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窪地”深圳的緊迫感

11月13日,深圳市教育局發佈《2018年工作總結和2019年工作思路》稱,深圳將加快深圳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學院、深圳音樂學院籌建進度。此外,還將加快推進與中科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

此外,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深圳還啓動籌建深圳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學院、深圳音樂學院。

圖片來源:攝圖網

深圳的大學夠嗎?這個問題,曾經或現任的深圳主政者在今年都有提及。

前段時間,深圳市委原常委、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長張思平說,深圳“沒有名牌大學,也沒有國家級研究機構”,但並不妨礙深圳成爲“全國領先的創新型城市”。

而在更早的1月,深圳現任市長陳如桂則認爲,高校是深圳教育事業的短板,與深圳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等方面不相適應,正在加大投入。

11月13日,深圳市教育局發佈《2018年工作總結和2019年工作思路》稱,深圳將加快深圳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學院、深圳音樂學院籌建進度。此外,還將加快推進與中科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

此外,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深圳還啓動籌建深圳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學院、深圳音樂學院。

事實上,早在2016年深圳發佈的《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就指出,到2025年,深圳高校將達到20所左右。深圳現有高校13所,若推進中的高校均能在2025年前完成建設,那麼,上述目標便可達成。

深圳的急迫可以理解。同爲一線城市,和北京、上海、廣州相比,深圳可以說是“高校窪地”了。但培育高校所需的財政支出也並非一筆小數目——據陳如桂透露,2018年深圳全市財政預算支出將安排教育支出634億元,佔深圳全市財政支出的16%左右,比2017年增長25%。

對於不少城市而言,高校最主要的作用體現在人才培養和創新推動。但對於人才吸引力和創新能力皆位於全國前列的深圳來說,爲何還需要更多高校?

城市的高校爭奪戰

中國城市間的“高校爭奪戰”早已打響。

2015年,爲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場轟轟烈烈的高校外遷開啓。當年,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建築大學等領頭,率先向郊區疏解學生。

這給更多省份的非省會城市帶來發展的新思路:當資源愈加集中的省會城市難以滿足高校擴張發展的需求,非省會城市可以通過合作辦學、承接部分研究機構的方式,實現這些高校資源的轉移。

在新的機遇面前,深圳與青島兩城走上引進高校的前列:

2016年初,青島出臺《關於加快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當地高等教育機構(含軍事院校)總數由目前的25所增加至50所以上;

同年,深圳出臺《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定下2025年高校達到20所的目標。

爭奪高校,到底在爭什麼?

如果看兩年來兩座城市高校的發展情況,青島引進並運行了西安交通大學、哈爾冰工程大學、四川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青島研究院、以及上海財經大學財富管理研究院、天津大學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大連理工大學青島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海洋研究院等;而深圳最爲突出的則是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至少可以得到兩個方面的結論:

城市在引進高校時,研究院是一種常見的合作模式;而在青島,這些研究院大部分都與城市重點發展的行業相契合,比如海洋開發、信息技術等領域。

合辦的研究院,有助於提升城市在基礎研發領域的能力。例如,辦學四年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引進了包括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美國、中國、加拿大等國家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在內的260多名國際一流人才。他們不僅帶來了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圖靈獎科學家實驗室等國際一流科研創新平臺,同時吸引了各級各類項目總經費超過8億元。

基礎研發確實是深圳的弱項。在中國國際城市化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資深研究員李津逵看來,“人類的創新可以分成“KNOW WHY”(原理性突破)、“KNOW HOW”(設計突破)和“KNOW WHAT”(製造的成熟化標準化)三個階段,唯獨在第一個階段,深圳“乏善可陳”。例如,用WFC指數來看,深圳沒有一家大學或都科研院所在全國榜上有名,也就是說,深圳缺少在科學論文和科學實驗的突破性進展。”

作爲創新高地,深圳同樣需要推動基礎研發的創新,李津逵認爲這也是深圳作爲改革開放前沿的責任。“有了高校就有了長期不受當下市場左右的研究領域,就有可能補上這基礎性的創新短板。”他說,“當然,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試驗深圳的市場機制是否也可以同時釋放出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這對整個國家走上創新驅動的道路具有重大意義。”

引才機制再升級

對於大部分城市而言,高校能夠爲其培育出大量人才。正所謂“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有什麼樣的人才,將決定城市發展的格局與潛力。

但以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顯然無法解釋深圳在創新領域的成就。事實上,稀缺的高校資源沒能阻礙人才在深圳的聚集,這與深圳的特區優勢密不可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指出,2000年前後,發達的風險投資行業所帶來的資金優勢,吸引全國各地的項目在深圳落戶,這爲深圳帶來了大量人才。

時至今日,這種“項目帶人”的機制在深圳吸引人才方面,仍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去年,深圳共引進應屆畢業生與市外在職人員超過23萬人,其中,華爲、騰訊、富士康、比亞迪、中興通訊等高科技企業是人才引進“大戶”。

但隨着各城市間“搶人大戰”愈演愈烈,這種方式可能面臨挑戰。林江認爲,“深圳引以爲傲的資金優勢,在許多城市鉅額的獎勵金面前,作用大打折扣。”

比如,成都對諾貝爾獲得者等國際頂尖人才(團隊)來蓉創新創業的,給予最高1億元的綜合資助;對“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專家等來蓉創新創業或作出重大貢獻的本土創新型企業家、科技人才,給予最高300萬元的資金資助。

“動力不足使深圳不能只靠引進,必須通過開辦大學來培養人才。”林江說。

與此同時,隨着深圳經濟發展的不斷升級,人才需求結構正在發生變化。2015年,時任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虎坦言,深圳高層次產業人才缺口達30萬,同時,高技能人才也有很大的短板。

深圳正在爭取正式去籌設立的深圳技術大學,明顯就是爲了堵住技能人才的缺口;正在籌建當中的深圳創意設計學院、深圳音樂學院等,則能夠推動深圳“藝術沙漠”現狀的改善;而各類研究院、高等院校的設立,則能夠爲高端人才提供科創的載體,滿足深圳對高層次產業人才的需求。

林江所在的中山大學,亦在深圳建立新校區。他認爲,像中山大學這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校,能夠爲深圳提供引才的平臺。

“有高校作爲平臺,來自世界一流名校的專家學者纔可能前來進行學術交流,提升深圳的科研和學術水平。在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這些都是深圳必不可少的資源。”林江說。

傳統高校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創新機制、推動創意落地方面擁有獨特優勢的深圳,對於高校而言,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2016年正式開辦本科教學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就是一例。在今年招生中,它的成績令人驚異——錄取分數線甚至超過哈工大本部。

在許多人看來,這也是哈工大在深圳設立分校的原因之一:利用深圳在地理位置、企業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提升哈工大吸收優質資源的能力。

事實上,跨地區設立分校已成爲許多傳統名校適應經濟發展格局變化的一項破解之道。

在中外合作辦學上,從寧波諾丁漢大學、到去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的杜克崑山大學,均是傳統名校在拓展自身發展可能性上做出的嘗試。這種模式有助於學校擴大優秀生源、提高校企地合作有效性、以及增加學校收入等。

以中山大學爲例,林江認爲,其在深圳設立分校,可以彌補其弱勢學科的不足。“中山大學在醫科、理科等領域受到認可,但工科相對較弱。在深圳校區,中山大學有針對性的開闢工科、醫科等學科,深圳在人工智能、3D打印等工程領域的發展,能夠帶來研發項目和機會,這能夠推動學校實驗室配套的搭建,併爲學術期刊論文提供實踐數據,有助於提升中山大學工科研究水平。”

現如今,這種產學研一體化的機遇還在深圳進一步擴大。去年提上日程的廣深科創走廊,瞄準香港科研優勢與廣深產業優勢的深度融合。“深圳一定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最大受益者。”林江說,“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深圳發展高校也有更大的機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