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惠民工程爛尾六年,“最後一公里”到底堵在何處)

據央廣新聞《中國之聲》報道,河南南陽宛城區多個鄉鎮早在6年前已經完工的數百眼農田機井長期無法投入使用。12月22日下午,當地官方“迅速召開緊急會議”,承認報道內容基本屬實,表態稱將組建專項工作組,“立即開展工作,逐項解決問題,確保該農田機井項目最短時間內發揮作用”。

國家財政專項撥款4000萬元建設的惠民工程,主體建成後卻被攔在了電力接入環節、長期無法投入使用,着實令人匪夷所思。機井灌溉設施近在眼前,當地農民卻在項目建成六年後依然苦於乾旱天災,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在央媒報道後,當地官方的反應“迅速且緊急”,但對媒體介入前長達數年的惠民工程爛尾問題,地方究竟有怎樣的流程梳理困難,使得打通這惠民工程的“最後一公里”反覆督促、幾輪追責都沒有實質性推動?

灌溉用的機井早在6年前已然落成,嚴格說已不能算“爛尾”,但因電力接入受阻而無法實質使用,灌溉用的機井不能灌溉又是名副其實的“爛尾”。2012年初招投標,當年5月簽訂項目施工合同,120天的工期,怎麼也應該在當年就兌現、落地的項目卻被攔在最後的通電環節。按照當地電力部門的說法,“項目立項5年後,才第一次有人與電力部門對接”,而此時“所有機井電力設備已經完全不符合2017年電力標準”。位列“國土資源·土地整理項目”的機井建設,其設計、施工過程並未及時對接、知會電力部門,使得項目建設中的電力配套淪爲無效施工,又因爲多年擱置,使得後續的補救方案“無處報賬”,無處報賬意味着不能重新立項推動,更何況是在已有多名官員被問責的情況下。

雖然無法用事後的結果去苛責電力部門的“不配合”,但在新舊電力標準的銜接過程中,哪怕是將新的機井項目以舊的系統標準去做升級和改造,是否也應當有方案可循?即便是電力部門無法主導不合規項目的改造和補救,但放任數百眼機井長期閒置,應當說地方電力部門對此同樣負有責任。逐級上報或者通過現在已經相當便捷的信息發佈渠道,去反映、推動和督促曾經的“惠民工程”能儘快投入使用,應當說也並不是什麼難事。新官不理舊賬,纔過去幾年的惠民工程就成了無人問津的爛攤子,此番個案中諸多機構的不作爲比比皆是。

行政級別爲“股級”的當地土地資源整理中心無法協調和對接級別高於它的基層地方政府、電力部門,當地自然資源局官員的一番吐槽或許道出了惠民工程遲遲無法落地的最現實原因。基層具體工作的運行,其重要程度往往過分依賴於相當級別的領導是否“高度重視”,受制於主導部門本身的所謂級別和影響力,這當然不是不作爲的理由,但可能確爲基層事務部門的現實困境——級別不夠,實事也只能虛辦。

有國家財政專項撥款加持的惠民工程,地方逐級應有專門的落實、對接機制,最直接的基層部門推動不力背後,是否也與其上級部門習慣於用文件落實文件、用會議貫徹會議精神的工作方式有關?這次的機井爛尾,說“官僚主義害死人”可能言過其實,但說官僚主義渴死莊稼卻不算過分。

甚至在到了問責(或者說幾輪反覆問責)階段,能看到官員被追究、被處分,但卻看不到引發這些問責、督導的具體問題被實際解決,“不是處理了幹部,就是負起了責任,解決了問題”,問責的流於形式讓問責本身失去威懾力和實質的推動力。在當地表態中最值得持續關注的表述,就是“逐項解決問題”一句,問責本身不是目的,問責是爲了推動問題解決,真正打通惠民工程的這“最後一公里”。

netease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李超_NB12814
相關文章