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連續兩天霧罩彭城,是霧還是“污”?權威答案在這裏…

徐州大霧迷城

徐州市氣象臺11月19日22時51分

變更大霧橙色預警信號

朋友圈也刷屏年度大片霧鎖彭城

雨苗  攝

網友實拍

陳德祥 攝

網友實拍

雖然徐州宛如仙境

但是能見度較低

根據徐州市氣象臺今天9點鐘

發佈的“徐州10分鐘能見度分佈圖”

能見度小於50米

是霧還是霾?

大家最關心的是

這兩天出現在徐州的是霧還是霾?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

今天出現在徐州的是

雖然是霧

但AQI爲112

空氣質量達到了輕度污染

首要污染物爲PM2.5

生態環境部網站

爲何這兩天徐州突現大霧?

這和最近到來的冷空氣有關。由於冷空氣沒能帶來能夠驅散污染物的大風,反而帶來了更多水汽,所以造成了濃霧的出現。一般來說,秋冬季節的氣象條件本就十分利於霧或霾的形成,這是因爲秋冬季近地層空氣流動性較弱,容易出現無風或小風的氣象條件,而且夜長晝短,凌晨前後地面溫度急劇下降時,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自然會凝結成小水珠,這就形成了霧。

霧和霾有什麼區別?

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低能見度的自然現象,是近地面的空氣中水汽凝結( 或凝華) 的產物。在氣象上,相對溼度高於90%時的低能見度現象稱爲霧。

霾是由於空氣中懸浮着大量的顆粒物所導致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種混濁現象。在氣象上,相對溼度低於80%時發生的低能見度現象稱爲霾。

如何區分霧和霾?

1

成分不同

是懸浮於空氣中的水滴小顆粒是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小顆粒,包括:灰塵、硫酸鹽、硝酸鹽等各種化合物。

(霧和霾天氣符號)

2

顏色不同

是由小水滴構成,主要呈白色。是由各種化合物構成,由於散射波長較長,主要爲黃色或橙灰色

3

相對溼度不同

的相對溼度大於90%的相對溼度小於80%。相對溼度介於80%—90%是霾和霧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4

能見度不同

表現爲接近地面的地方密度大,對光線的影響也大,出現霧的時候能見度一般在1公里之內顆粒較小,密度較低,對光線有影響,出現霾的時候能見度一般在10公里之內

5

分佈範圍不同

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是水汽凝結的產物,在空氣中分佈不均勻,厚度有幾十米至幾百米。霾的粒子較小,質量較輕,在空氣中分佈均勻,厚度可達1—3公里

6

持續時間不同

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現,中午大氣溫度升高會使水滴蒸發,霧氣消散,持續時間較短的日變化特徵不明顯,當氣象條件沒有大的變化,持續出現時間較長

趕上“霾”天氣該怎麼辦?

買口罩!一定要買口罩!

吸這玩意兒不像感冒立竿見影

但是吸多了真的會不舒服會生病!

但是小編還要提醒

戴口罩也是一個技術活兒

戴對了防霧“霾”

戴錯了可就白瞎了你買口罩的錢了

不信您來看

由於霾和霧同歸屬於視程障礙現象

它們都可以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

而且

還可能互相變換角色

所以

人們提到霾時

總要把它與霧聯繫在一起

說成或寫成“霧霾

當然

霧和霾也是可以同時存在

不過,叫歸叫

其科學道理還是應該知道的

而小編要做的就是在這個冬天

讓大家能夠多辨識“霧區

少體驗“霾伏

同時

我們堅定不移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

推動轉型升級

才能譜寫好生態徐州綠色發展的嶄新篇章

來源:守望家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