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物傳記-魏書·裴宣傳

裴宣,字叔令,通辯博物,早有聲譽。少孤,事母兄以孝友稱。舉秀才,至都,見司空李欣,與言自旦及夕,欣嗟善不已。司空李衝有人倫鑑識,見而重之。

高祖初,徵爲尚書主客郎,與蕭賾使顏幼明、劉思效、蕭琛、範雲等對接。轉都官郎,遷員外散騎侍郎。舊令與吏部郎同班。高祖曾集沙門講佛經,因命宣論難,甚有理詣,高祖稱善。遷都洛陽,以宣爲採材副將。奉使稱旨,遙除司空諮議參軍。府解,轉司州治中,兼司徒右長史,又轉別駕,仍長史。宣明敏有器幹,總攝州府,事無凝滯,遠近稱之。

世宗初,除太中大夫,領本郡中正,仍別駕。又爲司州都督,遷太尉長史。宣上言曰:“自遷都已來,凡戰陳之處,及軍罷兵還之道,所有骸骼無人覆藏者,請悉令州郡戍邏檢行埋掩。並符出兵之鄉,其家有死於戎役者,使皆招魂復魄,祔祭先靈,復其年租調,身被傷痍者,免其兵役。”朝廷從之。

出爲徵虜將軍、益州刺史。宣善於綏撫,甚得羌戎之心。復晉壽,更置益州,改宣所蒞爲南秦州。先是,有陰平氐酋楊孟孫,擁戶數萬,自立爲王,通引蕭衍,數爲邊患。宣乃遣使招喻,曉以逆順,孟孫感恩,即遣子詣闕。武興氐姜謨等千餘人上書乞延更限。世宗嘉焉。

宣家世以儒學爲業,常慕廉退。每嘆曰:“以賈誼之才,仕漢文之世,不歷公卿,將非運也。”乃謂親賓曰:“吾本閭閻之士,素無當世之志,直隨牒推移,遂至於此。祿後養親,道不光國,瞻言往哲,可以言歸矣。”因表求解。世宗不許,乃作《懷田賦》以敘心焉。永平四年,患篤,世宗遣太醫令馳驛就視,並賜御藥。宣素明陰陽之書,自始患,便知不起,因自克亡日,果如其言。時年五十八。世宗悼惜之。贈左將軍、豫州刺史,諡曰定。尋改爲穆。 【譯文】

裴宣字叔令,知識廣博頗有辯才,早年就很有聲譽。少年時喪父,侍奉母親和兄長,以孝友著稱。裴宣舉爲秀才之後,來到京都,拜見司空李欣,同他在一起談話,從早上談到夜晚,李欣對他嗟嘆不已,稱讚不絕。司空李衝頗有鑑識人才的能力,見到裴宣後對他十分器重。

高祖在位之初,徵召裴宣爲尚書主客郎,令他與蕭賾派來的使者顏幼明、劉思效、蕭琛、範雲等人對應交接。後來裴宣轉任都官郎,遷任員外散騎侍郎。舊有的法令規定這個職位與吏部郎同班。高祖曾經聚集佛門僧人宣講佛經,命裴宣論證疑難,他的議論很有造詣,高祖非常讚賞。遷都洛陽的時候,朝廷以裴宣爲採材副將。裴宣承奉使命很合皇帝的意旨,朝廷讓他擔任司空諮議參軍的官職。這個官職解除以後,轉授他爲司州治中,兼司徒右長史,又轉任別駕,仍舊任長史。裴宣聰明敏銳而有才幹,總攝州府的事,從來沒有遲滯和差錯,遠近的人都稱道他。

世宗在位之初,授任裴宣爲太中大夫,兼本郡中正,仍任別駕之職。又任司州都督,遷太尉長史。裴宣向朝廷進言說:“自從遷都以來,凡是佈陣作戰之處,以及收軍回兵的道路上,所有屍體骸骨沒有被人掩埋的,請求下令各州郡戍派人巡檢,妥爲掩埋。並且明令各個送出兵丁的鄉里:誰家有人死於戎役的,都讓其招魂復魄,祭祀其亡靈,免除其一年的租調;家人受傷殘廢的,免去其兵役。”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議。

裴宣後出任爲徵虜將軍、益州刺史。他善於綏靖安撫,甚得羌戎百姓之心。朝廷克復晉壽之後,改置爲益州,把裴宣所任之州改爲南秦州。起先,有陰平的氐族首領楊孟孫,據有民戶數萬,自立爲王,勾結蕭衍,屢次侵犯邊地。裴宣就派使者前去招撫曉諭,用逆順禍福的道理來教育他,楊孟孫感恩,就派他的兒子來到朝廷(以示歸附)。武興的氐人姜謨等一千多人聯名上書請求朝廷延長裴宣的任職期限。世宗對他十分讚賞。

裴宣之家世代以儒學爲業,他常常羨慕清廉退讓之士。經常感嘆說:“以賈誼的才能,出仕漢文之世,卻不曾歷公卿之任,難道不是他的時運嗎?”於是對他所親近的賓客說:“我本來是一個民間士人,向來就沒有入世之志,僅只是因爲朝廷文書下達催促,才使我走到這一步。接受俸祿用以養親,懂得學問又不能用來爲國爭光,瞻顧往昔哲人的言論,我也可以辭官歸民了。”因而上表請求免官。世宗不予准許,裴宣就寫作《懷田賦》以表述自己的心志。永平四年(511),裴宣患了重病,世宗派太醫令從驛道騎馬前往探視,並賜給御藥。裴宣一向喜讀陰陽之書,自從開始得病,就知道自己不會痊癒,因而自己算定了死亡的日期,結果證實了他的預言。時年五十八歲。世宗對他之死感到悲傷和惋惜。追贈他爲左將軍、豫州刺史,定諡號爲定。不久又將諡號改爲穆。

小程序·文言寶典,常用有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