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器微刊

行業|深度|視角

1988年春節過後,一羣剛從學校畢業,捧起“鐵飯碗”沒多久的年輕人像往常一樣,踏進輕工業部大門上班,高高興興地打算繼續在學校就已規劃好的公務員人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馬上會有20%的“意外”落在自己身上——部委內司局機構減少20%,原輕工業部家用電器工業局等專業局被撤銷。

在1988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啓動了新一輪的機構改革。國務院部委由原有的45個減爲41個。雖然輕工業部是被保留下來的一個,但是,早在當年的3月,在部委內司局機構計劃減少20%的背景下,輕工部下幾個行業協會的籌備工作已經啓動。

“成立行業協會!”幾乎是聽到宣佈撤銷家用電器工業局消息的同時,年輕人聽到當年的輕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曾憲林做出新的部署。他們似懂非懂,並不真正瞭解這一步的背後,有着怎樣的重要歷史意義。事實上,機構改革正是在國務院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現的,承載着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重大歷史使命。

姜風,現任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當年,正是在輕工業部家用電器工業局就職的一名年輕職工。她和同辦公室的其他同事們面臨部門裁撤,直接被推向“自謀出路”的尷尬境地。迷茫中,姜風和她的家用電器工業局的同事們並沒有想到,接下來的30年,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30年,而家電產業作爲中國經濟的重要產業力量,隨後的變化,日新月異,翻天覆地。他們更不會想到,自己的職業生涯會和行業協會牢牢綁在一起。協會的發展方向、家電行業的成長,都從這一刻起,與個人命運血脈相連。

中國家電工業的發展速度在世界家電史上是罕見的。1978~1988年,中國家電工業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指導下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初步形成了生產、科研、設計、檢測和經營體系。如今的人們可以想象,選擇這個行業爲突破口,大膽推行機構改革,當年的決策者用心何其良苦。

1988年,可以說是家電產業大規模引進、高起點發展的黃金時刻,也正是當年家用電器工業局開展工作最爲輝煌的階段。改革,大勢所趨、迫在眉睫,而改革,也意味着很多事情要從零開始。大潮湧動讓身涉其中的人們激情燃燒——“一切都要爲推動行業發展鋪路”,這一信念成爲那一代人不惜一切代價投身改革最質樸的唯一理由和“一守就是三十年”的赤子初心。

在曾憲林部長的極力主張和大力支持下,行業協會籌備工作從1988年3月就已開始,並已經根據提交國務院的輕工業部機構改革方案,初步確定了籌建協會的指導思想:一是要充分體現協會是社會經濟團體的性質,突出企業在協會的主導地位和核心作用,防止把協會辦成“官辦組織”;二是堅持自願的原則,企業按照協會章程可以自願參加和退出;三是協會常設機構力求精幹,講究效率,根據工作需要逐步發展。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成立籌備組兩次工作會議人員合影

籌備成立協會的工作快速推進。今天,在一份檔案資料中,我們可以查到清晰的時間進度表——1988年5月24日,國務院辦公會上,李鵬總理原則上批准了輕工業部機構改革“三定”方案,確定新建15個行業協會,其中就有“中國家用電器聯合會”(後改爲“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輕工業部黨組做出決定,由時任家電局局長的萬德潤負責籌建中國家用電器聯合會,任籌備組負責人。7月至10月,連續召開四次籌備組工作會議。10月5日,輕工業部向民政部提交申請報告——《關於申請批准成立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函》。12月14日,民政部發出《關於成立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批覆》[(1988)民社函第305號], 正式同意成立中國家用電器協會。12月15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成立大會現場

當然,事情的發展過程並不像時間表列得那樣簡單。

機構改革、成立行業協會,習慣了計劃經濟的人們要嘗試新的市場化操作模式,談何容易。茫然的不只是年輕人,就連輕工業部各級領導也是“摸着石頭過河”。

爲了讓行業協會的工作儘快步入軌道,那個時期,曾憲林部長先後帶隊到日本、英國、德國等經濟體系市場化運作充分的國家考察、取經,更新理念,研究、學習國外先進的行業協會組建辦法、職能職權劃分、工作模式,探索如何更好地處理行業協會與企業、政府、社會之間的關係。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萬德潤

有了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有了國外先進經驗,機構改革、成立行業協會還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個行業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當時的家電行業,已經度過了發展的最初階段,積累了一定的基礎,面對市場經濟,蓄勢待發。但當時的家電企業分別隸屬於各地方和多部門,想以行業協會形成更強凝聚力,首先要做的是聚沙成塔、梳理脈絡。

萬德潤被委以重任,率籌備組分別走訪當時的機械委、航空部、航天部、電子商、農業部、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國家醫藥局等單位,介紹輕工業部機構改革“三定”方案和組建中國家用電器聯合會的有關情況。陳鋼,原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祕書長,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籌備組成員之一,當年的那個“毛頭小夥子”爲成立行業協會四處奔波。談到那段時光,陳鋼陷入深深的回憶:“當時真的沒想太多,只是想到一個簡單的道理——只要家電行業能發展壯大,行業裏的人自然都會前途光明,凡是有利於行業發展的事就應該去努力試試。”

1988年的7~10月,在連續召開的四次籌備組工作會議上,籌備組工作人員一次次地逐條討論、提出解決方案、落實成立行業協會的各個細節——討論修改擬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章程(草案)》(先後修改了4稿);討論擬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會員會費交納辦法》;討論確定了第一批會員單位資格條件和會員單位名單,會員代表、理事、常務理事名額及產生辦法,理事單位基本條件等,形成了《關於成立大會有關問題紀要》、《關於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第一批會員及理事單位資格審查的說明》等文件,並按此規定審查、批准符合入會條件的會員單位306個;討論擬定第一屆理事會組成推薦方案(包括理事、常務理事、理事長、副理事長、祕書長推薦名單);起草並討論擬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籌備工作報告(討論稿)》;討論擬定協會會標徵集方案;討論研究了成立大會相關事宜等。籌備組第二次工作會議時,正式確定協會名稱爲“中國家用電器協會”。

1988年12月15日,那個重要的時刻終於到來——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就此宣告成立。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首批批准符合入會條件的會員單位共306個,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爲萬德潤,副理事長爲陳坤甸,祕書長爲陳祖勳,設常務理事30名(第二次理事會增補後爲32人),理事96名。這是一個歷史轉折點,標誌着家電行業基本結束以政府部門管理爲主的行業管理模式,進入全新階段,市場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切就緒,然而,挑戰纔剛剛開始。

協會成立之初,條件比較艱苦,只有5個正式工作人員,其他都是借調人員,辦公場所也是幾經變遷。1990年,協會搬離位於北京阜外大街乙22號的輕工業部大樓,在輕工業部大樓附近租下了幾間辦公室,之後,又輾轉到黃寺大街部隊招待所、東長安街6號等辦公場所。經過4次搬遷,直到2006年,協會搬至現代化辦公大樓北京廣渠門內大街通正國際大廈,辦公條件得到全面提升。

外部條件的艱苦可以靠信念來克服,陌生的工作方式和社會角色的轉變纔是最大的挑戰。

國務院強調:“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對新成立的行業協會的要求是,改變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運行機制,加速行政立法,從直接管理爲主轉變爲間接管理爲主,強化宏觀管理職能,淡化微觀管理職能。顯而易見,成立行業協會只是第一步,把家用電器行業管理推向新的階段任重而道遠。從成立之日起,認真做好協會工作,堅持改革,發展聯合,把全行業更廣泛地組織起來;面向全行業,更好地爲企業服務;更好地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積極發展與國外相關民間組織的交往與聯繫,這些成了協會開展日常工作遵循的方針。

經過幾屆理事會的工作和努力,今天,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已經成爲有凝聚力、有影響力、受會員企業歡迎的5A級行業協會。

2018年10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看望原輕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曾憲林

2018年10月裏的一天,金秋北京。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和原輕工業部部長曾憲林再次相約,見面地點正是當年的輕工業部大樓。似有道不盡的千言萬語,一切似乎又不用多說。三十年彈指一揮間,今天的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足以證明一切。“真的非常感激當年的遠見卓識和雷厲風行,堅定邁出的第一步成就了今天的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姜風道出肺腑之言。得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蓬勃發展,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露出欣慰的笑容。曾憲林部長說:“機構改革是大勢所趨,改革之路多艱辛,太多的人奉獻過、拼搏過,希望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再接再厲,凝聚行業力量,帶領中國家電業攀上新的高度,在國際市場有更大影響力。”逐夢三十年,繼往開來,過去、現在和將來,就在這一刻和諧綻放!

欲閱讀完整文章,請即刻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