余氏源自江西修水长茅余氏。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发现的一本老宗谱印证了“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传闻。长茅余氏是江西的望族,自始祖余良开基起,出了很多达官贵人。

开篇还记载:“余氏始祖为五千年前黄帝的后代,先祖著有《岳读经》,后来帮助大禹治水,以余吾溪水为名”。那位摔琴谢知音的俞伯牙即为余姓,也被认为是黄陂余氏的先祖。

《岳读经》从名字直解,是一本观风水的工具书。如果这本书是余家的传家宝,那么余家人“从江西婺源、德兴迁到黄陂”这件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代代出才子,世世闻书香”。大余湾余氏600多个春秋里出了百位秀才,它们的名字也被记录在族谱里。除了归功余氏的尚学传统,另一方面,笃信运势的古人则更在意大余湾的神秘风水。

族谱还记载了大余湾的风水特色,即“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如意太极图……”。好奇心趋势,马上升起无人机,俯拍下这一奇特景观。

在我们这些门外汉看来,周边错综复杂的石山为村落至少提供了品质上佳的石材,经过能工巧匠之手,化作安心耕读的栖居之所。白墙灰瓦、马头飞檐,即保留了古老徽州建筑风格,又皮实工整,沉稳扎实。

大多数宅院坐北朝南,三合院形制,即由三间正房、两厢和天井组成。堂屋正中设神龛,供奉祖宗。宅子极少有华丽的装饰,只在隔扇门、脊檩并处透空雕饰蝙蝠牡丹主题的图案。

曾随着人口增多,大余湾再难有地方建三合院形制,于是名曰“兄亲地恭”的联排房建了起来。名号表现在这一列有序的房头。同一“房头”的房屋排成一排,两栋房屋之间有门,推门进去为巷道,表示兄弟相连,建筑连为一体。格局和装饰保持一致,体现大余湾人血脉相连,彼此信任。

元末是江西兵荒马乱的年代。两宋积累的文化财产也在元军所过之处迅速凋零破败。大余湾先祖为避兵难,先迁居武昌,后再迁木兰山系南麓。他们带来很多书籍绘画,近代时仍有28箱,据说记说里面有岳飞手稿、郑板桥真迹。

如今游人能看到的货真价实宝贝多是清代流传下来的,譬如:雍正朱批谕旨、钦赐“四豆同荣”贺寿匾、太师椅等……

大余湾作为文物被保护起来后,经过几年的修修补补,终于有了现在的风貌。内容还加入斗鸡、杂技、皮影戏,还原了偷青节、插秧酒。从型到神,唤醒那一段尘封泛黄的600年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