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丹尼二狗、十三

圖源:LoL Esports、網絡、黃老師

去年在中國舉辦的全球總決賽是黃老師和他的心理團隊切入電競行業的入口。2017年五棵松夏決之後,第一次開始瞭解並思考電競的傳統體育人黃老師看到了這個行業的生機和活力。

2017年全球總決賽期間,作爲官方邀請的心理團隊,黃老師和其他心理老師們一同爲LPL三支隊伍服務。2017結束,2018年新賽季開始之後,心理團隊依然沒有停下,,陪伴我們走過兩個賽季,走過MSI、洲際賽以及亞運會等諸多大小賽事。雖然已經進入電競行業一年,但在2018全球總決賽賽後,黃老師坦言,這次比賽仍然讓自己產生了新的感悟。

“仍然處於探索階段的電競選手管理問題”

這次世界賽下來讓我深有感悟。IG這支隊伍給我的啓發是,中國電競發展到今天,到底這些電競選手該怎麼管理?什麼樣的模式最適合他們?我認爲仍然處於探索階段。

單從參加世界賽的三支隊伍來看,隊伍內部的文化差異真的非常大。如果單看結果,笑到最後的肯定是IG,那麼IG的成功方式是否可以複製?是否爲大家所認同呢?我想行業內不同的人應該會有不同的思考。

我自己一直持有的一個觀點是,運動員這個職業和藝術家有某些方面非常相似,那就是對“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要求非常高。我做過職業籃球運動員,我非常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在真實的賽場上,沒有任何一個場景是和教練教給你的完全一樣。而優秀教練所用的方法,往往是給隊員一些原則或者一些動作要領,要讓隊員自己去悟,去拿捏、使用。

傳統體育之所以比較認同某種嚴苛的、軍人式的管理方法,是因爲傳統體育涉及到人的肢體對抗,而這種對抗需要運動員具備強大的心力,需要在團隊中彼此獲得能量,而這種能量必須在平時的賽訓管理上通過一套規則形成,可以叫做肌肉記憶,也可以叫做團隊意志。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傳統體育也面臨着一些困境,需要求新求變。中國文化比較講求集體主義,對個體表達有一定打壓傾向,所以在體育競技中,和西方的個人主義相比,在意識形態上是有些對立的。然而我們會看一種有趣現象,那就是在以個人主義爲主導的西方文化下,他們的集體項目成績並不差,而在我們東方的集體主義氛圍裏 ,我們的集體項目又未見得好——當然這裏肯定有體能、遺傳上的原因,尤其是在足球和籃球這種高身體對抗項目中,這一點我承認。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前NBA球星馬布裏,處在職業生涯末期,個人競技狀態下滑,卻在中國,在CBA的北京男籃重回巔峯、大放異彩,這當中團隊精神與領袖氣質形成完美的化學反應,對此無論圈內還是圈外的人都有共識。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我們的集體主義文化,究竟會對運動員在關鍵時刻的臨場表現帶來哪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爲一名前職業籃球運動員,我清楚當一個球隊文化極力倡導集體主義和整齊劃一時,到了關鍵時刻大家打起來都會非常謹慎、甚至猶豫,最後誰敢出手?誰敢擔這個責任?誰敢把全隊的命運扛在自己肩上?這的確是個需要認真反思的問題。

“另闢蹊徑、獨一無二的IG戰隊文化”

講個故事,今年雅加達亞運會,在國家女籃訓練比賽間隙,我跟姚明做了幾次非常有益的交流,關於東西方文化在競技體育之中對運動員的影響,包括團體和個人,也包括臨場心理、比賽狀態。他跟我舉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

作爲當年狀元秀,初到NBA的姚明面臨極大壓力,無論是球場內還是球場外,作爲中國培養出來的球員,他一直很自覺地遵循東方文化所形成的行爲習慣,謙遜、寬厚、隱忍,直到有一場比賽徹底發生了逆轉。忘了當時對手是哪個隊,記得對方有一個黑人強力中鋒,身高臂長,體壯如牛,姚明內線進攻連續數次被蓋,當時感覺人都快要崩潰了,無地自容!這時同伴忽然又把球直塞給他,當時滿腦子不想別的,就是想一下子給對方撞開,幾乎沒做什麼技術動作,直接持球往裏衝,結果一膀子把對手撞飛,然後霸氣隔扣!扣進球以後姚明特別興奮,抓着籃框衝對手大喊大叫,盡情宣泄那份鬱悶之後的酣暢。

雅加達亞運會上,姚明和男女籃隊員合影

隨後,姚明喫到裁判的一個T(Technical Foul),那是姚明進聯盟後第一次被罰技術犯規。但當時的他說自己特別開心,突然間覺得身體內有了什麼變化,自己不再是自己了,好像由內到外生長出了一種全新的東西,這究竟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覺得非常值得去思考、去琢磨。姚明在美國,在那個弱肉強食、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像戰場一樣的血腥地方,太想着團隊、缺乏個人主見是沒辦法打出來的。

迴歸到電競,迴歸到S8,迴歸到IG。根據我的觀察來看,IG隊伍本身的管理氛圍開合度較大,帶有“放任式管理”的味道。當然,這裏並不是沒有管理,而是管理上更多遵循隊員的個性。

而至於這個戰隊和它所形成的文化,真就是另闢蹊徑、獨一無二,非常適合他們自己——“鬧而不亂”,有一套自己的梳理邏輯。本次S8長時間地陪伴這三隊伍,IG實現了我一直未得其解的想法——如何讓運動員的個人創意與團隊協作共存?如何培養這種靈光乍現、天馬行空的天賦選手?如何尋找並塑造出“大場面選手”?

個人與團隊一直是集體競技項目的永恆話題,如何控制這個度?如何做到收放自如?並沒有一個死板、教條的方法論,而是要根據隊員性格特徵,根據遊戲自身特點,以及根據隊伍所處的大環境去做出選擇。這次S8世界賽,四強之中有三支歐美戰隊,有偶然因素,但是有沒有必然因素?我們看到歐美選手在此次世界賽中所展現的超強創造力,他們會挖掘一些我們LPL以及LCK賽區沒有人使用的英雄,而且玩得非常棒。

“度的探索和把控”

其實關於度的把控,傳統體育一直在探索,也有不少創新。比如今年組建的國家女籃,一下補充進來7名年輕選手,有些隊員甚至直接從青年隊調入,根本沒打過成年隊的比賽。爲了儘快完成磨合,集訓開始前,我們帶隊員到外面做了一天的拓展訓練,效果很好。過去的方法大多是說教,現在我們借用第三方精心設計的拓展活動來達到凝心聚力的目的,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召集新老隊員組成管理小組,根據我們今年的比賽目標和人員特點,大家討論管理條例該怎麼制定?過去,基本是教練組怎麼制定隊員就怎麼執行,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抗力非常大,我們也覺得效果不好。所以現在我們把隊員拉進來,既然大家共有一個的目標和夢想,那麼爲了實現它,我們定必然要經過艱苦訓練,也必須遵循一些基本規則。那麼哪些原則你們認爲是需要的?哪些你們認爲不需要?大家一塊兒討論、協商,教練組不固化統一的規章制度。

亞運會國家女籃奪冠

這麼做下來後,我們發現隊員的主動參與形成了我們所希望的職業化趨勢。當然了,有的地方我們傳統體育仍然管的很嚴,比如碳酸飲料絕對嚴禁,抓着一次罰款二百,沒有商量餘地。

我依然認爲電子競技跟傳統體育還是有一些差別的,雖然籃球和《英雄聯盟》都是五人上場,但別忘了籃球有強烈的肢體碰撞,打到第四節關鍵局,場面上已經是搏命的感覺,那種同伴之間你漏了我補,你投了我搶,你被對方欺負了我替你出頭的氣勢,說句更形象的,有時就像打架一樣。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傳統體育隊員管理上借用一些軍隊的管理思路,更強勢一些。我經常跟電競圈的朋友說起,如果你去參觀國家女籃訓賽,當進到訓練場或比賽館,隊員把自己東西放好以後到更衣室換衣服,你會發現隊員球包擺放的角度、朝向、高度,鞋擺放的位置幾乎完全一樣,這是隊裏的要求,也正是得益於這種平時點滴塑造才能形成在生死戰時,教練的執行力得以保障,隊伍的求勝意志得以顯現。

女籃隊員與電競選手合影

不過你也得有另一層思考,一味死管會容易造成關鍵時候沒人承擔責任,因爲大家都一樣,每天做一樣的事情,那就不會有隊員站出來做一件不一樣的事情,乾脆我也選擇和大家一樣算了,這在心理學上稱爲“從衆”。

“我做我自己”

打八強賽的時候,我開始和IG的戰隊經理蘇小落交流,之前我一直和他保持適度距離。從小組賽輸FNC開始到決賽結束,我總結了我和小落交流中的一些觀點。

我的第一個觀點是,傳統體育上,教練在重大比賽之前的策略制定通常有兩個思路,一個是對自己隊員的能力和執行力足夠自信,那就可以針對對手的強勢點作設計。舉個例子,比如籃球場上遇到韓國隊,對方三分很厲害,進攻基本套路就是遠投和快攻,那我就要求在防守上全力補防外線,甚至連姚明這樣的高中鋒都要協防出來,即使讓對手突成篩子我也認了,就是不讓你投三分,讓你打得不舒服!當然,這需要我們自己有非常好的職業素養。

第二條就是,我就做自己,用我自己的特長把你壓制,高舉高打,你投你的,我攻我的,最後就看誰的特長髮揮得更好。所以我對小落說,IG應該以自己爲主,包括BP策略。雖然我並不太懂遊戲,但整體上,我的感覺是輸局時,教練算來算去都是在跟着對手出牌。

另一個觀點是把壓力變成挑戰。IG這個隊伍天馬行空慣了,冷不丁進了決賽,各方面的壓力洶湧而來,規避不掉的,只能轉化。比如可以和隊員們說,我們打到四強就已經完成任務了,打進決賽已經算是超額完成任務,我們現在很happy,很享受這種狀態,後面就是看我們能否挑戰一下自己、更進一步?FNC賽前說會3:1幹掉我們,那我們就順勢而爲,你強你牛,我是弱勢一方,我會全力挑戰你,衝擊你,所以我們沒壓力。

競技體育最糟糕的心態就是“想贏怕輸”,決賽前FNC主動示強、扛包袱,我們樂見其成!作爲集體項目,每個參與者都有個責任,這就是同伴之間的“彼此成就”,因爲冠軍誰都渴望,而靠自己一個人是拿不到的,所以得大家共同去拼,彼此揹負這個夢想。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激發隊員,把外界壓力變成超越自我的動力。

最後一個觀點是儘可能避免隊員被無謂打擾。因爲往往是自己想贏,周邊的人怕輸。所以爲了避免不當情緒傳遞給隊員,最好嚴控休息室氛圍,閒雜人員誰都不要進來,給隊員一個單純、熟悉的環境。我第一次進IG訓練室,發現隊員多少有些不適,後來陳老師提醒我,說我的“存在感”太強了,我立刻明白了她的用意。

“東方不亮西方亮”

前面說IG“鬧而不亂”,有自己的邏輯,而經理小落對這個邏輯,我認爲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的。他有那種不循規蹈矩去做事情的傾向,用一些簡單但別人想不到的方法去解題。對於IG團隊來說,蘇小落的作用更多的不是固話一二三這些條款,而是隨勢而動,見招拆招,整體上相對簡潔有效。

現在回過頭來想,IG這個隊伍在隊員層面上做深入考察蠻有意思,用個詞叫“傭兵文化”——每個人都身懷絕技,英雄不問出處,大家湊在一起就是要完成一個艱鉅任務,完不成就都死在那兒。這是其一。

其二是,隊友之間的關係是基於“實力認同”的基礎上,我的命攥在你手上,那我得看你的身手能不能達到我的標準——你要是菜,那我的命還真就沒了。所以IG隊內的關係是對彼此實力的認可,我確信你足夠優秀,同時我還欽佩你,最後的推論是我的命可以交到你手上,你不會給我玩死咯。

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IG這個隊伍東方不亮西方亮,總會有人站出來。大賽之前各方都很焦慮,但我和陳老師都挺淡定,因爲IG的氛圍就是塑造英雄的氛圍,只要隊員不浪、不輕敵,他們的狀態是無須擔憂的。決賽前的下午在媒體室,兩位主持人問我IG的隊員狀態如何?我也是這麼答覆的。但你要把他們這種文化生硬地copy到別的隊伍,估計不太行,畢竟其他隊伍在選手實力和文化基因上非常不同。

記得決賽前夜,我和小落交流,建議大賽之前可以找隊員聊一聊。

備戰之時,訓練目標大都是在演練陣容、發現問題、尋找弱點,但隨着比賽臨近,我們要轉換思路,儘量少提弱點,而要強化優勢。讓隊員們自己總結出身上最強烈的三個優勢和最有可能在決賽裏出現的錯誤,按照三比一的比例,讓他自己歸納,他要是找不出來就幫他總結,通過這種方式來強化個人優勢、建立自信。

競技體育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因素,當你把你的確定因素窮盡了,也都努力去做了,那最後的結果就交給隊員吧。體育比賽在很大程度上都有運氣成分,這是上帝在創造劇本,誰都沒辦法改變,你做得再多也不敢保證這個劇本會按你的想象去發展,所以與其焦慮,不如把這個選擇交還給上帝。因爲教練、經理自身的心態會瞬間影響到選手,所以我們工作目標之一也是要讓戰隊管理層理性、堅定起來。

尾聲

電子競技運動至今仍然是個新興產業,甚至可以和文娛掛鉤——畢竟中國的電子競技沒有完全使用傳統體育的模式去做。不管怎樣,作爲競技肯定要遵循競技的規律,但電競與傳統體育的諸多差別也決定了它可以迴歸到相對寬鬆和自由的方向。標準化的、斯巴達克方陣式的模式可能只適合製造業等傳統行業,但是沒法做好創意行業。傳統體育也在不斷謀求創新和改變,更何況電子競技呢,所以雙方可以相互借鑑、共同發展。

2018是LPL收穫頗豐的一年,幾乎囊括了所有重大賽事冠軍,但反躬自問,我們依然面臨許多問題,也存在許多未解的困惑。面向未來,我們仍要心懷夢想,心存敬畏,堅定信念,重新上路,期待2019!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